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传佛教传入德宏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众家之说的辨析,结合相关历史材料与宗教学理论分析认为南传佛教传入德宏的时间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而是上限为十四世纪下限为十六世纪的一个时段。在这个时段内洞吾王朝对德宏傣族地区的入侵间接使得小乘佛教大规模、高速传入德宏地区

  • 标签: 南传佛教 传入时间 德宏
  • 简介:德宏傣文属于表音文字,它有古傣文和新傣文之分。古傣文在佛寺里用得较多,主要用来抄写经文、记录典籍;新傣文是解放后由古傣文改进而来的,是当今德宏傣族地区主要使用的文字。傣文对傣族的生存、进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今的社会是科技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新词层出不穷,为了让广大傣族群众很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新理念、新思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傣文翻译这项工作在傣族地区就必须发挥好它应有的沟通外界、传播知识的纽带作用。

  • 标签: 傣文 傣文翻译 傣族地区 作用
  • 简介:傣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与分析,并对其多元文化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类。指出了傣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在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而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傣族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实施和推进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归纳出我们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是:共存理念的确立、发展模式的建构、文化内容的统整、课程意识的发展与开发机制的制定等等。

  • 标签: 傣族 多元文化课程 对策
  • 简介:摘要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是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傣族民间舞蹈中,蕴含着民族个性、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和劳动方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征,现如今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的舞蹈艺术。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特色、水文化特征以及亚热带风情、拟兽舞等对傣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

  • 标签: 傣族民间舞蹈 民族文化 特征 影响
  • 简介:摘要傣族的舞蹈属于我国民族舞蹈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具有姿态优美和感情表达丰富绚丽的特点。傣族舞蹈特有的孔雀模仿是傣族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影响下诞生的,研究对其傣族舞蹈的整体影响,可以对傣族舞蹈的良好发展提供研究价值。

  • 标签: 傣族舞蹈孔雀形象傣族
  • 简介:傣族是个爱水、恋水、惜水、敬水的民族,以水表示洁净。傣历的新年(傣语称“桑勘比迈”),也叫“泼水节”。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

  • 标签: 泼水节 傣族 节日期间
  • 简介:傣族为什么称“傣”,在何时何地首先称傣?这是千古之谜,至今没有确切的解释。本文考证认为,“傣”(泰、掸等)之意为“犁”,引伸为“犁田之人”。在《后汉书》中最早将越壮先民(在今两广地区)称为“丹”,西汉时期分支出了今北越的“岱”族。史书中的“丹”、“岱”、“歹”、“赕”、“掸”、“泰”、“傣”皆为同音汉字,系指同一族群,只不过汉文译者所用的汉字不同所致。“掸”字是一字双音,可读“胆”也可读“善”,但后人在读掸族和掸邦时均读错了,应读“胆”音。

  • 标签: 傣族 族称 考证
  • 简介:傣族神话是傣族文学艺苑中的瑰宝。运用期刊文献分析法对当下傣族神话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已取得的傣族神话研究成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傣族神话内容研究,包括傣族创世神话、谷物神话与祭祀、葫芦神话、泼水节神话等;二是傣族神话的综合研究,包括傣族神话思维特征、审美意识、傣族神话与印度神话的关系等。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梳理傣族神话,将傣族神话研究引入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层面,形成立体观照的多元格局,将有助于丰富傣族文学研究内容,繁荣傣族文化。

  • 标签: 傣族 神话 研究 述评
  • 简介:傣族织锦是一种流传在傣族人民中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其织造工艺相当古老,自汉代起就有史书记载,到了唐宋时期傣锦的织造工艺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宋元时期由于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以及色彩艳丽等特点,被用作贡品进贡朝廷。本文对德宏傣锦的历史文化背景、纹样和色彩特征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图案题材、民俗寓意进行了研究。

  • 标签: 德宏 傣族 织锦 图案 纹样 色彩
  • 简介:作为傣族研究内容之一的谚语较能反映傣族的爱情、婚姻观念。运用文献学、修辞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傣族爱情、婚姻观念的思想内核是崇尚恋爱自由,对婚姻和择偶态度审慎;婚恋双方以互相尊重为准则;道德要求则体现为婚姻双方需具备良好的生活作风且符合伦理规范;最终达到维持婚姻关系稳定、家庭和睦之目的。同时,这些反映傣族爱情、婚姻观念的谚语具有形神兼备、寓庄于谐,句式灵活、善用比喻等修辞学特征。

  • 标签: 傣族 婚姻 爱情 谚语
  • 简介:摘要傣族舞蹈,是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表达个人情感的舞蹈。傣族舞蹈相比于其他舞蹈特征很明显,其动律比较舒缓、舞蹈动作大多都具有柔媚而修长的线条,但当观众在直观的欣赏和感受时,则会发现傣族舞蹈刚柔并济,充满了力量。笔者通过舞蹈学习实践,以及在学习其他民族舞蹈时的心得体会,加以对比,结合实际,并用自己的认知,浅析个人对傣族舞蹈风特点的理解,把实践中所收获的舞蹈经验用论文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傣族舞蹈特征。

  • 标签: 傣族舞蹈 表现形式 特征
  • 简介:傣族没有为保护生态环境颁布过连篇累牍的法令、法规,也没有发表过慷慨激昂的演说、宣言,他们仅是通过传统习俗、自然崇拜和禁忌——"林"崇拜来保护森林,维持生态平衡"林"文化对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傣族 竜林 灌溉 生态 环保
  • 简介:为保护、抢救、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边疆社会繁荣发展,本文对傣历、佛历和颛顼历进行了探讨和梳理比较,将傣历和佛历区分开来,进一步了解和弄清傣历和佛历之间的差别,哪些是属于中华文化的东西?哪些又是属于外来文化的东西?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不但能将傣历和佛历区分开来,而且认为,傣历是由颛顼历不断改革和演变而来的新历法。

  • 标签: 西双版纳 傣历 佛历 初探
  • 简介:“摆”是傣族群众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动。起初与佛事活动密切相关,在后来的发展中,“摆”的意义泛化,所有的集会庆祝仪式皆称为“摆”。傣族的摆既有社会认同、群体整合、行为规范、心理消解和情操美育等神圣性功能,也有娱乐、社交、教育和经济等世俗功能。

  • 标签: 傣族 南传佛教 “摆” 仪式功能
  • 简介:傣族民间有"花婆"的概念和相关仪式。傣语称之为"咩末雅",可直译为"花婆"。"咩末雅"与未成年人的生死、健康、姻缘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送花婆"的巫仪中,有"花婆""花公"的人偶形象,有花朵作为道具。巫词中频繁出现"花婆""花园"的概念。如果说壮族的花婆信仰是"典型的"的民间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具象表现和节日文化,傣族的"咩末雅"恐怕只能算一种"非典型"的花婆信仰。客观地说,傣族的佛教信仰和相关仪式属于一种"显性"文化,而傣族民间所具有的花婆概念以及举行的"送花婆"仪式,都属于"隐性"文化。

  • 标签: 傣族 花婆信仰 巫婆 原始宗教
  • 简介:被誉为云南20世纪最杰出的学术大师的方国瑜先生,一生重视史料工作,他视史料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是其完成的唯一一部民族编年史料,它推进了傣族史的研究,也体现了大师求真求实、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文章拟从该书的体例、特色、及阅读后的启示等方面对其初步评述。

  • 标签: 方国瑜 傣族 编年史料
  • 简介:傣族谚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民族心理素质和语言风格,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傣族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珍贵资料。德宏傣族民间谚语作为一种传播傣族传统社会伦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民间语言精品。是傣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傣族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了解蕴舍在德宏傣族谚语中许多良好的道德规范,不仅可以发扬和传承傣族优秀文化。而且可以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培育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稳定边疆提供有益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德宏傣族 谚语 传统 道德规范
  • 简介:你看,水边那只小雀,叫点水雀。它的尾巴一点一点地点着水,这可有个故事。点水雀原先是住在天上的。有一天,它看见大地好象小得如同一片树叶子,它就向一些天神说:“我能一头将大地冲翻。”

  • 标签: 故事 傣族 大地
  • 简介:傣族生活中一直流行着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章哈。章哈为傣语,译为“会唱歌的人”和“傣族歌手”。章哈是傣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章哈的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大部份讲述的是自己民族的历史,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极具文化和历史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章哈的生存、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标签: 傣族章哈 历史作用 传承 发展
  • 简介:傣族可以称为一个水的民族,他们信仰水,敬畏水。傣族重视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己每天与神圣力量有交流的机会,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中还有一个无限的精神世界。傣族水文化中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我们当今乃至更久远的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傣族 水文化 信仰 自然界 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