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语义学认为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是语言在形式和意义上的任意搭配。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成语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一种思维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和体验来理解成语的意义,成语的意义是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的。

  • 标签: 英语成语 理据 概念隐喻 概念转喻
  • 简介:摘要:拟声词是指模仿自然声音(包括动物和人类的叫声、自然现象产生的声音等)的词语。在世界的声音中,动物王国中有知觉的生物的声音无疑占主导地位。因此,为了准确生动地描绘这些声音,人们在汉语和法语中创造了大量与动物叫声有关的拟声词。本文将从动物拟声词入手,重点从词汇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拟声动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关键词:法语拟声词;认知;探析

  • 标签:
  • 简介:传统的言语行为范畴化研究较为关注施事性言语行为的上一层范畴,即各种施事性言语行为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一步归入到不同的类别中,但是没有注意到施事性言语行为的下义层次———命题性言语行为。为了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弥补Searle间接言语行为定义中存在的缺陷,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把言语行为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的施事性言语行为属于基本层次的范畴,并对施事性言语行为和命题性言语行为进行了甄别。

  • 标签: 言语行为类别 范畴化认知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定义
  • 简介:当说话人把参照点移向自身以外的其它指示坐标系,构建事体,话语所突显的往往是他人(或非当下自我)的“主观印记”,即话语的主观性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移位。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主观性移位的认知、典型语言表达形式及文体效果。笔者提出,以意象投射为基础,以概念参照点的自由移动为操作机制,表征者可以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参数,对被表征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前景化处理。正是因为主观性移位的认知操作基于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具有认知现实性和普遍性,所以其相应的语言表征在真实语篇中能够达到预期的诗学效果,引起读者的心理认同。

  • 标签: 主观性位移 视角化 认知诗学
  • 简介:从文献上看,国内外众多学者曾开展过语言学习者语感的生成及其培养有关的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将外语学得理论运用到外语语感培养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本文从教学语法的认知入手,从教学语法对英语语感能力提升的动态关系出发,结合外语教学中的学得特征对英语语感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未来的英语教学仍需确立语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使英语语感在体验目的语句法组合模式以及言语运用过程中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 标签: 教学语法 认知理据 英语语感 动态交互
  • 简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名量词的构建。作者将象似性的原则之一——隐喻象似性进一步划分为类比象似、转喻象似和联想象似。文章通过列举并分析大量的实例证明:大部分名量词的构建都以这三类象似性为,为解释名量词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象似性 隐喻象似 名量词 汉英对比
  • 简介:在进行单元设计之前,为了捕捉教育目标与当下儿童之间的落差,就得记述“教师的意图”与“儿童的实态”。“教师的意图”从“教学内容”“指导概略”“儿童面貌”三点加以描述。亦即,指导怎样的内容;展开怎样的问题解决活动;作为结果,

  • 标签: 单元设计 理据 课题 教学内容 教育目标 儿童
  • 简介:词的是指用某个词来称呼某种事物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就是某一语素形式表示某一意义内容的原因,是指词语的可释性。词的是否存在,即词的音义结合关系有理性和无理性的问题,是一个让古今中外,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甚至哲学家们都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柏拉图的对话录《克拉图洛斯篇》中就记载着以克拉图洛斯为代表的“本质论”与赫尔摩根为代表的“规定论”的争论。“本质论”主张名称和事物之间(即词的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必然的,认为一切事物只有一个正确的、根据其本质生出发的名称,不是一些人约定怎样称谓就怎样称谓的。

  • 标签: 词的理据 汉语 音义结合 本质论 语言学家 事物
  • 简介:<正>中国的文字聚音形义于一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可见一斑。仅从造字的方法来说,最本质的还是象形,虽然几经简化,象形的意义已经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痕迹。从造字的目的来说,还是表意为主,因此,不管音、形、义,识字最主要的还是记形知义,依形识义。不过,大部分人对汉字的认识仅限于此。实际上汉字还有诸多的特性,其中对识字教学有着直接重大指导意义的

  • 标签: 识字教学 有度 音形 识字方法 识字能力 学生认知水平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词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词语并非杂乱无章的,它们的出现是有理可循的。本文运用语言的理论知识,从语音、方言、语体色彩认知、社会事件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语言的

  • 标签: 网络词语 理据 分析
  • 简介:语言是揭示语言何以如此及其形式和意义相互关系的工具。通过分析近五年国内8种主要的外语教学研究类期刊的英语语言文章,笔者发现英语语言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未能引起中学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立足英语语言研究的现状,从可为的角度对中学研究者提出了建议:明晰语言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丰富语言据理论知识,拓宽语言研究的路径,在比较英、汉语言的过程中研究英语语言

  • 标签: 语言理据 语言与文化教学 语言认知 研究现状
  • 简介:英语教育是一个受到诸多内外因素影响的学科领域。传统的观点认为英语教育只是教育学一级学科或者语言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教育学或者语言学是其核心的理论基础。从角度和其学科关系角度可以看到:教育本体论、人的发展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一文化互因论和语言科学理论是该学科发生、发展的基础;该学科与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有本质的区别。

  • 标签: 英语教育 理据 学科关系
  • 简介:汉字的性既可定性描写,又可定量描写,依据理度的不同,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亦应采取相应的方法。

  • 标签: 汉字 理据性 定性 定量 教学
  • 简介:在分析2008和2009年网络流行语意义的基础上,按形象、特征、关系、修辞、语源五类分别讨论了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首次提出了造词没有而流行语独具的特性型、仿语型、反语型、拈连型。这显示了流行语的生成与造词的大同小异。

  • 标签: 网络 流行语 生成理据
  • 简介:词的是指词语和词义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和现实联系的依据。有些词是意义和形式之间毫无联系的隐性词(opaquewords),有些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有理的显性词(transparentwords)。对词的的分析许多语言学家都作出过深刻论述,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符号可以发现它们在词语的表现特征上既有相同又有差别。

  • 标签: 理据 对比 语音 形态 语义 词源
  • 简介:以翻译的"科学化"及"文化转向"为切入点,探寻文化译介。认为社会符号学为文化译介提供社会性理,文化翻译论为文化译介提供本源性理,文化互动论为文化译介提供关联性理,文化可译介论则为文化译介提供多元性理,这些文化译介具有主体性意义。

  • 标签: 文化 译介理据 主体性
  • 简介:就行业英语和项目课程等概念以及它们的理论依据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并对行业英语项目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客观性建议。

  • 标签: 行业英语 项目课程 概念 理据 推广应用
  • 简介:词语研究历时久远且语料丰富,但若无当代视角与学理建造,依然是散乱的旧内容而非清晰的新领域。从对象、观念与路径等方面,初步构想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词语学框架,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词语学的对象指的定义、特征、丧失、考证等事实,观念指拓展或引领语言探索等的价值,方法指由内隐外化为言语表述的手段。词语学秉承名实之争的千年老题,符合认知转向的当代范式,必将有助于语言的哲学、心智、对比等多个维度的研究。

  • 标签: 词语理据 内部形式 对象、观念和方法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商务英语信函作为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本质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不可避免地烙上西方修辞的印记。西方修辞学通过挖掘语言的象征力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著名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大修辞策略即诉诸理性、诉诸人格、诉诸情感,这对于建构与优化商务英语信函话语起着重要的作用。三种诉诸手段在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信函撰写中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交织,各有侧重,这就要求写信者在准确地分析特定修辞形势和修辞受众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修辞策略,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信函话语的表达效果,才能更好地扩大潜在商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 标签: 修辞形势 修辞策略 商务英语信函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