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莫言的长篇新作《蛙》选取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生育工作为题材,以计生工作者“姑姑”为主人公,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生活和命运的影响。在文体结构上用过于真实的书信和过于虚构的戏剧相夹杂来构筑小说,三种文体相混杂,亦真亦虚、亦诙亦谐地展示了社会裂变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命运,以及他们的社会观念变迁。整部作品是多声部的“合唱”,在“合唱”中呈现出众声喧哗和多重变奏。

  • 标签: 《蛙》 “国家意志” 民间伦理 文体结构
  • 简介:《白雪乌鸦》是一部描写100年前哈尔滨鼠疫的文学作品,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底层民众的人物形象。在鼠疫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在这种苦难面前表现出了不同的困惑和裂变,从而表现出迥异的人性特征。通过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剖析,展现出普通民众在灾难面前的人性光华。

  • 标签: 东北女性文学 迟子建 白雪乌鸦
  • 简介: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

  • 标签: 魔幻小说 《红楼梦》 红学研究 《哈利·波特》
  • 简介:鲁迅小说是民国时期社会百态的缩影与写实,其中以小说集〈彷徨〉、〈呐喊〉最为典型,这其中包含的多篇小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以往品读鲁迅小说的读者往往以文学的视角与眼光去欣赏其蕴含的文学价值,其实,鲁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状况,很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 标签: 小说 鲁迅 教育 民国时期 故事情节 价值
  • 简介:本文分别以"乡土世界"和"诗意言说"为横纵坐标,建立"乡土-诗意"坐标系,找寻"宁夏三棵树"之一石舒清小说的艺术区间。石舒清是否受到废名(冯文炳)、沈从文、孙犁、鲁迅等作家的影响,不是文章讨论的重心,文章试图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比较关系,论述石舒清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关系,并对"诗意乡土"进行证明,求解的答案为:静穆、澄清、单纯和温和,这既是石舒清小说的艺术特色,又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对乡土世界的诗意言说。

  • 标签: 石舒清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诗意言说 乡土世界
  • 简介:简·奥斯汀以包涵道德内核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知名,她的小说均以英国乡村中产阶层女性的婚恋为主题,贯穿明确积极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联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奥斯汀所倡导的道德建构不仅仅是探讨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更挑战了男性话语体系为女性规定的言行准则,具备了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在社会意识的塑造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启迪.

  • 标签: 简·奥斯汀 女性主义 道德建构
  • 简介: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 标签: 男子作闺音 沈从文 湘西小说 女性形象创作
  • 简介:现代派小说《喧哗与骚动》作为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通过纷繁的意象体现了小说之美。小说的叙事结构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兼容并包、对已有技法取长补短、大量使用象征隐喻的技法、借鉴现代主义漫画的手法,对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解读。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创作技巧 重建 叙事结构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媒介环境逐渐形成,它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家通过媒介了解客观世界,从信息世界中获取材料、创作灵感,用与客观世界形成的间接体验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学对新闻进行不动声色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新闻的即时播报等特点也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自身的一些“缺陷”为小说发挥文学艺术的特长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它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复兴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基础。

  • 标签: 新闻 文学 媒介化环境 改造
  • 简介:莫泊桑短篇小说《爱情》与杰西·斯图尔特短篇小说《爱情》显然具有相同的题意,但其主题却同中有异。叙事策略的选择是影响其主题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两篇同名小说叙事策略的对比,包括故事线、叙述聚焦者、人物类型,评介其相似题意下蕴涵的迥异的风格和意义:一是人类对动物冷漠无情的残忍,一是人类和动物和谐共处的温情。

  • 标签: 爱情 题意 叙事策略 主题
  • 简介:当代西北乡土作家笔下塑造了一批不安于现状、试图打破乡村常态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年轻一代叛逆农民形象。由于现代生活的城市化、商业化主潮以及东西部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减弱了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主体认同感,又因为没有可供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他们体验着更多的焦虑与困惑,加上青春的骚动,许多的叛逆都是盲目的。另外,作家们也塑造了许多理性的年轻农民,他们在现代化进军西北乡村之时,进行着西北农民的现代性转化和自我人格的建构。这些富有理性的叛逆者形象不仅对“中国农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将如何发展”这样的社会实际问题有所帮助,也对当下乡土作品中新型农民的塑造富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当代西北乡土小说 叛逆型农民形象 盲目 理性
  • 简介: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的中心,关于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探讨一直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在小说《天堂》中,作者将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带向历史的源头,重新检查文化的生产和发布过程,希望能为充满焦虑的少数族裔身份找到可以安放的位置,从而寻求到真正天堂之所在.同样有着少数族裔身份的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认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必然要穿越一个他称之为“第三空间”的地带,由于第三空间的介入,文化始源的纯真性遭受颠覆.为了重新寻回属于少数族裔的自我认同,带领黑人群体找到真正的天堂,英里森在《天堂》中构建了一个类似的介入性空同.文章旨在援引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莫里森在小说《天堂》对于黑人少数族裔乃至整个人类出路的探讨.

  • 标签: 少数族裔 身份认同 第三空间 托尼·莫里森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