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立德树人”可谓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可以说全面贯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对考生的道德引领作用。如2017年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2017年山东卷“24小时书店”,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感悟中华名句”,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生活”,2016年山东卷“我的行囊”,2015年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由此可知,文章只有处处有“德”才能出彩。

  • 标签: 道德意识 高考作文 立德树人 教育改革 作文试题 教育理念
  • 简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赁房试点的收益分配主体是农民集体、农民个体、租赁房经营者和政府。根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收益分配中存在产权制度模糊、政府参与方式欠缺和监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试点地区应当完善产权制度,根据村民小组的历史材料确定集体成员,在物权编增加"土地经营权"章节确立租赁房经营者合法地位;改革土地税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加入征税范围,重点从土地开发环节和土地使用环节对农民集体和租赁房经营者征税;健全监管制度,建立信息公示系统和咨询系统,组织专业人员为集体成员做宣讲会,在农民集体中成立专门小组参与监管。

  • 标签: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租赁房 收益分配
  • 简介: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们更应该树立专业自信,坚定立场,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 标签: 意识形态工作 博士研究生 信仰者 九大 人类社会 强大思想武器
  • 简介:韩少功的小说中,隐藏着浓厚的宗教意识,既有佛教的生命轮回和救世于苦难的意识,也有基督教的博爱和牺牲以及批判和拯救意识,还有巫楚文化中的巫鬼气息和自然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意识,这些宗教意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其小说完成了从世俗到宗教的蜕变和超越,形成了一种有思想深度的小说。

  • 标签: 韩少功 小说 宗教意识 作用
  • 简介:以法治中国建设要求为指导加强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理念、构建独特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积极参与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培养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有效路径。

  • 标签: 法治中国 高职生 法律意识 教育对策
  • 简介:《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写了理智的埃莉诺和感性的玛丽安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姐妹,他们对作品中提到的三位男主人公的态度也各自不同。笔者透过二人不同的态度,分析揭示简·奥斯丁本人的女性意识

  • 标签: 《理智与情感》 简·奥斯丁 女性主义意识
  • 简介:审美现代性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间/历史意识,它关注时间、谈论时间,又困惑于时间。现代性以其魄力重新定义了时间/历史,它通过全新的时间规划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其中资本主义现代性信心更加充沛,自认为能够征服时间、利用时间;审美现代性却在时时提醒着时间本身的“非理性”可能,这是“有死的人”以其线段式的人生无法窥见历史全貌的经验感受引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一种向前的力量,审美现代性则在逡巡徘徊中对它进行反思,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性正反两面的完整图景。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时间 历史语境
  • 简介:《诗经》与《荷马史诗》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当,二者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上古时代东方与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女性审美意识深受儒家礼乐文化中审美理想的影响,关注女性的内在美;《荷马史诗》体现了古希腊人理性主义下的审美意识,注重表现客观存在的美,即女性的形体美。以《诗经》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审美表现为例来探析东西方不同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学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拓宽了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标签: 《诗经》 《荷马史诗》 审美表现 审美意识
  • 简介:18世纪末的朝鲜朝文化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北学派,包括李德懋、柳得恭和朴齐家等著名文人都以向中国学习为口号,并借着出使中国的机会与中国文人进行多方交流,他们或以乌托邦化的中国,或以意识形态化的中国提出了许多改革思想。从1778年李德懋与朴齐家出使中国到1801年柳得恭与朴齐家出使中国,他们共计出使中国四次,期间他们与中国一百多位文人进行了交游。他们在与中国文人的交游中表现了中世纪文人的“士”的情节,和觉醒的近代意识

  • 标签: 李德懋 柳得恭 朴齐家 燕行 交流
  • 简介: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伴随丰富的情境走进数学世界,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根据新的知识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拓展课程资源,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 标签: 开放式教学 创新意识 学生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应用 培养
  • 简介:理论化意识形态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受此影响,理论化意识形态决定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不断整理和深入分析,将在理解意识形态内容、理解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会和动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 感性形式 理论形式
  • 简介: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要素的搭建,包括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优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以及创新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四个方面。二是对于具体途径的探索,包括坚持民生导向,维护人民利益;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构建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这五个方面。

  • 标签: 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 意识形态
  • 简介: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正确把握与运用,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民粹主义、物质主义及消费主义兴起,以阴谋论、网络谣言为表征的非理性言论的泛滥等现象,表明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领导权遭遇公共权威消失,主流价值观体系失范这一重大挑战。其根源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相关,还与社会变迁导致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对既定的政治生态及经济生态的反动、意识形态固有的难题、公民素质培育欠缺、传统的文化与历史叙事模式遗留问题等密切相关。要加强与巩固网络公共领域意识形态领导权,就要对国家治理方式,对文化、宣传、教育等领域的固疾与缺陷进行总体性的反思与修正。

  • 标签: 网络公共领域 意识形态 领导权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面临的最显著的时代境遇。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中西意识形态交流交锋尖锐频繁,社会思潮修正解构指向凸显,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主战场等诸多新老问题和挑战。正确分析与把握话语权生成的现实境遇,是建构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与现实依据。

  • 标签: 新时代 意识形态 话语权 现实境遇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融入其小说创作,改变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方式,将写作转向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同时,他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由人物外在表现反映内在冲突,以代表生命的爱欲来探讨人物本性,凸显压抑中痛苦挣扎的本我欲望。拟将弗氏理论与施氏作品结合评析,阐释潜意识、人物双重或多重性格、爱欲与文明对立冲突等心理分析创作手法,深入解读施氏小说的艺术性,探索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本能欲望、抨击都市社会的异化和推崇自由人性社会的精神内核。

  • 标签: 施蛰存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潜意识 爱欲
  • 简介:中日女作家萧红与林芙美子最初都选择诗歌作为自我言说的方式。在诗歌的理想王国中,她们获得言说主体和欲望主体的地位,勇敢表达女性爱的需求与权利;从女性立场审视两性关系,书写爱情逝去后女性心灵的伤痛及愤懑情绪;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认识自我并寻找生命的意义,共同彰显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因为具体社会环境、亲情关系和恋爱观的不同,二者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在觉醒程度和呈现方式上又呈现出矛盾退守与决绝抗争,以及孤独的吟唱和群体的言说等个性差异。

  • 标签: 萧红 林芙美子 诗歌 女性意识 比较研究
  • 简介:《三个女人》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特具代表性的一首自白诗,大量指示语的使用是该诗显著的特征。运用认知指示理论,分析人称代词在文内的使用频次区别,探究感知指称与语篇指称以及艺术创新与培养独立女性认知、构建女性平等身份的主题表达,进一步反映女性在选择成为母亲时表达出的对传统规训从附庸到质疑再到背离的转变,反映妇女理性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困境与尝试,由小见大揭示培养女性理性意识的社会必要性。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三个女人》 感知指称 语篇指称 理性意识
  • 简介:科学技术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是西方学界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之一,也是当代意识形态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两种学说理论”与“两股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通过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人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批判继承,哈贝马斯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命题。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已经嬗变为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新的意识形态特点与功能,进而沦为维护资本主义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工具。实际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只是一个序曲,其主调是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构。

  • 标签: 哈贝马斯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重构
  • 简介:在高水平大学引领创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工科院系无论对于国家科技进步还是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教书育人的排头兵,青年教师党员政治意识如何,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入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准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青年教师党员党性修养,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标签: 青年教师 党员 政治意识 工科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