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中期理学呈衰微之势,考据学术渐成主流,温州学界亦随之沉浮。泰顺人曾镛,在当时温州属于一位坚守程朱理学的学者,尊经信古、讲求义理、强调经世,与时兴的考据风潮格格不入,致使时人对其学术思想评价不高,关注不多。而今细绎其“一真堪自怡”的真情诗文及其所学所思,亦能自成一格,有守先待后之功。相信勾勒曾镛的生平、诗文及其学术思想,对于更深入理解整个清代理学和温州区域文化的近代变迁当不无启示。

  • 标签: 真情诗论 理学 经世思想
  • 简介: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一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欧洲近代史学 傅斯年 巴克尔 兰克 “种族-文化”观念 中国现代史学
  • 简介:客家学的研究自19世纪末发端以来,罗香林是最早对客家民系作系统研究的奠基人。罗氏的学术思想对客家学研究启示多多。综观罗氏的学术著作,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字里行间。罗氏在论述客家历史源流时,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强调其特殊性,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论题是在实践罗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察资料有关客家研究的若干思考。

  • 标签: 客家 客家学 客家源流 民族融合 文化融合
  • 简介:作为美国学术自由发展进程中一名不可或缺的人物,杜威倡导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提出学术自由和大学教师终身聘任制原则。文章结合杜威哲学观的形成,对其学术自由思想及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和分析。杜威学术自由主张的菁华在于强调社会学科的科学性,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的统一以及教师终身聘任制,其理论支撑是他推崇理性、科学和民主社会的人本主义、经验自然主义哲学观。

  • 标签: 杜威 学术自由 哲学
  • 简介:《乐论》一方面以“和”作为乐的本质属性,以“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为目的,要求阴阳协调的音声律吕去适应万物之情气,另一方面在音乐中仍然继承儒家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论》以“和”的思想渊源入手,可见《乐论》的核心是主张“以和为美”,要求音乐与天地自然乃至人心的和谐。儒家是最早把“中和”的思想贯穿到审美观念中的,所以“和”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的农耕时期。

  • 标签: 阮籍 中和 以和为美 乐论
  • 简介:“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是音乐艺术的灵魂,他追求的音乐是“美”和“善”的统一,只有尽善尽美能感于人心灵的艺术,方可在教育上发挥特殊的

  • 标签:
  • 简介:认为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而言,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立足当前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两张皮”问题,探讨两者在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载体的共轭关系,并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四个着力维度,寻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轭培育的路径。

  • 标签: 研究生 学术能力 思想道德 共轭培育
  • 简介: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重要维度:对否定辩证的音乐美学追求、对艺术审美范式的重新阐释以及对社会个体的人文关怀。

  • 标签: 否定辩证 审美范式 人文关怀
  • 简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不仅要科学厘清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基本矛盾、内容框架、学科归属,还要进一步贴近社会需要、强化学科意识、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学科队伍。

  • 标签: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 实践逻辑 理论探寻 现实回应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经过了以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精细化为主题的四个研究时期,已经成长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与学术体系中的重要一域。在充分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就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呈现出一些基本特征: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相对确定的研究范式、相对集中的研究成果、有关研究方向相对薄弱、学术发展的支撑性研究条件相对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发展应当进一步张扬学术思维,更加关注基础建设、强化开放视野,并有效构筑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之间有机联系的机制和体制,以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跃升。

  • 标签: 改革开放 思想政治教育 学术发展
  • 简介:本文写作动机来源于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内容的思考。本文着重论述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中的传统哲学思想体验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音乐 古琴音乐 音乐教育 传统哲学思想
  • 简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标签: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 育人 学术 专业学习
  • 简介: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在其新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置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应对、中华民族优秀德教传统的丰富内容及其承扬、文艺育德和思想道德建设审美化的思想传统及其当代发展、高校德育的新境遇及其创新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等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系列重要课题,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领域做了新的尝试.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视野 学术领域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评介 视域
  • 简介:郑永廷,张国启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载《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基础。要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 扫描 学术
  • 简介:陈占安在《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一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其成果提供展示舞台,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扫描 学术 思想理论教育 学科建设
  • 简介:石云霞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的一致性》(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一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坚持这种一致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功能。把握二者一致性的关键是坚持考察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即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精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扫描 学术 思想理论教育 科学体系
  • 简介:朱小蔓、其东在“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整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因此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挑战。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跟不上或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变化,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调整与革新。在调整与革新中,要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1)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

  • 标签: 学校道德教育 扫描 学术 《教育研究》 中国社会 转型时期
  • 简介:丁钢在《学生道德生活与优质教育》(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能够充分实现个体发展优质化的教育。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可以说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出发戌而教育是每个个体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因此对学校的教育主体来说,教育实质上就是生活。住学校教育中的生活质量概念所包含的内容要远比教育质量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其实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和道德生活的缩影。学校的德育是一种生活状态,学校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

  • 标签: 《上海教育科研》 道德生活 学校教育 扫描 学术 个体发展
  • 简介:薛克诚在《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裁《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一文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探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经济与社会的一切发展)必须体现人民性,这是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它回答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发展必须遵循客观性,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它回答怎么发展的问题;发展必须体现全面性,这是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回答怎么发展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以人为本贯穿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始终,其出发点是在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归宿点是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人学 扫描 学术 社会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