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 标签: 《水浒传》 成书时间 阳刚
  • 简介:江湖有多种含义.江湖由地理概念到心理地域,江湖理想主义的演变是随着绿林文化、通俗文学的发展而形成的.的英雄们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江湖人.它构建了游民江湖理想主义王国--水泊梁山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是站在江湖文化的立场上而作的.

  • 标签: 水浒传 江湖文化 江湖理想主义
  • 简介:“画”、“奇”是感悟式批评中常见的评点术语,但这两个范畴在金圣叹评点中被注入了新的内容。他借鉴了诗画的批评理论,提出“画”应做到“兼形”和“传神”,所关注的“奇”深入到了小说的肌理,由“技”深入到“道”,使“奇”获得了新的内涵。在他的评点中,“画”和“奇”是一体的,具有互文性的关系。

  • 标签: 金圣叹 《水浒传》 “画” “奇”
  • 简介:介绍了我国天干地支记时(年、月、日、时)的方法,并根据此法,指出了《水浒传》中“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应为“甲子年丁丑月丙寅日辛卯时”;而《金瓶梅词话》中“属虎的丙寅年,戊申月,壬午日,丙辰时”“算命见行癸亥运”应为“属虎的丙寅年,丙中月,壬午日,甲辰时”及“算命见行己亥运”,而对戊戌年,“正月又是戊寅月”应为“正月又是甲寅月”。

  • 标签: 天干地支 记时法 水浒传 金瓶梅词话
  • 简介: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有大量关于饮酒场景的描写。作者以酒为媒,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写了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等系列英雄壮举,体现了酒与英雄的完美契合。

  • 标签: 《水浒传》 酒文化 武松 艺术形象
  • 简介: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本文通过水浒传典型人物一武松等来解读《水浒传》在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对人物心理描写;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善于运用对比塑造人物等五个方面.

  • 标签: 水浒传 人物塑造 武松 艺术成就
  • 简介: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形象多是扁平性格的,而且过分夸张,在《水浒传》中,潘金莲的符号就是"淫妇",而站在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潘金莲其实是一个悲剧的角色,那么,潘金莲的悲剧命运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造成她命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容姿美好,出身低贱;反抗大户,被嫁武大;钟情武松,无情被拒;偶遇西门庆,终成悲剧四个方面论述了潘金莲悲剧命运的一步步生成;从内因:反抗的性格和外因:封建制度社会文化的压迫两个方面分析了潘金莲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 标签: 潘金莲 《水浒传》 悲剧 命运
  • 简介:《大宋宣和遗事》是作于宋、成于元的笔记体小说,也是现存最早记载水浒英雄故事的资料,《水浒传》在结构和思路上遵循了《大宋宣和遗事》,但两书在宋江形象的塑造上却颇有些不同,本文试分析之。

  • 标签: 《大宋宣和遗事》 《水浒传》 宋江形象
  • 简介: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男性为主的作品,对女性形象着墨不多,却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与那些温柔顺从,才貌双全的女性相比,《水浒传》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如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等人都是对传统的颠覆,她们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依附于男权文化,缺乏女性主体意识的格局。从这些女性身上可以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角色意识的初步觉醒。

  • 标签: 传统女性形象 女英雄形象 女性角色意识
  • 简介:对《水浒传》中燕青的评价,过去一般认为其要么是"奴仆",要么是"奴才和无耻之徒",要么仅仅是一个"反抗者"。现在人们对燕青的认识则多侧重于其机巧、灵活,人见人爱的特点,对其才能即使有人注意到,也是浅尝辄止,燕青配角的印象可谓根深蒂固。实际上,我们对燕青的认识一直存在名实不符的现象,与《水浒传》的作者所塑造的燕青相比,燕青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看轻了的英雄。

  • 标签: 名实不符 英雄 水浒传 燕青
  • 简介:刘再复先生违反一般常理,对春秋战国政治文化史和三国时代政治文化史进行曲解,否定代表中国文明的一大批经典著作,把中国古代文化史抹得一团漆黑;他硬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统治中国人心,把中国人引向“地狱之门”,以至于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狱之门;他批判否定夺取生辰纲的义举;他还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该把孔夫子作为批判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想说明什么问题?李劫在《论毛泽东现象的文化心理和历史成因》说,毛泽东“挟《水浒传》之风,怀《三国演义》之技”,“把梁山好汉的谈吐诠释成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才明白原来刘再复是在借着文化批判之名替李劫的政治批判作阐释。

  • 标签: 刘再复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批判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