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寻营养补充对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铜蓝蛋白与铁代谢指标变化的规律,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跑台作为运动方式建立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模型,并对大鼠进行营养干预,对其血清、组织中的铜蓝蛋白以及铁代谢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明显上升,铁蛋白明显下降,而且与血清铁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可以反映机体铁代谢情况;运动训练导致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组织铜蓝蛋白含量与血清铜蓝蛋白变化不一致;营养补剂的干预显著降低了运动性低血色素大鼠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提高了血清铁及铁蛋白含量,表明抗贫血铁制剂复合营养补剂对提高大鼠铁贮备和维持大鼠铁代谢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营养补充 血色素 运动性 铁代谢 血清铁 大鼠
  • 简介:受试者为游泳项目的长距离组男子运动员,在一个五周的中等周期的训练中,研究其转铁蛋白受体(sTfR)、铁蛋白(SF)、肌酸激酶(CK)、血红蛋白(Hb)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发现:受试者的Hb出现显著降低的情况,SF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升高,sTfR在训练周期中有伴随Hb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但只有在大负荷训练周后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性;SF与sTfR呈负相关,运动员的SF与CK有较高的相关性,Hb与sTfR呈正相关。表明在这一中等周期训练中,sTfR能够反映Hb的变化,SF与sTfR呈负相关。

  • 标签: 周期训练 血红蛋白 转铁蛋白受体 铁蛋白 相关性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摄入糖加蛋白质运动饮料对男运动员一次抗阻运动后血液雄激素应答的变化,探讨糖加蛋白质补充对急性抗阻运动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18名男子力量项目运动员在一次抗阻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分别摄入糖加高蛋白饮料(HP组=6人,糖:蛋白质=3:1)、糖加低蛋白饮料(LP组=6人,糖:蛋白质=6:1)或纯糖对照饮料(C组=6人)。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h和运动后次日晨采集血样,测定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脱氢表雄酮硫酸盐(DHEAs)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结果相同时间点各组的TT水平均无明显差异。C组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h和运动后次日晨的FT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同时间点的HP组和LP组的FT水平(P〈0.01,分别);LP组运动后即刻的FT水平明显高于HP组的FT水平(P〈0.05)。C组运动后即刻的DHEAs水平明显低于HP组的DHEAs水平(P〈0.05),次日晨的DHEAs水平明显低于HP组和LP组的DHEAs水平(P〈0.05,分别)。C组次日晨的SHBG水平明显低于HP组和LP组的SHBG水平(P〈0.05,分别)。结论摄入糖加蛋白质比例为3:1和6:1运动饮料能促进男性力量项目运动员抗阻运动后机体组织同化作用,能促进机体运动能力的恢复和提高。摄入糖加蛋白质比例为3:1的运动饮料更有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恢复和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

  • 标签: 蛋白质 雄激素 抗阻运动
  • 简介:对20名中日竞走运动员在多巴高原训练基地训练期间进行了训练后血清GOT,GPT,CPK的测试。对其结果研究发现:(1)平原运动员初到高原训练时,由于受到高原缺氧影响,CPK明显上升,男、女分别比上高原前增加142.4IU/L、44.2IU/L(P<0.05),而GOT,GPT变化不明显。(2)高原训练期间血清GOT,GPT与训练负荷呈正相关,且CPK活性对运动强度的刺激更为敏感。(3)运动后血清酶活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情况,因此,从运动后血清酶活性变化对运动后机能状况评定及训练负荷安排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血清酶 高原训练 运动负荷
  • 简介:人体会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你有没有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可以来自于鸡蛋、瘦肉、鱼、坚果、乳制品和含有蛋白质的蔬菜,它们能构建肌肉和促进整体健康。本文盘点了蛋白质摄入不够时的七种迹象。

  • 标签: 蛋白质 体知 整体健康 乳制品 肌肉 坚果
  • 简介:分析了身体活动对肌腱细胞外基质更新的影响。血流量、需氧量、胶原合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随机械负荷增加。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基因转录,尤其是翻译后修饰在运动后增强。训练导致胶原蛋白周转的持续增加,相反,静止明显降低胶原更新。这些变化修改了组织的力学特性及结构特征。肌腱受力造成周围间质中生长因子的显著增加,这可能导致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合成增加。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训练引起的肌腱抗阻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 标签: 运动训练 细胞外基质 力争l生能 结缔组织
  • 简介:9月9日,在由美国乳品出口协会举办的“品味乳营养,体味优生活——2010年美国乳清蛋白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运动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博士针对现今大众所关注的运动恢复、蛋白质摄入等焦点话题给出了专业建议。

  • 标签: 乳清蛋白 美国 媒体 运动恢复 2010年 医学研究所
  • 简介:衰老的机制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切的理论解释,许多研究表明衰老与HSP70的关系密切.论文对HSP70与衰老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着重探讨了运动诱导的HSP70对衰老机体的作用,以期为运动延缓衰老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衰老 HSP70 运动
  • 简介:通过测试1993年广州体育舞蹈大赛中的15对不同年龄组参赛选手赛后血乳酸、尿蛋白的变化,探讨体育舞蹈对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为体育舞蹈的教学训练提供参考。

  • 标签: 体育舞蹈 血乳酸 尿蛋白
  • 简介:自我主动情绪唤醒对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影响的研究,涉及生理心理学和精神内分泌学领域。设1个对照组和A、B、C3个实验组,对3个实验组被试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训练,使A、B、C3组被试分别掌握主动唤醒愤怒、恐惧、愉快情绪的心理调控技术。然后采用荧光比色法测量3组被试主动唤醒情绪前后的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同步监测血糖和心率的变化值。实验结果表明:①自我主动情绪唤醒可以导致血清肾上腺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②自我主动情绪唤醒不同性质的情绪对血清肾上腺素、血糖和心率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

  • 标签: 自我主动情绪唤醒 情绪 自我意识 肾上腺素
  • 简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是能量代谢变化的感受器,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一些生理刺激能够激活AMPK,激活后的AMPK打开分解代谢途径,同时关闭消耗ATP的通路。急性运动和运动训练能够提高骨骼肌和肝脏组织中AMPK活性,运动训练引起组织中各种适应性反应。AMPK突变则对运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亚基 亚型 活性 运动
  • 简介:通过测试及多数资料报道,血乳酸和尿蛋白有同等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大量的实验测试数据为依据,论证两者在运动实践中的相关关系。1资料来源及测试对象资料来源:本文资料取材于国家速滑队近四年中的运动员比赛和训练负荷后血乳酸与尿蛋白同步测试结果(比赛有国内锦标赛、中日对抗赛、测验赛;训练分陆地训练和冰上训练)。

  • 标签: 速滑运动员 血乳酸浓度 尿蛋白 运动训练 相关分析 训练负荷
  • 简介:肌球蛋白是骨骼肌细胞重要的结构和功能蛋白,主要由两条重链(MyosinHeavyChain,MHC)和两对轻链(MyosinLightChin,MLC)组成。其中MHC在肌肉细胞中表达有多种同功异构型(Isofonn),同功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和骨骼肌的收缩性能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在不同运动形式的影响下同功型之间会相互转化。肌球蛋白MHC合成的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而运动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这种变化。神经及内分泌在运动对肌球蛋白MHC基因表达影响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 标签: 骨骼肌 肌球蛋白重链 基因表达 运动训练
  • 简介:乳酸是运动过程中糖酵解的产物,乳酸的消除通过多种途径的乳酸穿梭得以完成,乳酸穿梭是在单羧酸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进行的乳酸跨膜运输,有助于乳酸的消除.研究发现运动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MCT1和MCT4,主要对MCTs的结构、功能、分布、调控以及抑制剂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MCT1和MCT4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对乳酸代谢调控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羧酸转运蛋白 乳酸 运动 糖酵解
  • 简介:通过对我院羽毛球队在训练和比赛中血乳酸、尿蛋白、心率等理化指标的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球比赛中起决定作用的积极运动时间是以无氧供能为主,短时间高强度并结合专项技术的训练手段能有效提高无氧供能能力。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羽毛球比赛,在训练中要侧重发展运动员的无氧供能能力。科学安排训练手段,提高训练课的运动密度。

  • 标签: 心率 血乳酸 尿蛋白 负荷强度
  • 简介:应用从黄参肉质根中提取出的黄参多糖(SGP)灌喂小鼠实验,结果显示SGP可明显增加MG、HG的含量,为运动提供快速的能源供应。还显示单纯运动的小鼠CK、LDH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灌服SGP各组比单纯运动组都有所下降,并明显存在量效关系,其中以150mg.kg^-1剂量组效果最佳。实验为应用黄参多糖SGP作为运动营养补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黄参多糖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肌糖原 肝糖原 运动耐力
  • 简介:目的:将运动员不同训练负荷安排与他们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联系起来,探讨不同阶段训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机体体系统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追踪国家游泳队10名一线队员,把4月19日—5月17日整一个月作为运动员耐力训练阶段,把6月14日—7月12日一个月作为力量训练阶段。每个训练阶段都在试验前、中、后取3次血样,每次取样间隔为2周。测试指标:血乳酸(B1a),睾酮(T),皮质醇(C),T/C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结果:①在赛前耐力训练阶段中,运动员B1a检测值较低,运动员T值呈下降趋势,C值显著上升,T/C呈下降趋势,IGF-1变化不明显。②在赛前力量训练阶段中,运动员B1a值较高,T值呈上升趋势,C值亦显著上升,T/C变化不明显,IGF-1呈上升趋势。结论:在耐力训练阶段,运动员机体的分解代谢占主导方面;在力量训练阶段,运动员机体的合成代谢占主导方面。

  • 标签: 游泳项目 不同训练阶段 血乳酸 血清睾酮 血清皮质醇 T/C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负重抗阻训练对老年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和AMPK含量的影响.方法:以40只健康18月龄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安静组、0%、30%、50%、70%最大负重组进行跑台抗阻训练,坡度35°,跑速15m/min,隔天一次,共8周.记录大鼠体重、摄食量和饮水量变化,用考马斯亮蓝蛋白测定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含量和AMPK含量.结果:(1)与安静组和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70%最大负重组大鼠体重出现了显著性下降(P<0.01);(2)与安静组相比,30%和5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5);与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3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5);(3)与安静组和0%最大负重训练组相比,30%和50%最大负重训练组的股四头肌AMPK含量升高具有差异性(P<0.01).结论:8周不同负重量抗阻训练可提高老年大鼠股四头肌总蛋白质和AMPK的含量,且30%和50%最大负重量抗阻训练的效果更为明显,而运动对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及降解的调控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骨骼肌减少症 抗阻训练 衰老 股四头肌 总蛋白质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目的: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腓肠肌拉伤,观察其对于肌肉损伤部位成肌调节因子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14组和D14-40Hz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腓肠肌拉伤动物模型。于造模后第5天D14-40Hz组开始予以电刺激,其余组继续喂养。正常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当天,模型组在造模当天,D14组和D14-40Hz组在第14天进行在体力矩测试,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分离腓肠肌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测定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关节最大等长力矩值为0.236±0.045(Nm),模型组肌肉拉伤后即刻关节最大等长力矩下降为0.176±0.034(Nm),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14天D14-40Hz组最大等长力矩值为0.247±0.038(Nm),与D14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MyoD与Myogenin蛋白表达测定结果:肌肉拉伤后第14天MyoD蛋白表达D14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是MyoD蛋白表达D14-40Hz组比D14组增强明显(P〈0.05);肌肉拉伤后第14天,D14-40Hz组Myogenin蛋白表达明显强于D14组(P〈0.05)。结论:腓肠肌急性拉伤后,早期采用低强度电刺激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关节力矩,并促进了MyoD与Myogenin的表达,对组织修复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 标签: 腓肠肌拉伤 电刺激治疗
  • 简介:为探讨耐力运动对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对32名运动员进行了安静、小运动量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负荷下血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Mn-SOD、CnZn-SOD)、血乳酸测定.发现小运动量训练后SOD、MDA值与安静状态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大运动量训练后SOD、MAD与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耐力运动与短时大极量运动一样可导致体内MDA含量升高,SOD活性升高.

  • 标签: 耐力运动 自动基 超氧化物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