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小引平水韵一般指的就是诗韵,又叫旧诗韵,这些常识这里似乎无须费辞了。我们研究的旨趣是平水韵中入声和非入声的韵字,姑且谓之入声韵字。这种入声韵字,不只是入声读音,而且有两读、三读。可是现在要涉及的问题是:有些辞书不分其中的

  • 标签: 入声字 辞书编纂 韵字 去声 平水韵 平声
  • 简介:<正>在修辞研究中,一般都把比喻分成本体、喻体和比喻语词三部分尽管有时可以省略本体和比喻语词),似乎三者职责分明,其中并无兼职者。但是,在实际语言中,有些比喻的喻体同时兼任本体而又非"互喻"[注]。请看实例:

  • 标签: 兼喻 比喻顶真 混血儿兼
  • 简介:<正>什么是修辞?这是修辞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此如何回答,直接关系到修辞学对象、范围、任务等的确定,甚至关乎整个修辞学体系的建构.较为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一问题,应该说始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后的学者们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又不断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其中有不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对修辞性质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完善或修正.本文拟就在学术界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结论.

  • 标签: 《修辞学发凡》 修辞观 兼评 修辞手段 修辞性质 择语
  • 简介:<正>为汉语语文词典的词目标注词性,是编者和读者的夙愿,也是汉语词典向科学化发展的方向。但是至今我们还无法对每一个词目标出词性,这是因为若干理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国内已出版的标明词性的词典有收词不多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以虚词为

  • 标签: 汉语词典 动词意义 形容词 语文词典 现代汉语 实词
  • 简介:"莫之或欺"、"莫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莫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莫"、"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莫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莫"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莫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莫"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莫(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莫(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莫(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莫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作客”产生于东汉,本义为“寄居异地”。南朝刘宋出现“当客人”义;明代出现“当客商”义;清代出现“客气”义。而“做客”产生于南宋,本义为“当客人”,元代产生“当客商”和“客气”义。在现代汉语中,二词均产生出“特指作为嘉宾接受媒体采访”的新义项。据此,我们对相关辞书的释义及其所引书证予以匡补。最后论述了二词中应以“作客”为通用词的理由。

  • 标签: 作客 做客 辨考
  • 简介:作者:保罗·科布利译者:方小莉书名:叙述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ISBN:9787569004366叙述是人类储存知识和经验的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有人类的地方,便有叙述。人类持续不断讲述故事,将世界的各个侧面压缩进叙述形式,这似乎是讲故事与听故事的冲动使然,然而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自然冲动并不简单。

  • 标签: 叙述形式 科布 保罗 大学出版社 演变 认知世界
  • 简介:摘要所谓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内对某一维战场空间使用的控制权。与争夺权的斗争相伴,各种权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战略思维对抗的重要表现形式。因而,探寻权理论轨迹,分析权理论发展趋势,很有意义。

  • 标签: 制权理论 发展趋势 分析
  • 简介:翻译是导致语言学术语变体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对术语确立标准把握的不同,术语出处在流派、时间、地域和文本语境上的差异,会造成术语译名的变异。术语变异与术语规范是一对矛盾体,了解术语变异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指导语言学术语的翻译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语言学术语 术语变异 术语译名变异
  • 简介:本文分析了结构关系不同的、分别表示结构被动义和标记被动义的两种由字被动句,认定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对互补句式;两种句式之间既交叉又相通,既可以转换,又互有分工;选择不同的句式,常同复句关联和篇章衔接有关.本文还辨析了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差别,发现在结构上这两种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核心论元、附加成分、变化形式等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在表达上这两种句式的句式语义、表义重心、信息焦点、语用倾向、时体特征等都具有重要而细微的不同.

  • 标签: 由字句 被字句 现代汉语 语法 标记被动句
  • 简介:路桥话的主观量标记"个"在不同句法位置上所表达的主观赋量功能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两种"反向"的语义特征。当它用于名词或形容词之前时,只能表达主观大量;而当它用于数量短语之前时,既能表达主观大量,也能表达主观小量。这两种主观赋量功能都来源于指示词"个",但由于受到不同语义演变机制的作用,才导致了"个"在主观量特征上的不同表现。普通话中也有一个主观量标记"个",而且在读音和功能上都与路桥话的"个"相似。普通话的"个"是受量词"个"个体化功能扩展的影响而形成的。

  • 标签: 主观大量 主观小量 个体化 指示词 语法化
  • 简介:“无标点文字”在当代的文艺作品中经常见到,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反对,有人赞扬。也有人有条件地肯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好处。欢迎读者来稿就这一问题发表意见。

  • 标签: 标点符号 修辞作用 客观基础 文字 文艺作品 表意
  • 简介:角色语言是角色行为中最活跃、最突出的部分,而称呼语,又是角色语言中最具特色的规范言语形式。人际交往,实质上也就是角色行为的互动。这种角色行为的互动,往往表现为角色言语的流动和推进。角色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这里,我们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角色语言若干特点的辨证关系。

  • 标签: 角色语言 称呼语 《雷雨》 辩证 言语形式 人际关系学
  • 简介: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有5条转注材料同时注明了会意的性质。转注字的特点是:(1)构件组合关系的历时性;(2)意义的继承性;(3)结构类型的形声化。标识会意是《说文》影响慧琳的结果,标识转注是慧琳自己的主张。

  • 标签: 慧琳 一切经音义 转注 会意
  • 简介:本文从古代文献版本和汉语史的角度讨论了王维诗“遍插莱萸少一人”中的“遍插”应为“插遍”的可能性。因为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时发展角度看,在王维所处的唐代,“遍插”是常规语序,而“插遍”则是非常规语序,具有陌生化的修辞效果。而“遍插”很可能是后人加工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两者都有其各自的修辞理据。文章进一步认为,修辞研究应有一个历时视角,判断一种语言现象属于语法还是修辞,应该采取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

  • 标签: 遍插 插遍 修辞研究 历时视角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农村到城市需求发展机会,随之而来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在近年来不断凸显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农村地区寄宿学校留守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寄宿学校需要更多情感上的关怀与关心,这是留守儿童实现个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农村寄宿学校应该在寄宿学留守儿童教育层面探索相应的优化策略。

  • 标签: 城镇化 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 教育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推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资金投入上,如何能够有效发挥文化传播机构的效用、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的阅读兴趣,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图书馆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为此,在认真做好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已从原来的试水阶段,进入正式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操作阶段。

  • 标签: 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总分馆建设 问题 建议
  • 简介:《说文》认为"柔"从矛声。但是,有学者认为柔、矛声母不类,《说文》将其分析为形声字不确。但是,出土文献中矛与柔相通、异文的例子可以证明《说文》的分析不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泥母与明母相通、异文、谐声、异读等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泥母与明母在上古的交替可能与三等介音或高元音韵部有关。

  • 标签: 泥母 明母 上古音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莫”、“莫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莫”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