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来自疑问代词的“什么”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否定手段,它用在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之后表示否定,也可以用在名词或者引语之前表示否定。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这种否定方式的系统调查分析。文章主要考察否定标记“什么”的使用情况,确立它的语法意义和使用条件,并探讨它的历史成因。文章认为“什么”的核心功能是对已经实现的状况的否定,与现代汉语其他否定标记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

  • 标签: 否定 什么 反问 目的 实现否定
  • 简介:本文对汉族儿童使用否定词"不"和相关的否定结构的状况进行了考察,考察的内容主要是"不"和相关的否定结构在句法平面的分布状况,"不"在语义平面的语义指向及其否定焦点的状况.

  • 标签: 否定 分布 语义指向 焦点
  • 简介:自然语言中否定标记的线性位置表面上看比较复杂,不但在各个语言中表现不一,即便在同一语言,也并非都是固定不变,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占据三个语法敏感位置这一共性在具体语言中的实例化表现。Jespersen循环中的否定标记不只是由谓词前到谓词后,还应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即逐渐向谓词前的典型谓头位置靠拢。

  • 标签: 否定标记 线性位置 谓头
  • 简介:学界对双重否定的分类有的存在错误,有的边界不清,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因而有必要结合自然语言逻辑描写的严密性和精准性,进行重新分析。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为:语言结构中存在“~(~p)”或“~~P”,且不表达否定意义。基于莱文森三层次意义理论,将语境引入汉语双重否定的分析中,可以从语义和语用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探讨。语义双重否定中的直陈型在逻辑式中直接体现“~(~p)”或“~~p”,隐含型的逻辑式需在逻辑推导过程中或在语义转换后的逻辑推导过程中才能显现“~(~p)”或“~~P”。语用双重否定与语用否定及语境相关。类型型语用双重否定由惯用句式来判定,实例型语用双重否定通过信息补足及逻辑式描写或逻辑式推导来显现双重否定的逻辑特征。

  • 标签: 双重否定 范畴 逻辑式
  • 简介:间接否定言语行为的理解是一个寻找字面意义与语境最佳关联的联想与推理的思维过程。它依靠远距离联想与高语境依附,产生语境假设作为隐含前提,与字面意义一起推导话语含意。

  • 标签: 间接否定 远距离联想 推理 关联
  • 简介:否定副词“没有”作用于核心谓语层面,而“了2”作用于句子层面,“了2”的作用范围大于“没有”的作用范围。只要能改变内层“没有VP”的性质特征,使之和外层“了2”的功能相适应,二者就能共现。句式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事件的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否定副词“没有”和“了2”的共现。

  • 标签: “没有” “了2” 共现 功能的层次性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隐性否定动词在语义推演和句法共现限制方面的有关特点。首先揭示这种动词的词义结构中所包含的隐性否定及其语义层次;接着考察这些动词在叙实性方面的差别,发现它们推演其宾语所表示的命题的真值的能力很不一样;据此,把它们分别归入叙实词或半叙实词、逆叙实词和非叙实词。然后考察这些动词跟否定极项副词和代词的共现限制,发现断言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极项副词“从来”和/或“根本、压根儿”;断言或推论平面上包含否定意义的动词可以允准非疑问用法的疑问代词。最后简介隐性否定动词允准否定极项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 标签: 隐性否定 语义平面 叙实性 否定极项 跨语言比较研究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
  • 简介:本文认为发生在十五世纪前后的几个重要句法变化,改变了谓语中心动词的内部结构,从而为一个新否定标记的诞生创造了合适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动补结构的成熟,体标记系统的建立,量词范畴的引入,以及时间词、动量词由宾语之后向宾语之前的变动,等等。所有这些变化的共同作用是,使得谓语动词“有界化”,从而赋予作为单一句法单位的谓语动词以“离散”量特性,恰与名词的语义特征相符。这种谓语动词整体语义特征的改变带来了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原来主要用于“无界”谓语动词的否定标记因不适应新的发展而被淘汰,二是为用于名词类的否定标记“没”向动词否定标记扩展创造了条件。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的共同否定标记“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还证明,“没”语法化的具体途径是它常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在时间一维性的作用下,逐渐丧失动词的特征而向单纯的否定标记转化,从而为其向动词否定标记的扩展作好了准备。结果改变了汉语否定系统的基本特征:由原来的以词性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变成了现代汉语的以数量特征为分野的否定词体系。

  • 标签: 否定标记 句法 语法化 十五世纪
  • 简介:“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经常出现在有损听话人面子的话语之前,具有面子补救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与“不是”的元语否定功能密切相关。“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中“不是”否定的是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性质的一种判定,说话人将其引述过来并用“不是”否定其合宜性。汉语中的“元语否定一事出有因”语义模型使得说话人在说出“不是我说你”类话语标记时总是预设了自己对听话人实施面子损害行为的某种客观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听话人的面子损害,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

  • 标签: 元语否定 不是 “不是我说你” 语用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试图从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角度来寻找“不”和“没(有)”的判别方式,通过过往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发现动词“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就时体特征而言,进行体的否定表达永远都用“没(有)”,而在其它的否定句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肯定句都以完成体来表示的,则都是用“没(有)”;其它情况,诸如对经常性习惯性动作的否定、对主观的否定、对性质状态的否定以及表达认识、判断等等都用“不”。

  • 标签: &ldquo 不&rdquo &ldquo 没(有)&rdquo 判别方式 肯定式 否定式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性否定+疑问代词”组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
  • 简介:有人认为汉语里不存在“NP1+把/将NP2+在L+VP”句式。本文用大量例句说明汉语里存在这种句式。这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动词都没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在L”有多种语义指向,蕴涵多种语义角色;受动词的限制,“在L”可以次范畴化为[原点][起点][终点]和[方向]的对立。“在L”的语义功能制约该句式与相关句式的变换。“在L”位于“把/将”字短语和动词之间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在L”的语义指向、“在L”蕴涵的语义角色、时序原则和成分照应原则。

  • 标签: “把/将”字句 在L 语义功能 变换 位序
  • 简介:本文以电话谈话、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和电影(《甲方乙方》、《大腕》)为语料,先后考察了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等语法现象,特别比较了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或文艺口语体的语法差异。说明(口语)语体细分对语法研究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自然会话 影视对白 语体细分 语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