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在郭璞(字景纯)注释《尔雅》之前,注《尔雅》者约有十余家。见于著录的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见《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刘邵(见《补三国艺文志》、《初学记》)诸家。郭璞自少

  • 标签: 尔雅注 郭璞 经典释文 著录 经文 方言
  • 简介:汉语句法结构常呈现与语义对应失称的现象,造成了许多所谓“伪定语”的句式(伪领属如“他静他的坐,我示我的威”,伪名量如“三次北京与两次上海都住得很舒服”与“上了七年的访,示了三年的威”等),为形义对应理论造成困难,并引起其他附带的问题。文章采用词义分解理论与动词核心移位的假定,说明这些现象都是动名结构下的动词核心,移入上面的无声轻动词位置所造成的结果。“伪定语”只是一个假象,并没有造成形义对应的困难。依此分析,定语在语义上并不修饰紧跟其后的名词短语所指称的个体,而是修饰跟该个体有关的事件(event)。针对以前的分析,我们提出四大优点与三项独立证据来支持本文的理论,并澄清若干疑点。最后文章指出,这种所谓“伪定语”的句式的产生可以视为现代汉语高度解析性的一个副产品。

  • 标签: 伪定语 形义失称 词义分解 核心移位 语法解析性
  • 简介:楚简《老子》所用文字属战国楚系文字,其间存有大量文字通假现象。本文在参照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及通行本的基础上,对楚简《老子》使用的、《汉语大字典》中未收录的通假字,进行了考辨和增补。

  • 标签: 楚简《老子》 通假字 《汉语大字典》 增补
  • 简介:《佩觽》是五代宋初忠恕所撰写的一部字书,是魏晋以来辨形字书的总结,对于规范汉字以及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分析忠恕指出的34种当中的5种文字演化现象,从而展示忠恕的汉字演化思想概貌,分析和阐述忠恕关于汉字演化的思想理论,确定这些思想在后世流传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对今天文字学研究的启发和影响,从而在中国文字学史中给它一个恰当的定位,为今后写出科学的文字学史、辞典史提供翔实可靠的个案研究资料.

  • 标签: 郭忠恕 汉字 《佩觽》 形体演变 文字学
  • 简介:“他的老师当得好”代表一类特殊的汉语句式,其中的主语由“准定中”结构充当。对于这一结构如何生成的问题,文章首先讨论了已有的几种分析方法,并且指出,虽然这些方法都极力避免“重新分析”的句法操作,但实际上都存在某个步骤上的“重新分析”。本文证明,汉语的一些句式在特定的句法、语义、或音韵条件下,存在发生结构重新分析的可能性。我们基于“重新分析”提供了两种新的方法来解释准定中结构。新的解释不但避免旧有分析的各种缺陷,而且更加简单自然,能够一致地解释所有的准定中结构。另外,重新分析的视角还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汉语各种“的”字结构。

  • 标签: 准定中结构 重新分析 名物化 “的”字结构
  • 简介:符号的真值问题一直是符号学思想的难题之一。从艾柯的“符号就是用来撒谎之物”,到格雷马斯的述真方阵,一直到赵毅衡先生近著《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对格雷马斯工作的推进,符号学一直纠缠于它。本文将尝试通过引入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分析,来进一步自纵深处推进这个问题:笔者试图证明,只有引入了符号解释者对符号对象的非符号意向,思想才能真正区分何种文本是无所谓真值的虚构,何种文本是真,何种文本是错误,以及何种文本是谎言。

  • 标签: 现象符号学 意向 真值 格雷马斯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