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百年来的汉字改革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色彩,但文字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靠政治热情和政府行为所能奏效的。重新审视文改三大任务,客观效果应总体予以肯定,但其以实现拼音化为出发点难免偏误。从字本位的观点来看,表意和表音是文字演变的两个不同方向,而不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拼音化不是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方向。汉语不灭,汉文化不灭,汉字就不会消亡。

  • 标签: 拼音化 汉字论争 文改三大任务 汉字 汉语 汉文化
  • 简介:<正>贾谊名篇《过秦论》(上)“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一句,今人多种注本以为易懂,不作注释;有的理解为动宾结构,译作“掉秦国。”《历代文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此处注为“:灭亡。族:宗族,作政权。”《古代散文选注》(北京出版社)此处注为“秦族:指推翻秦王朝。族,宗族。”显非确诂。

  • 标签: 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 《过秦论》 历代文选 古代散文 秦王朝
  • 简介:时光总漫漶。拨开历史尘埃溯游一次回去,却发现有许多人物许多作品,原不该被遗失被忘却。不只因为他们成就一段历史,也为了它们可以贡献于今天。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奥地利汉学家傅熊先生(BernhardFührer),由此写出这本《忘与——奥地利汉学史》。

  • 标签: 之旅忘 亡奥地利 史简介
  • 简介:“吾谁与归”陈建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人们对全文结尾“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对“与”字的词性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选本都认为“与”是介词,也有认为是助词的,我们同意助词说。《岳阳楼记》中的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下》“死...

  • 标签: “与” 《岳阳楼记》 礼记·檀弓 《经传释词》 语气助词 师范学院
  • 简介:“何……之有”张儒“何……之有”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句式。“……”是前置宾语。这种句式在先秦古籍中习见,仅《左传》就有41例。根据“何”的语法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A.“何”作状语,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例如:(1)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

  • 标签: “何” 指示代词 前置宾语 “之” 《春秋左传注》 《古代汉语》
  • 简介:现在,“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常用的意思是,彼此同处于困难境地的人,彼此曾经共患难过的人。两个“难”全读nàn。其实,还有一个成语“难兄难弟”,“难”的读音是nán。

  • 标签: 成语 意思 读音 困难
  • 简介:读《诗》“AABF”张金涛,李山近世出土西周吉器铭文中,数见“”字,如中期器长由铭文“穆王在下”,中期器师事簋“王在”等,“”字含义,今人多以地名释之,如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下,地名。”①又如周法高主偏《金文诂林》所引林洁明说:“《说...

  • 标签: 辟雍 《诗》 《毛传》 文王 “伊” 西周中期
  • 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曾有“善本特藏五十年展”,举凡1949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入藏之贵重典籍,均有代表作品展出,如赵城藏、敦煌写经、甲骨文、拓本、罕见与图等等。其中,拉丁文古籍善本,实在罕见,可谓五十年来书海一鳞。其“说明”又云:“被统称为‘堂书’者,向为国内外学者所瞩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以所藏“堂书”示人,其意义又远不止典籍本身。

  • 标签: 西文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 1949年 历史时期 代表作品
  • 简介:<正>“维”字在《诗经》中共出现224例(以句子为单位计算,重复不计,标题除外),和其他虚词比较,占有突出的地位。在前人的注疏和今人的研究中,对其多有解说。由于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有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所以对“维”字的分析现在也就难以最后完成。本文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与大家共同讨论。

  • 标签: 小雅 判断词 指示代词 诗经 句子 主谓结构
  • 简介:<正>“忌的是‘知母’未寝,怕的是‘红娘’撒沁”。语见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这是莺莺小姐得知张生相思病笃后亲笔写的“药方”中的两句话。其中“知母”一句意甚明了,而“红娘”一句因“撒沁”字面晦涩,致使语意难懂,说法就有种种不同。徐家瑞“撤沁”为“装腔作势,不睬,骄傲”,朱居易释作“撒娇,撒赖”;王

  • 标签: 红娘 莺莺 王实甫 知母 西厢记 西游记
  • 简介:屈原诗《涉江》第一段,通行的解释,包括教参,是: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吾方高驰而不顾”,诗人以服饰的奇特比喻(应为象征)自己德行的高洁及志向的远大,因此不为流俗所容,但仍坚持理想,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第二层,从“驾青虬兮骖白螭”到本段结尾,诗人的理想不为世俗所理解,便向古代寻求知己,想象驾虬龙,同舜帝漫游瑶圃……依然坚持自己的远大的理想和高洁的志行,最末点出流放的原因。

  • 标签: 《涉江》 诗人 屈原 世俗 象征 知己
  • 简介:  此前,我对束星这个名字闻所未闻.而我在他执教多年的浙江大学所在地杭州已居住十余载,从业于媒体,也算兴趣广泛,且很关注科学.由此推断,知道他的人真是不多.……

  • 标签: 命运启示 天才束星北 束星北命运
  • 简介:《荣辱篇》云:“鲦(鱼本)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①文中的“胠”字,就我们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如杨倞所说:“胠与祛同。扬子云《方言》云:‘祛,去也,齐、赵之总语。’去于沙,谓失水去在沙上也。《庄子》有《肤箧篇》,亦取去之义也。”其二是以为文字发生了讹误,王引之就认为“肤”当为“俗”字之讹。俗,倦也,穷困之谓。其三是如俞樾所说,他认为“胠”当读为“陆”,陆是依山谷形势作遮捕野兽的栏圈,陆于沙,“言遮阑于沙”也。俞樾的意见得到了王先谦的肯定,广为学者接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纷纷采用俞说。

  • 标签: 《荀子》 “胠于沙” 汉语 词义研究
  • 简介: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这样一句:"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教师教学用书》对这句话的翻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半山上停留着云雾,就像飘带一样。"

  • 标签: 姚鼐 《登泰山记》 “望” 释义 中学 语文
  • 简介:人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自觉与不自觉,用的总是比较的眼光。这种比较的眼光,对写东西的人尤为重要,因之,磨练这种眼光就应是一个课题,便之更自觉,比较感更鲜明。

  • 标签: 眼光 自觉 东西
  • 简介:<正>广告的作用在于将某种信息进行广泛传播。要达到这种交际目的,广告语言应特别注意求新求变。除了适当地运用比喻、夸张,语词义的直(逆引申),也能给广告增添幽默的情趣。如有一酒家门口写道:欲尝百味与珍馐,更上一层楼。(见《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3期)“更上一层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后人常借以鼓励别人再接再励,争取更大的成绩,用的是引申义,而广告词中使用的是字面义,意在告诉顾客,要吃宴席,请上二楼。

  • 标签: 字面义 王之涣 俗语 再接再励 引申义 求新求变
  • 简介:《方言》“党”之郭注“党朗”,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历来有不同意见。戴震等主张“党朗”是一个叠韵词,但没有文献用例能够证明,与此相关的“爣朗”等词除了表示“敞亮”“朦胧”之义外,也没有表示“清楚”“明白”等“懂得”义的文献用例可征。通检《方言》郭注用例,如以“党朗”为一个联绵词,则与训释格式用语的通例不符。文章认为,语言史料证明,“党”即后世之“懂”,“朗”有解悟之义,“朗”可以训“党”,“党”与“朗”之义都是形容解悟之貌,故郭注“党朗也”当理解作“党,朗也”。

  • 标签: “党朗” 《方言》郭注 词语考释 词汇史 文献语言学
  • 简介:人际交往中,有时会因说错话或做错事而陷入窘境,有时也会有人有意或无意给你难堪,此时若能出语幽默,急中生智巧应变,定能走出窘境,光彩地下台。这里略说几种妙语窘的幽默技巧。

  • 标签: 幽默技巧 人际交往 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