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社会性的探讨,依据Halliday的语言三大元功能,把隐喻的功能抽象为语篇、概念和人际功能。Halliday从语言运用来分析社会现状;隐喻从反映现实的价值观和概念思维来分析语言运作的机制。试图说明人类认知的过程实为社会化的过程;隐喻可以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 标签: 隐喻 元功能 话语分析
  • 简介: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学习者都需要经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这里的口译主要指的是视译和同传.而不包括交传。在笔译中,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可以对原文的句序进行任意调整,只要能精准传达原文意思即可。然而在口译中,译员往往无法在看完或听完全句以后再开始翻译.而必须采用所谓“顺句驱动”的原则,也即根据原文语序.对原句进行断句处理后.再进行顺译。顺译不是简单地遵循原文语序,而是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切断后的小句连接起来.同时还要尽量在语意、语气和重点上与原文动态对应。

  • 标签: 口译工作 笔译 习惯性思维 思维方式 顺句驱动 原文
  • 简介:本文首先追根溯源,简要介绍了“归化”一词的中英文含义。接着以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个案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剖析了归化策略在童书翻译中的成功运用。最后指出翻译策略的选择要视读者和社会的需要而定。

  • 标签: 翻译策略 归化 童书
  • 简介: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人类学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不断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关注人类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及书写方式民族,通过分析翻译对民族写作的影响以及人类学家对民族翻译问题的反思来研究民族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人类学 民族志 翻译研究
  • 简介:用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来审视中国的翻译家必将有一番新的发现,这点对于个案诗人兼翻译家陆韦的译诗研究同样适用。文章重点追寻陆韦早年译诗方式嬗变的踪迹,说明译者在重写原诗的过程中,因受接受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翻译诗学观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并形成迥异的译诗风格,他的译诗对早年汉语诗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标签: 译诗 规范 诗学观 翻译策略
  • 简介:作为鬼怪小说意义上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怪小说,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们怪诞的存在本身。怪诞的标志就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有意识的融合。在将怪诞与现实有机相融的过程中,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怪小说表现出了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的共同特征。然而,它们的怪诞表现又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于怪诞中显温情,令人流连往返;后者则于怪诞中见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 标签: 英国哥特小说 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怪诞 同质性 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