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城里,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学府。这座建于15世纪的贵族中学,曾经培养出20位英国首相,在政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大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母校。在每年两百多名毕业生中,有七十余人进入牛津、剑桥大学就读,70%进入世界名校。这,就是伊公学。报名很早伊每年在全世界招收不过区区200人,竞争极其激烈。伊公学规定,孩子一出生,家长立刻就要到伊公学预报名,否则不予受理。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 标签: 伊顿 公学 世界名校 英国首相 不予受理 雪莱
  • 简介:基督教人本主义原则与安妮·塞克斯的诗作有着理论与实践一般的辩证联系,是其创作的驱动力之一;其诗歌以人及其力量为中心,以自我实现为目标,使人神圣化,从而将人从传统权威主义宗教偶像的控制中解脱出来.是该原则在文艺创作领域的本质体现;她的诗歌所指涉的正是埃·弗洛姆提出的基督教权威主义和人本主义原则,是二者斗争的竞技场,称之为一位重要的宗教诗人实不为过。

  • 标签: 基督教 安妮·塞克斯顿 权威主义 人本主义
  • 简介:很多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但从来没有人站在"父亲原型"的宏观视角上来看他们二者的关系。哈里对希刺克厉夫有着"子"对"父"共有的爱和骄傲,而不只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牺牲者"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更深入地体会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与"恨",对世俗的"仇恨"与"绝望"如何压制了他对哈里无意识的"父"对"子"的关爱。将试从父亲原型和无意识理论来重新评价希刺克厉夫作为"父亲"人性的一面。

  • 标签: 父亲原型 无意识理论 传统父子关系
  • 简介: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交际行为,译者是不同文化的调停者,因此,他/她需要以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向译语读者呈现“他者”,这也是译者的核心责任.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会在译入语文化中创生一个“杂合”文本,这个“杂合”文本融合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双重特征,是两种文化妥协的结果,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文化的共生关系.本文以研究案例为克莱门特·埃杰(ClementEgerton)的《金瓶梅》英译本TheGoldenLotus为例,集中探讨在文学典籍英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中,运用陌生化翻译策略保留和再现“他者”的方法及其跨文化传播意义,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杂合”文本的基本特征.

  • 标签: 陌生化手法 英译《金瓶梅》 异域化 混杂化 杂合文本
  • 简介:在塞林格描述二战后青少年生活状况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有三处重要的地方:中央公园的成水湖,有成千成万孩子奔跑的麦田,以及阳光明媚的西部。作者虽然并未对这三个地方泼墨描写,但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到它们对小说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慰藉。本文通过分析这三处各自的特色及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结论:这三处具有理想主义幻彩的地方让霍尔暂时避开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欲望和恐惧,让他亲近纯真的自然和童年,从而成了其心灵的栖所。

  • 标签: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央公园的成水湖 麦田 西部 成人世界 儿童
  • 简介:习惯是个人和单位成长和发展中的经常性行为,随着事物的变化,习惯有可能成为人们继续创新和发展的阻力,该文选取KicktheHabit(改变老习惯),以与读者共享。

  • 标签: 赏析 改变 习惯
  • 简介:美国翻译理论家伯·拉尔夫(BurtonRaftel)在1988年撰写的《诗歌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对与诗歌翻译相关的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阐述,他指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本文一方面介绍拉尔夫对诗歌翻译的一些观点,一方面结合他的观点简要评析裴多菲的诗“自由·爱情”的四个中文译本,最后得出结论,诗歌翻译的艺术就是选择的艺术,只要译者能考虑到时代、文化、读者等的要求及正确选择翻译的文学种类,就能翻译出好的作品。

  • 标签: 怕顿·拉尔夫 翻译选择 翻译类型 英语 文学翻译 诗歌翻译
  • 简介:《布赖硬糖》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之一。目前该作品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以该作品的两个汉译本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两个译本在归化和异化、改写和解释性等翻译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学外译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关注读者群、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和加强国内学者之间的交流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布赖顿硬糖》 传播学 翻译策略 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