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催生了近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诞生和发展。在美国,科幻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互动造成了两种写作情况:一是传统的科幻小说写作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一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利用科幻小说的体裁进行写作。后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科幻小说,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品钦等,这种写作反思了科技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批判了现代性中工具理性的膨胀造成了人性的异化和精神分裂,并以彻底的解构精神来表达自己对于科技文明发展所触及的环境伦理、生命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注。

  • 标签: 美国后现代主义 科幻小说 政治伦理 主题 意义
  • 简介:扬·马特尔的名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个关于一艘孤船、一位落难少年,加上一只孟加拉虎在南太平洋上接受最艰难的生存考验的故事。用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的话,书中关于少年的名字P(iπ)的选取、故事的多重多元讲述者、历险记的多版本结局设置、Pi自身对于宗教的认知与理解无不渗透着后现代主义写作特点的深刻烙印。该文试图从后现代主义写作特点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以期让读者从深层次更好的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历险记中的层深寓意。

  • 标签: PI 虚幻与现实 宗教信仰
  • 简介: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在不少评论家看来是相互排斥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是非政治的,而女性主义则是政治的。《马戏团之夜》则提供了一个“有着明显的女性主义方向的后现代主义本文”的范例:作品中对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现代主义的主体性的消解和重建正体现了两者的交织。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真实性 主体性 拆解 重建
  • 简介:当下译界,后现代解构之风日盛,"延异"、"撒播"、"能指"不绝于耳。本文试图从表意汉字不随语音变化而变化的属性以及汉语文化的共时态特点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进行对比,从而论证:在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忠实"标准与文学翻译本身之解构纯属无稽。

  • 标签: 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 解构 文学翻译
  • 简介:尝试在后现代下状态下对《哈姆雷特》进行重新解读。后现代被理解为一种哲学反思对确定性和对宏大叙事的质疑。提出《哈姆雷特》的当代性在于它戏剧性地呈现了后现代思想特点。运用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概念,着重分析莎士比亚在鬼魂的角色上反映的对不确定性的认识和在复仇的情节设计上体现的对宏大叙事的质疑。

  • 标签: 后现代 当代性 不确定性 质疑
  • 简介:经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蓬勃发展,美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成为英语文学世界中的重要一员,而来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对正在发展中的美国文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以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为代表的美国作家,通过对欧洲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借鉴和吸收将现代主义予以美国化,同时对现实主义传统予以承继和创新。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中关注当时的美国文化热点,采用打破文类、创新叙事模式、自成体系的象征运用、对类型人物的讽喻描写等来叙述美国故事,建构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现代主义文学样式,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本土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欧洲中心文学传统的解构,从而奠定了美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标签: 菲茨杰拉德 现代主义 美国文学 欧洲中心 本土化
  • 简介: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情节方面的特征违背了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福斯特等著名学者对情节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反情节”的小说。当代加拿大女作家卡罗.希尔兹发表于1993年的获奖作品《斯通日记》正是这样一部“反情节”的后现代小说。该作品每章各部分之间和各章之间的事件安排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性和碎片性特征,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后现代主义,从而起到了重要的“反情节”的作用,

  • 标签: 后现代主义小说 《斯通日记》 "反情节"特征
  • 简介: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让美国早期后现代派作家深受启迪。通过分析早期后现代派文学家在作品中对莎士比亚的暗指与戏仿来阐明莎士比亚对美国早期后现代派文学的巨大影响。

  • 标签: 美国早期后现代派作家 莎士比亚 接受
  • 简介:本文从多种角度讨论了美国年轻女诗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问题。通过讨论,本文认为,马多克斯诗歌中的后现代性:1)蕴藏在抽象之中;2)蕴藏在人体与诗歌文本的结合之中;3)表现在语言的难以把握之中。

  • 标签: 马多克斯 后现代性
  • 简介:本文探讨了'中性文体'这个概念,并且尝试对当代英语和当代汉语的中性文体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作了初步界定,并指出现代散文、新闻特写和畅销书是中性文体的典型语篇表现形式。

  • 标签: 中性文体 历时界定 共时界定
  • 简介: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洛得·品特对戏剧的挑战和变革终于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和赞同。本文着重从荒诞、戏剧、诗学对品特性和他的“威胁喜剧”进行了审美阅读。指出了荒诞戏剧是荒诞人生的表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诡辩的语言”,因此哈洛得·品特作品中的重叠、赘述、矛盾等都具有了现代美感。同时,本文对新品特性如诗意与音乐的交融,冲突的转变,停顿与静默和语言的互文性,不确定性等也作了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品特 戏剧 审美 新品特性
  • 简介:这两年,“第二眼帅哥”似乎格外流行,从BBC版《神探夏洛克》中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到《雷神》中的“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再到《爸爸去哪儿》中的张亮,他们凭借独特的容貌和出彩的个性魅力征服了观众,人气急速蹿升。其中,卷福更是靠着那张长27厘米的脸在审美趋势逐渐改变的好莱坞混出了名堂,成为全球大红大紫的性感男星,走出了一条充满戏剧化的男神之路。

  • 标签: 好莱坞 审美 个性魅力 夏洛克 BBC 戏剧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两支重要流派,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仍需要继续予以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纵向对比两种理论的渊源、基本特点和局限性,旨在证明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是继承与颠覆的关系。解构主义源自结构主义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打破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就其局限性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流派。

  • 标签: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关系
  • 简介:Newmeyer(1998)在其一书中指出形式主义关于独立于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形式和功能主义关于语言形式必须从语言功能中找到解释的研究并不对立,两者都是正确的.本文将对作者的这一观点及其论述进行介绍,并结合我国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现状讨论这两种研究的必要性.

  • 标签: 形式主义 功能主义 相容性
  • 简介:生活的艺术,在于懂得何时应该紧紧抓住,何时应该放弃。因为人生就是充满矛盾的:它要求我们抓住它所赐予的种种礼物不放,即使最终它又让我们将其放弃。古时的犹太教拉比们对这一点是这样说的:人来到世上时紧握着拳头,但死亡时却把手松开了。

  • 标签: 艺术 生活 犹太教 放弃 矛盾
  • 简介:广告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会话,其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广告称谓的人称代词视角来探讨广告语言,通过对杂志中大量的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理想实现和扩展实现的各种情形。结果表明,广告中每一种方式的人称代词实现都符合广告这种特殊形式会话的特点,服务于广告的整体目的,是独具匠心的广告艺术的一部分。

  • 标签: 广告称谓 人称代词 实现
  • 简介:至少在目前,人类应该用“天下一家论”来代替利益集团论。而这样一种对古代家族社会结构和家族价值观的回溯,其实就是让我们刷新了对马克思关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构成的理解。这个美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可以用三个词纵向贯串起来,它们是:家、国、天下。21世纪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是什么?传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拼合而成的“家、国、天下主义”。传统中国文化(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精神)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当代科学发展(例如人类是一家的基因研究的发展)之间的高层次结合和相互补充,会进一步完善“家、国、天下主义”。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是符合生物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自然演进生存模式的。当然,人类的普适或普世价值不止一种,但“家、国、天下主义”是其中最值得重视的一种。

  • 标签: 天下主义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人类社会 社会结构 普世价值 西方文化
  • 简介:人类天生具有对美的鉴赏力,而审美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时期,理想女性形体美的具体标准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如此之巨大以致于人们不断惊异于它的变幻莫测并试图探究其中的原因。该文仔细地研究和比较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典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理想形体美的标准,发现理想女性形体美的标准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 标签: 理想形体美 标准 女性 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