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在面对逆境所显露出的喜乐与福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 标签: 《喜福会》 中国式的喜 中国式的福
  • 简介:本文从自由意志的角度,分析解释了弥尔顿《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即人类的自由意志与上帝所代表的理性之间的调和关系,以及撒旦违背上帝的意旨从反叛的英雄堕落到恶魔的过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而阐明了弥尔顿的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并警示了人性的幽暗,即失去理性的指引而任由自由意志泛滥必将导致堕落,由此揭示了《失乐园》人文主义主题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约翰·弥尔顿 《失乐园》 人文主义 自由意志 理性
  • 简介:在现代社会日益逼仄的生存环境里,生存困境的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中,成为许多作家和哲学家思考的焦点。史铁生本人就是一个残酷命运的亲历者,于是"要不要去死"的问题残酷地摆在这个青年面前,"先行到死"就成了史铁生的生命现状。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史铁生冷峻地思考着死与生的辩证关系,并总结出独特的生命

  • 标签: 史铁生 散文 生命观
  • 简介:今道友信对孔子语言的批判,基于其超越存在的形而上学理论。对语言的极端重视,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特征,尊崇柏拉图思想并随欧洲大陆哲学家们完成哲学的语言转向的今道友信,自然也将语言并将对语言的理解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在今道友信美的形而上学思索中,语言在最高的意义上体现为诗,这样的诗便成为人向存在言说的心声,成为人与存在本身之间的话语。人与存在本身对话,是由于人向往存在本身,而人向往存在本身则意味着人是超越的,即便今道友信所说的作为绝对的超越者的存在本身是先验设定的,但这种设定也只能说明它是源于人的超越本质。

  • 标签: 语言观 批判 孔子 西方现代哲学 存在本身 柏拉图思想
  • 简介: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科在小说《仪式》中,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仪式》 传统文化因素 印第安宇宙观
  • 简介: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因此他们的诗作展示了一种演绎、变化了的现代主义理念。

  • 标签: 朦胧诗歌 朦胧诗人 现代主义
  • 简介: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华兹华斯创作全盛时期的50首诗歌进行了语篇分析,通过词频统计、生成主题词表、观察索引行等技术手段,实现了诗歌研究中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研究结果验证了华兹华斯诗歌中普遍传达的自然思想,反映了诗人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烈愿望。

  • 标签: 威廉·华兹华斯 语料库 自然观 意象
  • 简介:谭恩美是当代美籍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的处女作《喜福会》是一部非常畅销的小说,是多元文化的代表作。本文拟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现象,探讨谭恩美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 标签: 多元文化主义 谭恩美 《喜福会》
  • 简介:新世纪以来,中国新诗的审美格局更其多元化,作为其中重要一元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是后现代思潮对新诗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结果,这类诗歌不仅在艺术技法的变革上新招迭出,而且也以文本建构上的超凡脱俗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为诗坛添设了不尽的生机与活力,自然也引发了持续的诗学辩驳和争议。对于新世纪诗歌中的后现代书写加以细致研究和阐释,不仅有利于认识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艺术流变轨迹,也能借助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文体洞察到当代人的思想图貌和心灵踪影,

  • 标签: 后现代主义文本 新世纪诗歌 现代主义诗歌 后现代思潮 中国新诗 新诗创作
  • 简介: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 标签: 人道主义 复兴 资本主义社会 蓝图
  • 简介: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香港“存在主义”的风行对香港的现代主义运动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促成因素和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铺天盖地的评论上,亦反映在创作中。香港对“存在主义”的引进与传播大受报刊文化生态的影响,主要人物和重要概念的诠释都因时而易,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流行符码。倡导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固然强调自身精英的立场,却在争夺话语权的同时不自觉卷入其中。此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存在主义”,其叙述包含了彼时香港民众的集体想象,并于六十年代中后期暗示了这种想象的转变方向。

  • 标签: 存在主义 大众文化 符码 精英姿态 想象的共同体
  • 简介:本文通过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淑·布莱赫德的解读,深刻剖析了淑在叛逆与保守中的矛盾与挣扎。追求自由的女权主义思想与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的激烈冲突,无时无刻不纠结在淑的内心中,由此造就了淑内心中那份特有的叛逆而纯粹、传统而挣扎、彷徨而迷茫、矛盾而纠结的爱。然而,坚持纯洁而高尚爱情的淑,始终挣扎在痛苦而矛盾的心情中,并最终臣服在传统的世俗观念之下,亲手埋葬了她的理想爱情。

  • 标签: 叛逆不羁 传统 矛盾 爱情观
  • 简介: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 标签: 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 简介:我国古代婚俗现象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嫁娶礼仪约定俗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和文化。从文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角度来看,古代婚俗文化有其独特研究价值,对于溯源人类繁衍的历史进程、动态,及其礼制、风俗,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相对开放的历史阶段,人们的婚俗习惯和生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 标签: 婚俗文化 宫怨 唐代诗歌 湘妃怨 人类繁衍 陆畅
  •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 标签: 后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解构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来概括他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他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利用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理论,来剖析海斯特在与清教社会抗争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

  • 标签: 海斯特·白兰 女权主义 自由 叛逆精神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
  • 简介:1920年代,一大批作家将目光转向了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由此开辟了一个更为新鲜和广阔的视域。乡土小说作为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不仅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也拓展了新文学的题材,泥土气息一直蔓延着整个现代文坛。长期以来,受启蒙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价值在于批判乡村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反人性的原始习俗,和鲁迅一样改造国民性是这些小说的重要主题。但是也有论者对乡土小说的国民性批判在美学上的“分离”现象提出质疑,即这些作家在讲述“别人”的时候,是否掩盖了另一种形式的傲慢。

  • 标签: 国民性批判 乡土小说 个人主义 民族寓言 重读 改造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