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夜晚是淬了墨的绸缎,月牙缓缓膨胀,在一片墨色中散发柔亮的光晕,昼间的喧嚣浮躁被夜风过滤。置身于月光浸润的环境里,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月圆的声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心灵的冥想中,我"注视"着月亮。

  • 标签: 心灵对话 不好看 花开花落 柳色 买东西 云卷云舒
  • 简介:“嘿,你今年不得了啊,起码也得有四五千斤的收成。”虽是六十好几的人,吴四妹的声音一点也不含糊,就连耳背的余大海也听得清清楚楚。余大海停下手中的活儿,抬头瞧见吴四妹正盯着自己笑,似是被这笑容感染了,他也“嘿嘿嘿”地傻笑起来,甚至笑得更欢。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屡面拓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之免于毁灭,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它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 水利工程
  • 简介:论文考察了桐城派和湘乡派关于古文声音理论的论述,指出“因声以求气”是这两个古文流派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古文是“语言型”文学有关,古文写作要自然流畅,有自己面目,必须重视文气。诵读和摹拟是古文写作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国文字具有“因声得义”的特点,声音的组接使得古文的声音赋予某种意味,这种意味蕴藉美的因素。晚清古文的声音现象进一步被强化是古文成为美文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古文的实用性减弱。

  • 标签: 古文 声音现象 桐城派 曾国藩
  • 简介:说到成都,记忆之门开启.最初,成都于我是一个女孩的形象.回到童年.那时,我正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有一天,班主任将一位陌生但大方的女孩带进教室,介绍说,这是我们的新同学,刚从成都转学过来.那时,相对于江南,成都是那么的遥远,遥远,而又神秘,仿佛超越想象,仿佛属于另一个世界.我们只知道它是四川的首府,坐火车要几天几夜方能抵达.那么遥远的地方,一辈子都不见得有机会去,我们都如此想.而这个女孩的来临,顿时将成都拉近,并具体化为一个清纯而动人的形象.不得不承认,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她.她有好听的名字,身材匀称,皮肤特别白净,是那种透明的白.十岁光景,我哪里懂得什么身材方面的问题,就是觉得她好看,怎么看都好看.好几回,还在梦中见过她呢.当然,那时,这样的梦是不能透露给任何人的.否则,我的小男子汉形象就会受到毁坏.

  • 标签: 人的形象 成都 记忆 印象 味道 声音
  • 简介:凌晨1点35分,降温的第二天寒露未至,大地杵在贫民的脊背上像房梁上悬挂的玉米棒子,和偏头痛般无力觅食的小鸡

  • 标签: 组诗 声音 偏头痛
  • 简介: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中呈现了诸多沉默的人物形象。男性形象一反常规处于失语状态,根据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叙事学的叙述声音理论,作家谭恩美采用这一叙事策略,成功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然而故事中的女性也依然沉默,不能大声呐喊,母女间也缺乏彼此的交流,沉默背后的原因则依旧是中国长达几千年之久男权文化的影响。谭恩美于沉默中寄托自己的期望,希冀华裔女性可以打破沉默,建构自己的话语权。

  • 标签: 谭恩美 《喜福会》 沉默 米歇尔·福柯 叙述声音
  • 简介:<正>周扬同志在《美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谈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上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工艺、园林、书法、篆刻,几千年来我们勤劳的祖先留下了许多水平极高的艺术

  • 标签: 美学理论 文学艺术 我国古代 中华民族 宝贵遗产 整理
  • 简介:王元化先生晚年最为忧虑的是学术文化教育中"市场至上"的偏向,由此倡导"新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剔除并警戒极左乌托邦,同时坚决主张知识人不能放弃理想,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当代价值在于人文理想。鉴于上世纪的"痛定思痛",新人文精神重视责任并考虑后果,反对"光秃秃冲动"与单向"知性思维"。基于"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与"趋向极端蔑弃人道"的历史教训,新人文精神推重"近人情"品格,强调公民意识应以人文素养为根基。新人文精神关注知识之败与品节之败,尤其重视学术态度与学术精神对社会风气缓慢而深层的影响。"新人文精神"是王元化的最后遗产

  • 标签: 清园王元化 新人文精神 市场至上 人文理想 学术精神
  • 简介:文化责任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中,人们需要认识和把握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自觉地肩负起文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的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文化责任是时代的赋予和呼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责任 地方高校 民族复兴 伟大复兴 文化发展
  • 简介:民族志作品中存在着由于些作者性别、种族差异等特点呈现出表述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女性民族志作者文本中更多采用复调式的叙述方式来建构一种让渡式作者权威,特别在少数族裔女性学者民族志文本中,常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主体表述,给予受访人声音的同时,也将女性身份与族裔身份相关联,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写作特征。

  • 标签: 第一人称复数 复调 民族志作品
  • 简介: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很多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在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让更多新时代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学的博大精深。我国民间文学动漫传承的成功案例十分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范围地积极传播和细心保护,让人们都能够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标签: 民间文学 动漫传承 成功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途径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文明单一化带来的精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文件(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提出到2003年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的出台和实施尤其在国人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一时间风生水起,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由上而下全面展开。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火朝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构架做支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体系化、学科化的理论建构的缺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瓶颈”。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危机 科学系统
  • 简介:大约是在1984年冬,还在鲁北小城工作的我,偶然得到了一套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著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那些寒冷而常有大雪封门的记忆的冬夜,这部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兴奋和激动。我从未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让人喜悦的学术著述,有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带给人生命感奋和精神愉悦的文学史叙事。它所描述的青年德意志的文学群像,法国浪漫派激荡人心的文学故事,巴尔扎克式充满挫折又从未退缩过的传奇人生,

  • 标签: 文学思潮 个人记忆 中国当代 历史遗产 自序 修订
  • 简介: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 标签: 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 简介: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回溯吉狄马加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探究诗歌创作中,个体与时代、自我与民族、自然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等向度的问题,通过考察诗人个体的创作历程与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生动流变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 标签: 诗歌创作 吉狄马加 个体 对话 民族 意义
  • 简介:传承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独特灵魂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无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伯舞”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但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生存濒危的现状。

  • 标签: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白马藏族 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体
  • 简介:作为人类录音技术的重大创新,唱片及其播放设备的研制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人类对声音的有效保存和延时传播,将人类自古以来“将声音保存下来”的梦想变为现实。这一录音技术以1877年7月18日,美国人爱迪生在实验室里首次成功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出来,并在不久之后又研制出记录声音的圆柱形蜡筒和专门播放这种蜡筒的留声机为里程碑,它开启了人类记录并重播自己声音的历史。这一早期的录音技术和录音媒介经过不断改进,及至19世纪末研制出耐磨的圆形虫胶唱片,自此唱片工业开始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

  • 标签: 声音 唱片 晚清民初 录音技术 嬗变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