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2000年4月底,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性学术会议“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出版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代表们就文艺理论与当代社会文化现状、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及文艺理论自身的变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是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文艺理论举办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将会对我国文艺理论的战略转变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会上,本刊约请了几位富有生气的学者对“文艺学与文化研究”进行研讨和反省,以致读者。

  • 标签: 世界 文学理论研究 发展形势 中国 古典文论
  • 简介:<正>中国山水诗的渊源赵昌平在《中国社会科学》90年4期发表了长篇论文《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本文通过对谢灵运诗的溯源辨体,就中国山水诗的渊源问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从中国诗歌中山水成分的发展和谢氏创作历程来看,山水诗出于玄言诗的旧说大可怀疑。提出:魏晋以来,宴游诗和行旅诗在山水成分的比重和描写的水准上,已远远超过今日所见的玄言诗与游仙诗,而成为谢灵运模写山水的基本形式,这就是中国山水诗发生的主要源头;建安以来,随着诗歌内涵发生情

  • 标签: 山水诗 谢灵运诗 玄言诗 创作历程 中国诗歌 行旅诗
  • 简介:<正>中国的古代文论在当今还具有什么意义?那些古代典籍是否可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当代文论?在学术的意义上,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重新制订当代文论的版图时,人们再也不可能对这一份文学遗产视若无睹。事实上,当代文论的逐步完善必将遇到对于古代文论的两方面判断:一,古代文论的价值;二,当代的取舍。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古代文论是历史批评家文学观念的忠实记录。作为一种可靠的史料,古代文论显明了各种文学观念的历史渊源、演变阶段以及承续的线索。然而,对于当代文论说来,人们更为重视的是古代文论所隐含的理论价值。在当今,古代文论是否仍有旺盛的理论生命力?古代的文学观念是否可能因为理论

  • 标签: 古代文论 文学观念 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价值 历史渊源
  • 简介:本文重点梳理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构建的过程,介绍学界对其所阐发的一般特质,揭示其所存在的主要困境,并与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论“失语症”讨论以及其他相关学科思考结合起来加以对照,尝试实践多角度、多边性的中国文学、中国文论的言说。

  • 标签: 少数民族文论 学科建设 中国文论 失语症 跨民族连带
  • 简介:受某种同质化、单向度的思想视野的制约,当代中国的文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追新求变”的路径依赖。当代中国文论研究如何超越这种“路径依赖”呢?“返本穷源”当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本文遵循“返本穷源”的逻辑程序和方法论要求,重新勾勒文论研究所应具备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视野,重新论证文论研究所应遵从的方法路径,力图使文论研究真正介入文明转型的时代潮流,实现“理论”与“思想”的交融。

  • 标签: 文论研究 路径依赖 思想制约 范式转型
  • 简介: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几乎是在西方话语的覆盖下度过.眼下都是21世纪了,我们还要像过去那样,臣服于西方话语霸权过日子吗?于是民族理论创造的主体意识觉醒了,上世纪出现的一个自嘲式的概念"理论失语症",便是这种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同时,西方理论发展到后现代阶段,自身已经陷入重重矛盾和深深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看来是不可能由这种文化自己加以解决的.我们如果再跟着西方走,就成了盲从!这样,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华夏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就成了克服西方文化和文论危机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比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悬置差异,从中西文论的公约性、相同性和互补性入手,走向融合和建设,可以说是摆在每个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面前的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很大,牵涉问题太多,这里仅就中西融合与中国文论建设的关系问题,谈一点浅见.

  • 标签: 中西融合 中国文论建设 “中国特色” 民族理论 主体意识 “理论失语症”
  • 简介:<正>一文学品评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种类。它是中国最早形成的自觉的文学批评形式。文学品评出现于文学走向自党的六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除了表现在文学摆脱了经史附庸,获得独立地位外,也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特征的认识的增强。文学批评作为文学自身反省的体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得以发生了。曹丕《典论·论文》最早批评了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挚虞《文章流别集》对各种文体进行了源流梳理。刘勰《文心雕龙》更为全面地讨论了文学诸问题,既“究文体之源流”,亦“评其工拙”。①但他并未付诸于具体的批评实践。钟嵘一方面继承了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同时将六朝人物品评及当时书、画、棋等文化学术领域的品评形式引入文学批评之中,创建了文学品评批评的体例。

  • 标签: 创作风格 自身特征 源流 品评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流变
  • 简介:<正>一、“诗格”的涵义及范围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它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画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诗格”一词,《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已经出现:“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自出田横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这可能是使用“诗格”一词最早的例子.《礼记·缁衣》云:“言有物而行有格”.郑玄注;“格,旧法也.”伪《孔子家语·五仪》云:“口不吐训格之言.”王肃注:“格,法.”

  • 标签: 《文镜秘府论》 “诗格” 古代文论 晚唐五代 “诗法” 文学批评
  • 简介:从事理论研究的人,都非常重视关键词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任何理论而言,了解了它的关键词,实际上也就能比较便捷地了解这一理论的大体内容。关键词的概括性和代表性,使它可以成为理论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词语;同时,就像一个人的名号或者绰号一样。

  • 标签: 中西文论 突围之路 文艺理论 西方文论 传统文论 文艺实践
  • 简介:半个多世纪以前,经陈钟凡先生草创,经郭绍虞先生荜路蓝缕以十多年的努力正式开山,中国古代文论作为一个正式学科迄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逐渐成为我国社科领域中的一棵撼天大树,余荫所及,泽披文学园囿众多领域.文革以后,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更是蔚为壮观,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已成为国家一级社科学会中的佼佼者,仅规模盛大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即召开了十余次.有关著作数以百计,专家逶迤,博士连翩.从原著的勾沉剔抉和诠释到理论批评史和文学思想史的梳理,从宏观文学批评史的勾勒到以体裁区分的各类批评史的探究,从古代文论范畴的科学剖析到民族审美传统的文化审视,从中国古代文论内部发展规律"条而贯之,总而持之"的把握,到中西比较,精心地寻求"对语"……古代文论的研究者孜孜矻矻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果如山,渐人精微,面对行将过去的二十世纪应无愧色.

  • 标签: 中国古代文论 文革 文学 历程 研究领域 学科
  • 简介:本文从符号与其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认为作为体系的共同特点,即在于它作为对象的诸要素之间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中,自足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鉴于作为文论物质载体的话语及文本乃是文论的外在表现,所以言及文论体系时,可以将文论自身的思维体系称为文论的内在体系,将其话语及文本的体系称为外在体系.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间,是一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尽管言及文论的体系,可以并涉其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但既然文论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精神客体,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文论体系,当专指文论的内在体系;文论体系的有无问题,也应该是指其内在体系有无的问题.

  • 标签: 文论体系 为文 中国古代文论 文本 追问 话语
  • 简介:本文从方法论、共通性、独特性和总体性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理论建设中的意义。认为它对西方文论来说具有印证性、互补性、对接性、激活性;具有辨伪作用、救正作用、补白作用;还有方法论意义、重构性创新意义和超越性创新意义,共十个价值类型。随着理论建设的深入,还会有新的意义表现出来。

  • 标签: 古代文论 现代意义 理论建设
  • 简介:明中叶以来,经、史、子、集各部评点之学所盛行的"泛文论"被移植到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领域,对明末清初的小说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对小说进行价值观照时有着从"史"本位到"文"本位的历史变迁,突破了过去小说学思想中的"虚实"论,改变了视小说为经史附庸的传统定位,对小说有了文学的自觉,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小说的文学性,以文章学眼光总结出许多小说技法,真正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这样的小说学思想由金圣叹奠基,经毛宗岗张竹坡推波助澜,成为明末清初小说学思想的主流。

  • 标签: 泛文论 文本位 史本位 方法论 文章学 小说学思想
  • 简介:<正>由于历史的积淀,西方美学、文论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审美范畴,诸如摹仿、灵感、和谐、美、优美、崇高、滑稽、再现、表现、想象、幻想、创造、形象、性格、情节、净化、悲剧、喜剧、天才、自由等.笔者认为,在西方美学、文论中,摹仿、和谐、自由,是三大基本范畴.说它们是三大基本审美范畴,并不是因为这几个概念频频出现在理论家的笔端,而是因为这三个范畴概括和表征的不是审美实践的某一特征、某一环节,而是人类的审美关系,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如果

  • 标签: 摹仿说 西方美学 希腊美学 文论史 摹仿自然 发生学
  • 简介: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论 天赋论 文学理论 作家论
  • 简介: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天机”来源于道家灵感观,重在自然存在的时机、机遇、变化中的条件,强调艺事以随机应变为要旨;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中的“随机性”来源于数学概率论,重在人工制造的或然性,被用作开拓思路的契机。它们都不属于纯粹偶然性范畴,而是体现了人们透过偶然把握必然的努力。

  • 标签: 天机 随机性 古典文论 数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