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性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性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性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性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高晓松是校园民谣的代表性词人,他的歌词不仅内蕴丰富,而且有着独特的书写策略。本文试以歌词细读的方式,选取高晓松创作歌词的三个书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此解读词中深意,体会高晓松于歌词中隐含的情怀和思想。

  • 标签: 高晓松 歌词 青春 诗化 佛教
  • 简介:在中国散文史上,归有光并不是一位非常显赫的作家,他没有司马迁、韩愈、苏轼这些名字所具有的光焰和气势,如果说韩文如潮,苏文如海,归有光的散文只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以它的明净、朴素而自成面目。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被选入古代各种古文选本和现代语文教材,他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以《项脊轩记》、《寒花葬志》、《先妣事略》为代表的叙述家事亲情的作品,这些干净朴素的文章感动了后世无数的读者,五百余年文脉不绝如缕。

  • 标签: 女性书写 中国散文史 先妣事略 寒花葬志 项脊轩 世美
  • 简介:诺曼·梅勒在《裸者与死者》、《巴巴里海滨》、《鹿苑》、《一场美国梦》、《我们为什么在越南?》、《刽子手之歌》、《硬汉子不跳舞》和《哈洛特的幽魂》等小说中再现自己时代美国社会中性别主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等权力意识的同时努力对抗时代的意识,其两性关系书写体现了反性别主义意识,种族关系书写体现了反种族主义意识,帝国历史书写体现了反帝国主义意识。这些意识表明,梅勒始终以“在我们时代的意识中发起一场革命”为书写动机,通过批判和对抗时代意识表达了对人类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倡导与追求。

  • 标签: 诺曼·梅勒 小说书写 动机 主题
  • 简介: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与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与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中。

  • 标签: 《动物之梦》 记忆 身份
  • 简介:张炜是一位充满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日益萎缩深感忧虑,因而试图从广袤原野里寻求精神的归宿,在创作上始终坚守着原野的书写,以此来渗透着一种生态呼唤.

  • 标签: 张炜小说 原野书写 生态呼唤
  • 简介: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借克隆人凯丝·H之口,用极其伤感的笔触呈现了为人类移植器官的克隆人世界。本论文将小说置于后人类的视域下,探讨后人类与人类相互观照的关系。以黑尔舍姆学生为代表的后人类通过人类的后天教育具身化成人类,而人类自身则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人类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的同时,克隆人正在籍由人类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具身化成人类。后人类最终通过对死亡的选择获得人的身份,成为有德性的人。石黑一雄借助想象的后人类有力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超前的科技带来的恶果,也促使人类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的自我反思。

  • 标签: 石黑一雄 《千万别丢下我》 后人类 人类 德性
  • 简介:  托马斯·基尼利(ThomasKeneally),1935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维尔斯省的肯思小镇.基尼利曾经想过要当天主教的神父,还在神学院学习了5年.不过,1960年他放弃了这个想法,选择了文职工作.1964年,他第一本小说的成功出版使得他有信心成为一位全职作家.在1995年以前他一直保持每年或隔年出一本小说,是一个多产的作家.……

  • 标签: 书写历史 历史托马斯·基尼利 托马斯·基尼利作品
  • 简介:约翰·厄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厄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母爱历来是文学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五四普遍关注社会、家庭思潮的影响下,母亲与母爱作为家庭的伴生品得到了作家的重视,尤其是女作家更致力于表现母爱主题。但是,母爱是有两面性的,它并不时时以无私、伟大的面目出现,母爱有它自私的一面,很多时候常常成为桎梏子女的枷锁。本文以五四女作家的母爱书写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五四时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融合与冲突,并分析形成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因。

  • 标签: 融合 冲突 母爱书写
  • 简介:意大利奢侈书写品牌Montegrappa(万特佳)为纪念华人功夫巨星李小龙70周年诞辰,特别推出偶像系列之李小龙限量款龙笔。2011年1月11日在上海LPL高端会所,

  • 标签: 李小龙 书写 传奇 意大利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正红旗下》的写作动机源于老舍对自身积蓄已久的满族情结的排遣。《正红旗下》叙说了19世纪末京城旗人的平凡故事,细腻描摹了彼时京城旗人的社会生活风貌,展现了时代嬗变期满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正红旗下》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是老舍对自己割舍不掉的旗人文化的一次全面而饱满的展示。《正红旗下》没有因为残缺而减少其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反而为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遐想的韵味。

  • 标签: 满族情结 故事讲述 旗人文化
  • 简介:什维亚的《坠落》一书描述了一个名为“坠落”的小岛上的日常生活。小说延续了什维亚荒诞不经的超现实风格,试图通过一个虚构小岛上居民的处境来表达全人类共同的困境。在小说中,作家巧妙运用了寓言和反讽两种手法:寓言是叙事赖以实现的主要方式,而反讽则是贯穿全文的基调;寓言能让作家影射现实,反讽则揭开了蒙在现实世界上的面纱,在笑声中表达绝望的情感。如何将反讽的语调引入寓言的建构中?这是作家创作这部末世小说时的关注点,也是本文所要力图阐明的问题。

  • 标签: 什维亚 《坠落》 寓言 反讽 末世书写
  • 简介:在半殖民地语境下,作为半殖民地主体的新感觉派作家,怀着对西方都市的文化崇拜和向往,参与了上海都市的想象性虚构和叙述,其对街道、闲荡者、都市摩登女郎等意象的想象和建构发掘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市特殊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

  • 标签: 半殖民地语境 新感觉派 都市 闲荡者 摩登女郎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的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的自然与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的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性形成的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性衰朽的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的内部,通过对作品的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的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的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教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中,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中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刘震云的小说《我叫刘跃进》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表面上是在找一个优盘,隐喻层面是人在寻找“失去”的自己。人的角色与自我分离,将价值与意义寄托于外物,所以不断地寻找,赋予人生以意义。这种荒诞的处境在小说中以幽默的笔法充分揭示,作者以成功的书写展示了反抗荒诞的可能,予以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深刻的启发。

  • 标签: 刘震云 《我叫刘跃进》 反荒诞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