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米德马契》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各个栩栩如生、生动真实,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等手法剖析了作者的人物塑造艺术,并以对多萝西娅、卡苏鹏、利德盖特等多位人物的分析来展示《米德马契》描写的复杂社会关系下的人物魅力。

  • 标签: 《米德尔马契》人物 塑造
  • 简介:中古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里《巴妇的前言》可以看成是一个追求性自由的俗女人解释圣经的案例,是对教会和男权解经传统的颠覆。半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除聚焦其中明显的女权问题,还争论是否宗教改革者威克利夫的英译圣经和以圣经为一切解释之本的思想影响了巴妇的解经。本文对此进行考察,通过剖析巴妇狂欢化的语言风格,试图揭露深藏在语言中的动荡的能量,并结合乔叟本人对解经的谨慎态度,指出巴妇解经集中体现了14世纪英国社会存在于性别、婚姻、阶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诸多矛盾。最终,乔叟对他深切关心的男女关系问题并未给出一个清楚的解决方案。他既提倡宽容谅解,又严厉要求犯错犯罪者悔悟改正。

  • 标签: 巴斯妇 解经 威克利夫 罗拉德 女权
  • 简介:该诗从痛苦、命运、才华、激情、艺术等方面切入,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海子对画家梵高由衷的热爱和崇拜之情。红头发、苦艾酒、橄榄园、向日葵以及星空、丝杉和麦田,这些细节表现出海子对梵高生命状态的倾情关注及对其绘画作品的深刻理解。海子是在灵魂层面上遇到了梵高,那位“瘦哥哥”既是其心灵知音,又堪称其精神导师。这首酣畅淋漓的诗歌与其说是献给梵高的,毋宁说是写给海子自己的——他本人不愧为“中国诗坛上的梵高”。

  • 标签: 海子 太阳 阿尔 梵高 哥哥
  • 简介:勃兰登堡的房子米夏想买房子。想在勃兰登堡买。要说这个米夏这么多年来,连为自己买花瓶这样的事都想不好,都做不了主,现在竟然脑门一热,突发奇想,坚决要买房子。而且要在勃兰登堡买,要为他家买。这真是个天大的好事,米夏就这么认为。这的确是个天大的好事,大得以致他连一些有关买房的关键性的、实质性的基本问题,都没好好想一想。比如: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勃兰登堡的房子》
  • 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两个形象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几乎家喻户晓。堂吉诃德作为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主人公形象出场,而桑丘是作为一个反衬人物出场,其具有早期资产者的雏形。朱光潜曾评价:堂吉诃德是一位可笑的理想主义者,而桑丘是一位可笑的实用主义者。

  • 标签: 堂吉诃德 桑丘 对立互补
  • 简介:18世纪的著名莎剧演员、戏剧家、剧院经理大卫·加里奇(DavidGarrick,1717--1779)十分清楚,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部纯洁无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为此将其改编为一部感伤剧,而且,这个本子的舞台演出持续了长达一个世纪。为表现年轻人爱的勇敢,加里奇简化了剧情,首先将开场的“罗密欧单恋罗瑟琳”删除,因为每一个观众都会觉得罗密欧为另一位女子失魂落魄令人难堪,这既显示出他不忠实牢靠,又会对朱丽叶造成伤害。

  • 标签: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 人物 诗性 18世纪 舞台演出
  • 简介:在当代后种族主义文化语境之下,种族问题往往包含着性别隐喻。赵健秀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一以贯之将性别身份作为种族和政治抗议的手段。在小说中,赵健秀探讨了华裔美国男性在特定的文化和种族语域中面对的性属焦虑,进而运用性别政治式的文学抗争手段:安排华裔男性成为在场、设置独特的男性空间、设计阳刚十足的男性充当故事的主要动作者和叙述者等,以此打破亚裔男性被长期消音和扭曲的历史。本文借鉴修辞性叙事理论,采用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作家凸显华裔美国男性气质和以性别身份强化政治抗议的叙事目的、文本的叙事手段和读者所感知的叙事效果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

  • 标签: 《甘加丁之路》 华裔美国男性气质 修辞性叙事 性别政治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大量的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的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与混合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鲍威尔的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性.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杂糅和混合,鲍威尔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蒂姆·伯顿是好莱坞著名的"鬼才电影大师",他的电影以塑造各种鬼神莫测的人物而闻名。在塑造这些角色的时候,伯顿凭借天马行空的视觉设计理念和童话般浪漫梦幻的想象力征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对伯顿的电影人物研究,应该从揭开其电影人物的面具入手。出人意料又精心设计的人物是伯顿电影世界的最绚烂迷人的风景。

  • 标签: 蒂姆·伯顿 人物塑造 哥特 视觉设计 动画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特拉霍夫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特拉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特拉霍夫在这场三角对话中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这是海子写给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一篇致敬之作,是海子表达自我与梵高之间心灵相契的诗章,是对梵高太阳般炽烈燃烧的生命的激情礼赞。在海子的抒情短诗中,这首诗并不难读解,甚至显得有些直白,但却包蕴了海子痛苦、丰富的生命状态与艺术追求,蕴涵了未来一个让世人讶异的杰出诗人的崛起,蕴涵了一个诗人扑入生活的热情与痛苦,还有背弃这个尘世的决绝。

  • 标签: 海子 梵高 太阳意象 热情 痛苦
  • 简介: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个文学构想是伍夫研究,尤其是《一间自己的房间》研究中经常被提及的重要概念之一。本文从三方面讨论柯勒律治对伍夫雌雄同体观点的重要影响,指出伍夫在对雌雄同体的界定上很大程度受到了柯勒律治的影响,阐释柯勒律治与伍夫雌雄同体观的基础都是性别与灵魂之间的对应性,但伍夫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使其丰富和发展了柯勒律治的雌雄同体观,梳理了出现在柯勒律治与伍夫作品中具有雌雄同体特质的典范作家,指出伍夫在此点上与柯勒律治观点的相似性。

  • 标签: 柯勒律治 伍尔夫 雌雄同体
  • 简介:2014年3月16日,非《相遇》、《博赫斯的面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字里行间德胜门店召开。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吴永熹主持下,阿乙、冯唐、非与到场的读者一起,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与时代的"头脑风暴"。本文系由现场实录摘编而成。

  • 标签: 格非 冯唐 迷舟 新京报 博尔赫斯 欧米茄
  • 简介:《贝奥武甫》是一部用古英语讲述古日耳曼历史故事的史诗巨著。由于这部作品与日耳曼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和日耳曼文化圈中的其他中世纪文学作品一样,带有显著的日耳曼文化特征,因此,《贝奥武甫》中的人名大多与古日耳曼社会的传统人名一样,在故事中不断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以古英语词源学为线索,试图通过再次解读兰代这一名字中所隐含的神秘词义,进一步挖掘这一似人非人的狂野角色在日耳曼传说中或曾有过但已被历史掩埋了的古老故事。

  • 标签: 古英语史诗 《贝奥武甫》 词源学 隐含意解读
  • 简介:内容摘要荷德林的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在主题和人物设置上都体现了对立观。本文首先分析影响荷氏对立统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三组对立关系:1、主人公许佩里翁与朋友阿拉邦德和恋人狄奥蒂玛之间对立的人物设置2、以《命运之歌》为代表的众神与人的对立关系;3、古希腊雅典人与现代德国人的对立关系。

  • 标签: 荷尔德林 许佩里翁 对立观 对立统一 人物的对立设置
  • 简介:路易·厄德里克是当代美国创作得奖最多的本土裔女作家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她不仅书写了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的苦难历史和心理创伤,还细致描述了部分白人在这段历史记忆中复杂的心理纠葛,引发人们对印第安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杰弗里·亚历山大的文化创伤理论,试图解读作品中印第安人和混血族群经历的集体创伤,分析其产生的过程以及给不同族群带来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作者本土裔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 标签: 《鸽灾》 路易斯·厄德里克 文化创伤理论
  • 简介:《J.阿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是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早年的代表作,该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和模仿了欧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引用和模仿是现代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在这一时期,自我已经死亡,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去个性化的特点。但在现代主义时期,语言也已经僵化,作家如果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在作品中加入另外的表达方式,表现新的主题。艾略特本人就主张去个性化,他的惯用手法就是对前人的摹作和引用。这种互文的写作方式在压抑个性的同时,又通过表现新的时代主题,融入新的表达方式形成了新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

  • 标签: T.S.艾略特 《J.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去个性化 风格 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