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拉伊奥被杀事件是《奥狄浦王》中“晦暗的中心”,而文本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足够晦暗。伊奥卡斯特和奥狄浦分别提供了关于此事的两个版本,令人疑心他们所说的并非同一回事;伊奥卡斯特的叙述还出现了两个不能兼容的时间顺序,使得《奥狄浦王》几乎成了荒诞剧。但可以认为,索福克勒在这段文本中有意安排了一个时间的“分岔口”,以与地点的“分岔口”构成互涉关系。这个“时间分岔口”也暗合了传说中的第二个芬克之谜,即时间的“白天”与“黑夜”。从“黑夜时间”角度来理解,奥狄浦“杀父娶母”就具有了更切身的意义。

  • 标签: 索福克勒斯 《奥狄浦斯王》 时空分岔口 斯芬克斯之谜
  • 简介:缪里尔·帕克的收官之作《精修学校》为她的创作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其后现代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它集众家之长的元小说策略,表现为“小说中的小说”套盒叙事、小说虚构性的呈现、小说中谈论小说理论以及跨体裁文本和互文性等四个层面。帕克凭借这部完美之作为当代英国小说注入新的活力,再次赢得读者与学界的瞩目和尊重。它雄辩地证明,缪里尔·帕克是当之无愧的当代英国著名的后现代派小说家。

  • 标签: 斯帕克 《精修学校》 元小说策略
  • 简介:艺术终结论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论题之一。艺术史家汉·贝尔廷即是围绕“破框”概念阐释艺术史的发展与终结。“破框”不仅仅是“突破框架”,更体现着图像与框架、艺术与艺术史、艺术与非艺术的复杂交叠。通过“破框”,贝尔廷从艺术史家的角度给予“艺术终结”独到的解释,也实现了对黑格、丹托等艺术终结理论的突破。

  • 标签: 贝尔廷 艺术终结 艺术史 破框 黑格尔 丹托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的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的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返乡之旅的环境性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的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的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的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的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的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的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的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的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的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希利·米勒是世界知名的美国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来到中国讲学并且对中国人文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学者之一。他先后访问中国达十五次之多,在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陆续作了三十多场讲座。近几年,他从这些讲座中精选了十五篇,修订整理汇编成一部新书:《天真的海外来客——米勒中国演讲集》。新书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分析,多元的视角涉及英语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领域,探讨了全球化、新兴技术、媒体对文学和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人文学科如何应对这些冲击的策略,其中多篇与中国学界直接相关。因此,较为详细地介绍该书各章的内容,对全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述评,并尝试性地对阅读该书提出建议和推介,可以系统深入地理解米勒教授的学术思想,获得全球化语境下文艺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 标签: 米勒 英美文学 文艺理论 文化研究 全球化 新兴技术
  • 简介:诗歌和技术是在海德格的后期思想中被反复讨论的两个主题:技术在现代世界居于危险的统治地位,而诗歌包含着从这一危险当中获救的可能性。未来主义运动的领袖马里内蒂就诗歌与技术的关系则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认为这两者服从于同一种不断提高自身的意志,即对速度的追求。在海德格开启的问题里对马里内蒂有关语言和抒情的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诠释,或许能让我们对诗歌在现代技术的统治下究竟处于何种状况进行一番别样的思考。

  • 标签: 诗歌 技术 速度 海德格尔 马里内蒂
  • 简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火车和铁路技术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国自然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哈德·豪普特曼在1887年以铁路道口看守员与铁路间的关系为主题创作了中篇小说《道口工提》。铁路不仅在小说的结构上贯穿始终,它还牢牢地控制并影响着主人公提生活的所有层面,最后也如恶魔一般碾碎了提的生活。铁路系统改变了原有的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在《追问技术》一文中所述,在技术时代,人和自然都被卷进现代技术的漩涡之中,技术规定着技术时代的人按照技术的方式去活动。小说主人公提的悲剧命运正是现代技术统治下人的主体性丧失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哈德·豪普特曼 铁路 现代技术 《道口工提尔》
  • 简介:《圣阿尼丝之夜》是在当代济慈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如何理解诗中波菲洛和玛德琳之间的关系成为西方针锋相对的两派学者的分水岭。以瓦瑟曼为首的学者认为两位主人公之间是纯真的爱情关系,而以蒂灵杰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两位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浪漫、纯洁的恋人,而是类似莎翁《辛白林》中的“亚西莫和伊墨琴”,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欺骗与凌辱。本文从两派学者的基本观点出发,联系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基于两派观点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文本解读,从历史的角度为这首诗的文本阐释勾勒出清晰的边界,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济慈诗歌文本阐释的一般规律。

  • 标签: 济慈 《圣阿格尼丝之夜》 文学解读 边界
  • 简介:扬·阿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性”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扬·阿贝的新作《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是关于非自然叙事学的又一部力作,它建构了“不可能世界”的非自然叙事学,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九种解读非自然叙事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非自然》从理论上丰富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从批评实践上对于拓深整个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扬·阿尔贝 《非自然叙事:小说和戏剧中的不可能世界》 非自然叙事学 不可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