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纳博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论布尔加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  谈到西方意识流文学,人们自然会想起乔伊斯,他是世界公认的意识流文学大师,与普鲁斯特、伍尔、福克纳一起被评论界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

  • 标签: 守灵迷宫 打开芬尼根 芬尼根守灵
  • 简介:<正>20世纪,由于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文学界掀起了重新发掘历史上被湮没的作家和重新评价没有被列为经典作家的女作家的热潮。在文学史上,女性一直被着意忽略和歧视。妇女要么被描绘成完美的淑女、屋里的天使,甘愿被男人摆布;要么被斥责为轻浮之人和妖妇。女权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冲击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建构真正的把女人自身经验看作是自主艺术根源的“女性化”文学。所以,凡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文本,女人写女人问题的文本,忠实于妇女经验的文本等均被女权主义批评家纳入自己的大框架中。结果,许多女作家被重新发掘出来并日益受到重视和喜爱。英国十八世纪女作家范妮

  • 标签: 范妮·伯尼 女权主义批评 维拉斯 小说 女性美德 淑女
  • 简介:<正>一研究诗的人常把格律比作诗的肌肉和骨骼。如果承认这个比喻是确当的,在译诗的时候,就应该把原诗的格律看作是必须传达的东西。我国诗译界向有两派说法,都是不大看重传达外诗格律的。一派可称“神韵派”,另一派可称“民族习惯派”。“神韵派”主张,译诗的宗旨全在于领悟和传达外诗的“神韵”,为了“神韵”,译文怎样处理格律问题,原则上都是可以的。“民族习惯派”则认为,不管外诗具有何种本民族的格律形式,在译文中都须转换成中国人所习惯的结构类型,译者无须在探究和传达外诗格律上煞费苦心。其实,这些都是莫大的误会。“神韵派”之所谓“神韵”,大约主要是指诗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内涵。这些东西除直接凝聚在词语和形象体系内部,也同时寓含在诗歌的特定节奏和语调之中。而特定的节奏和语调又总是发源于特定的格律形式。因此,怎么能把诗的“神

  • 标签: 奥涅金 诗节 译文 形象体系 普希金学 韵脚
  • 简介:“另一世界”或“另一世界性”,是纳博传达其文学要义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但是,国内外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另一世界”理解为具有某种神秘意义的精神内核。本文认为,“另一世界”是纳博创建的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意义空间;将“另一世界”放置在多重语境里来分析,可以更好地解读纳博的艺术特色。本文以纳博短篇小说为例,从“火车”这一隐喻出发,通过探究“另一世界”的心理、历史叙事、自我以及文化建构等不同层面的意义,来阐释纳博的“另一世界”之旅。

  • 标签: 纳博科夫 短篇小说“另一世界” “火车” 他者
  • 简介:<正>我漫无目的地走了许久,来到一条河边。河上有座桥,不远处有家客栈。我就象走进家似地走进了客栈。屋里弥漫着炭火的暖气,燃烧的火光把人影投在墙壁上。

  • 标签: 渡船 缆绳 名字 眼睛 村庄 头巾
  • 简介:<正>……爸爸上前线去打仗的时候还很年轻,他身穿一件方格布的翻领衬衫,眉上挎着背包,脚上穿着一双球鞋。那时,妈妈在他的眼里甚至还算不上是个大人。在她是一个少先队员的时候,爸爸就当她那一队的辅导员。当爸爸负伤住院,妈妈在医院里看护伤员时,爸爸才把妈妈当成一个大人看待的。后来,爸爸伤癒出院,他才开始追求妈妈。

  • 标签: 资本主义 苏联人 勋章 辅导员 少先队员 苏联政府
  • 简介:纳博用作画的方式书写小说,将小说视作绘画。这一书写特征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画家画作,它们帮助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二是作家常刻意将故事的讲述融入绘画的框架内,让小说的情节模仿画中的场景,达到“以诗入画”的效果。最后,纳博视理想的创作与阅读为绘画,自觉地用五彩的文字进行着如画般的书写。画入诗,诗入画、诗即画,生动地诠释了纳博小说中“诗如画”的书写特征。

  • 标签: 纳博科夫 画入诗 诗入画 诗即画 “诗如画”
  • 简介:<正>我亲爱的托利亚,你没有和我一起来到美国,没有呆在这个最令人讨厌的纽约,这使我多么高兴啊!我曾经懊丧得想上吊。依扎陀拉是个美丽绝伦的女人,但撒谎的本事却不亚于万卡。她在俄国时向我们夸耀她拥有的那些存款和别墅——都是谎话。我们现在身无分文,只好等到凑够了路费再回莫斯科。在这世界上我所见到的最美丽的地方还是莫斯科。芝加哥那些密如蛛网的“万条街”只配用来放猪。大概正因为如此那里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屠宰场。

  • 标签: 莫斯科 芝加哥 纽约 俄语 屠宰场 俄国诗歌
  • 简介:公园里像往日一样冷冷清清,令我感到舒畅。我爱这个地方,安详,宁静,是大自然的恩赐。对于整日在人声嘈杂、忙个不停的证券经纪公司干期货的我来说,这里无疑是一处避风港。和我分享这块清静宝地的,是我的两个孩子:6岁的斯蒂夫和4岁的布兰达。

  • 标签: 证券经纪公司 忙个不停 硕士研究生 咬住嘴唇 沙地 沙坑
  • 简介:<正>一几年前搬新居的时候,我整理旧物,翻出了我当新兵时的包袱皮。那是一块一米见方的棉白色布头,三十多年前,这是我当新兵时所发的军用被服之一,当时我的全部私人物品就是用这一块包袱皮包着,而今,包袱皮里已别无长物,只剩下8拉火绳。这是木柄手榴弹的拉火绳,一长约10多公分的白棉线,现已发黄,但仍很结实。拉火绳的一头上涂有两三厘米长的黑色摩擦涂料,这是手榴弹的拉火头;另一头上拴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环,有一角钱的硬币大小,这是套在小拇指上的拉火环,而今已是锈迹斑斑。这8拉火绳都是我的老连长给我的,我自己的那一被我的一个战友要走了,一直没还

  • 标签: 我自己 木柄手榴弹 锈迹斑斑 军用被服 角钱 柿子树
  • 简介:<正>印度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据史学家的考证,现在的印度西亚民族,系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南半岛,约于三千五百年前分批南下迁徙东南亚诸岛。他们本属同一个语言文化的种族,后来由于海洋山川的阻隔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各地区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而先后成立的奴隶制王朝和封建制王朝又各据一方,形成了多种社会形态和多种语言文化的局面。就文化而言,最发达的数爪哇文化,其次是马来文化、巽达文化和巴厘文化。这种各成体系的多种语言文化的状态延续了很久,至二十

  • 标签: 民族英雄 伊斯兰教 东南亚 印度尼西亚人 封建王朝 伊斯兰文化
  • 简介:马球、高尔夫、游艇,出身平湖农村的他,如今的生活却和这些奢华运动联系在一起;从服装、印刷到度假旅游,他腾挪跳跃于截然不同的行当,却又游刃有余,并力争做到极致;背负着众多的压力,但他依然自信地用行动告诉人们:我的强项是看到未来的趋势。

  • 标签: 李勤夫 生意 浪漫 学习 度假旅游 高尔夫
  • 简介:<正>安托万·佩斯纳(Antoinepeusner,1886—1962),法国雕塑家,生于俄国。构成主义雕塑代表人物。十五岁立志要作一名艺术家。曾在基辅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一年。1911年去巴黎,看到了独立沙龙展出的首届立体派展览会,受到了很次的影响。回到俄国住了一年,1913年又前往巴黎。这一次在那里不仅同美国雕塑家阿希彭和意大利画家红迪利阿,而且同

  • 标签: 法国 意大利 艺术家 巴黎 作品 雕塑家
  • 简介:<正>灼热的铁流……灼热的铁流已经干涸,满腔热血停止了燃烧、呼啸……别了高炉,跨进家屋,哎哟一声,随声跌倒……死了——这位老师傅。髯间没有一茎银丝,据说连胸痛也未曾有过,死于劳动中天长日久铁钻血管血流滞涩。

  • 标签: 高炉 灼热 诗选 燃烧 胸痛 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