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其实我还有一个哥哥。九个字,我已深思熟虑了一辈子,才造出这个句子。"其实"说明这是个秘密;"还有"表示一个暧昧的存在;"哥哥"就是哥哥,一个亲人的称呼,但是放在这里,就有了八卦的气息。从童年起,我就在想,若有一天,我有机会向人吐露这个秘密的时候,我该怎样用最简洁、最精准,以及最煞有介事的方式表达。

  • 标签: 告诉我 我自己 我不知道 就这样 七十二 你我
  • 简介:第一章霍金之死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之一,他的去世引发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对于仅仅知道霍金的名头而对他的伟大建树不甚了了的大众而言,恐怕更多会在意霍金极为奇巧的生日与忌日。而对霍金之死报道的种种文字里,自然也不乏专门追逐奇巧的花边写作。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正好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忌日.

  • 标签: 霍金 阅读笔记 宇宙 科学家 去世 伽利略
  • 简介:  谷川俊太郎于1931年生于日本哲学家谷川辙三的家庭.从高中的时候,谷川便开始了诗歌创作.在父亲的好友三好达治的介绍下,1950年在上发表了(诗人自己解释为邻居家的小狗名),1952年出版了,翌年出版了,从此,作为清新感性的诗人,在日本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 标签: 太郎宇宙观 宇宙观诗歌 诗歌特色
  • 简介:在16、17世纪的英格兰甚至整个欧洲,占星学是大众普遍接受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很多作品中都涉及到天体、星辰的比喻和占星学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某些天文现象(如新星的出现、彗星、流星雨等)的突然出现,其发展出现了巨大转折,古代占星学逐渐没落,而现代天文学则慢慢发展起来。本文拟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分析其中的天体星辰表达,指明莎士比亚对占星学的怀疑态度以及对新科学——天文学转向——的支持。

  • 标签: 占星学 天文学 莎士比亚
  • 简介:<正>关于"80后"作家,关于"青春文学",虽然有不少好评与市场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一代的精神内核,能够写出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在我看来,笛安的《宇宙》则是这样一篇作品,在华丽的语言与流畅的叙事之外,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切的生命体验——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感,以及为克服这种孤独感而展开的想象,一种丰富、奇诡而带有神

  • 标签: 青春文学 这一代 虚无感 市场意义 兄弟关系 家族关系
  • 简介:本文从小说出版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创作过程出发,围绕《漂浮的歌剧》的主题展开讨论.笔者以为,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虚无主义虽然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但这并非表达了作者的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因为作者本着对社会和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深入地探讨了世界的根源问题、人的生存终极意义问题,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漂浮的歌剧》 虚无主义 存在的本质
  • 简介:《麦克白》的悲剧感看似有悖常情,不过我们怜悯的对象并不是作为“恶人”的麦克白,而是他所代表的挣脱了宗教、传统和道德束缚后,陡然迷失在高度张扬的自我之中的人性。这种迷失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信仰危机。

  • 标签: 《麦克白》 同情 基督教宇宙观 人文主义
  • 简介:按照不少莎学研究者通行的看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一般认为,诗集除最后两首外,讲述了诗人如何跟一位漂亮的青年男子相爱的故事。青年男子移情别恋,喜欢上了诗人的异性相好,一位黑肤女郎。为此,他们争风吃醋,最终却言归于好,

  •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音乐主题结构 宇宙观 音节节奏
  • 简介: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宣布后,西方对文学奖得主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评论褒贬不一。虽然,品特曾被称作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但是,剧作家本人一贯反对为他的剧作贴上任何流派的标签。品特剧作的最大特点是剧中含有许多模棱两可的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品特的早期剧作《看房人》,指出剧作家的意图就是引导他的读者和观众在模棱两可的话语中和复杂多变的人物之间探索真相,而这也恰恰是品特五十多年戏剧生涯的真实写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看房人》 哈罗德·品特 戏剧文学 题材
  • 简介:王佐良教授的专著《莎士比亚绪论——兼及中国莎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现刊登中国莎学者何其莘教授和读者四川省粮食学校的李伟民同志对该书的评论,以飨读者。我们竭诚希望爱好外国文学的朋友们撰写国内外新书的评论,惠赐我刊。

  • 标签: 新探索 莎士比亚 外国文学 粮食学校 王佐良 四川省
  • 简介:<正>边际性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临界形态,每个生命个体毕生都在处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边界。经常遭遇边界主题的作家是昆德拉,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小说中的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种种可能性。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都一样地喜爱,也一样地被他们惊吓。他们每一个人都已越过了我自己圈定的界线。对界线的跨越(我的"我"只存在于界线之内)最能吸引我,因为在界线那边就开始了小说所要求的神秘。

  • 标签: 卡尔维诺 昆德拉 我自己 生命个体 边际性 生存形态
  • 简介:《论语》的文学性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的篇章。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的文学特色。其文学陛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的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的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论语》这种文质兼重的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 标签: 《论语》 纯语录体 褒扬 贬斥 文学性
  • 简介:当美国犹太文学逐步完成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心以色列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流散海外的犹太人的思想和生活,愈加凸显其身份的模糊性,但也给美国犹太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菲利普·罗斯在小说《夏洛克行动》中将新现实主义创作理念与自传体手法巧妙结合,展示了对犹太人内心探索的外化过程,以置身中东冲突的亲身经历揭示犹太知识分子回归后身份变化的可能,尝试用戏仿的手法颠覆莎士比亚以来描写犹太人形象的传统话语。

  • 标签: 《夏洛克行动》 犹太身份 以色列小说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对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20世纪外国文学史》近日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外国文学界的喜事,本刊表示祝贺《20世纪外国文学史》共五卷,是国家社科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由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吴元迈研究员担任主编,北京大学陶洁教授和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担任副主编。为使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外国文学研究者、高校教师和学生对这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国家最多的外国文学通史有所了解,本期刊登吴元迈主编为全书撰写的“绪论”,以飨读者。

  • 标签: 《20世纪外国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 “九五”规划 文学研究所 文学爱好者 副主编
  • 简介:对于《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屡见津津乐道者。本文基于对小说本身的艺术感受,通过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文本形象和情节的探析,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人格合成的作品。

  • 标签: 《西游记》 文本形象 人格合成
  • 简介:在意大利文学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乔叟对自己的创作、对英诗的发展和文学的本质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这时期的重要著作《声誉之官》就是其探索的艺术体现。在诗里,作者既揭示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质,也强调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并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艺术地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他还将生动的口语运用于诗歌创作并尝试内容与语言风格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也是英诗史上一个重要发展。

  • 标签: 乔叟 诗歌创作 文学 诗史 广泛 虚构性
  • 简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借用这句话来形容长年在壮文工作第一线打拼的蒙元耀先生,其实倒也相当合适。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圣灵从我眼前走过,我的心动了,我的生命受到鼓舞。"——2006年,冯秋子在她的散文集《圣山下》的扉页,写下了这句题记。那时,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六年后会用文学之外另一种她相对陌生的艺术语言——水墨绘画,来铺陈心迹,捕捉意念,拓展力量,发出纯粹的艺术之声。面对她新近创作的现代水墨作品,观者不仅受到了鼓舞,还能感受到自在生命之建构和时空意象之生成——看着那蕴含其中的审美能量,如此生动地从我们眼前走过.

  • 标签: 现代水墨 冯秋子 实验 艺术语言 水墨作品 时空意象
  • 简介:近些年的香港喜剧电影佳作稀零,且电影市场混乱。不断追求票房利益的商业喜剧片产业化生产经营,致使香港喜剧电影越来越老套低俗,不得不在低潮中思变并寻求出路。惯用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思维使港产喜剧不再是以本土特色为优势,"港味"变质为一成不变的喜剧标签。喜剧无法完成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及人性弱点的功能,只为商业利益迎合观众的感官刺激,致使香港喜剧电影陷入窘境。

  • 标签: 香港喜剧电影 商业化 创新 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