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经典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媒介,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最高成就。经典文本历经人类历史考验而不断被阅读,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认知考量。但当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妨碍了大学生经典阅读,我们认为只有以人文社科课程为重心、以阅读经典文本为核心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重新回到经典阅读,这也是当下我们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最重要路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 引导路径
  • 简介:当今大学生阅读出现功利化倾向。他们选择阅读书籍不以是否经典为标准,往往是以能不能给自己升学或就业带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远离文学经典,导致欣赏水平与人文素养降低。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社团优势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等等,可以有效推动文学经典走进大学生精神深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课程 推动策略 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养 欣赏水平
  • 简介:民国中央大学里排斥新文学一批教授和学生,坚守中国文人诗赋词曲生活化传统,热衷于游山玩水、宴请雅集时作诗作词。中央大学教授与社会名流修禊联句影响力更大,这一现象可称为文学古典主义复活。吴梅执教期间,注重戏曲文本欣赏、研究和写作,同时指导学生创作词曲,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了日后成为著名词曲学者一批学人。

  • 标签: 民国中央大学 文学生活 修禊联句 词曲
  • 简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兰西斯·培根在1597年出版《论说文集》里如是说。培根的话,是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良好写照。那个时代,受教育意味着作为一个大写的人被全方位启蒙。一个知识分子定义,乃通晓古今,兼修文理,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大成者。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其间欧洲知识分子,大多既酷爱哲学,又涉足科学。

  • 标签: 使人 弗兰西斯·培根 洪堡特 衣食无忧 经典语录 兄弟俩
  • 简介:《饥饿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自传体小说,文中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潜在内因:分析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矛盾冲突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 标签: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 简介:斯特凡·格奥尔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诗坛著名诗人,以他为中心格奥尔格圈子因其神秘色彩理想与种种传闻,至今仍引起误解。本文把格奥尔格圈子视为现代共同体一个特例,探讨古希腊教育模式——教育爱——是格奥尔格建构其圈子核心理念,及其在格奥尔格创作反映。

  • 标签: 斯特凡·格奥尔格 格奥尔格圈子 共同体 教育的爱
  • 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曾经具有非常大发行量和影响力,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其价值也在被重新评估。从根本上说,《钢铁是怎样炼成》是一部充满排斥性元素封闭而狭隘文本,已不再适合21世纪学生阅读。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封闭性 精神成长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精心塑造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叙写内含了丰富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对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肖申克救赎》是一部著名监狱电影,也是一部以"自由"和"反体制"为主题电影。影片中"自由"主题通过多种层面,以或隐或显方式呈现于情节之中。劳动,阅读,书写,音乐,都在这些论题和背景下,自由伴随着人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支持着有关希望叙述。

  • 标签: 《肖申克的救赎》 自由 反体制 象征 希望
  • 简介:刘震云《一地鸡毛》描绘是世俗生活普通小市民家庭真实生活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生活缩影,更塑造了世俗生活中小人物典型代表。本文试图探索人物形象背后内涵和体现普通小人物生活与精神困境。

  • 标签: 世俗生活 小人物 生活困境 精神困境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蛙》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悸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社会与人性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是理解过后理性面对与宽容。

  • 标签: 姑姑 形象 悖论式悲剧 现实意义
  • 简介:桃丽娜是《伪君子》闪闪发光智慧底层人物形象,她是所有人中最理智、最清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桃丽娜言与行,展现她异于常人辩思能力,展现她智慧之光。更多还原

  • 标签: 桃丽娜 智慧之花 处事方法
  • 简介:"我华沙不是你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大围巾》中集中体现是因文化创伤造成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集体认同危机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残忍、博得普通受众同情,更重要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语文课堂上教小说时候,其实主要在教两个东西,一是小说主题思想,二是某种特定小说阅读方法。总结小说主题思想,本来是小说读完之后"讨说法",却常会变成"套说法",更变本加厉变成了"套答案",违背了语文学习宗旨。因而,教读法比总结主题思想更为重要。教读法也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结合具体社会历史读法和解释;另一种是脱开具体社会历史束缚,关心更具超越性意义和价值命题。在这两种路径,后者无疑更为重要。

  • 标签: 小说教学 阅读方法 《祝福》 鲁迅 祥林嫂
  • 简介:现在许多人都知道古代"渤海"一词是涉及地理、政治、文学等多层面的较为复杂概念。其实,它原始含义或基本含义很简单,就是指我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内海,且一直沿用至今。如《庄子·说剑》:"绕以渤海,带以常山。"

  • 标签: 渤海县 棣州 忽汗州都督府 渤海郡王 大祚荣 左骁卫大将军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巧妙杂糅、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与虚构杂糅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表演性、话语虚假性以及权威压抑性。

  • 标签: 多克托罗 《皮男人》 历史 虚构 杂糅 去神秘化
  • 简介:“饮食障碍”是神经症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可以吃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 标签: 饮食障碍 抵抗话语 隐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性别权力
  • 简介: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免除了英美文学惯常道德训诫负担,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称得上是一门“揭示真相伟大艺术”(麦尔维尔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话)。它以多元视角和真实细节呈现由内而外地揭示了被历史话语、政治宣传以及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典籍所遮蔽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麦尔维尔如何用文学形式揭示被掩盖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以此构建他所期待美国民族文学,并在文学寄托他自己精神信仰。

  • 标签: 麦尔维尔 比利·巴德 文学 真相
  • 简介:汤亭亭在《中国佬》植入多种图像符号,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一起构建文本表征系统,直接参与到意义编码与生产之中。图像符号本身因其丰富性和系统性而构成一个视觉表征系统,与文字表征系统形成互相阐发、互相碰撞互文性关系,混合交织而成图像句子,不断地为小说文本生成新意义。表征文本是权力斗争主要场所,在《中国佬》视觉表征体系,"帝国权力"将包括华裔、越南人在内亚洲群体表征为属下与他者。作为掌握"在地权力"边缘群体一员,汤亭亭借助"在地化文本"进行反表征——运用图像句子来质询"帝国权力"将华人祖辈从主流历史抹除,通过定型化意指实践将其种族化、他者化,从而建构华裔族群自己历史与身份。

  • 标签: 《中国佬》 图像句子 视觉表征 反表征
  • 简介:本文对弗尔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中所出现“创伤迁移”现象、主要特征、在小说中表征、以及透过这一现象所反映出来美国后9·11时代文学思潮等方面予以梳理和探索,以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关注。

  • 标签: 9·11 历史创伤 创伤迁移 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