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书牍文的日益繁荣留存了大量的作品,却在晋代之前未有系统的理论提升。《文心雕龙·书记篇》在挚虞、李充的理论基础上,对书牍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求、尊卑有别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选取代表作予以评论,可谓书牍文体理论集大成。却也存在文学观念保守,论学论文书牍与帖未加关注,书启未加区分的不足。

  • 标签: 书牍文 文体观念 《文心雕龙》 功绩 不足
  • 简介:<正>1941年老舍先生在题为《灵的文学与佛教》的演讲中,对西方有自但丁《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的“强有力的传统”称赞不已,而对中国缺少“灵的文学”表示十分遗憾,尤其对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老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缺少“唯有”佛教才讲的“灵的生活”。西方为何却有从《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对此,老舍未展开正面论述,但说到但丁为何能在《神曲》中“大谈特谈其地狱的景况”时,他有一个猜想性的分析(“这也许他是受了东方文化——佛教的影响”),再联系上述他的“唯有”的说法,我们可推导出他的观点,即西方“灵的文学”传统是同接受了佛教的影响有关。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何而来?他认为,这是来自怫教将人分为“肉体”的和“灵魂”的存在所造成的“既有光明的要求,也有黑暗的可怕”。我认为,就文学研究而言,老舍先生发现了西方有一个自《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并看到了“灵的文学”重要的社会教化意义以及“灵的文学”的有无同宗教灵魂观念影响的有无相关,这是很有见地和启发意义的。不过,他对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的问题的看法仍欠深刻,?

  • 标签: 灵魂观念 《神曲》 基督教文化 西方宗教 文化传统 “灵魂”
  • 简介: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批评
  • 简介:李小龙的截拳道.地头力作为一种突破性思维,具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结果出发”,不要从你掌控的资源出发和你的能力出发:二是一种整体思维,一种不是把事物割裂开来的认知.一种在关系中反求诸己的睿智:三是“单纯化思维”,不把事情想复杂了,把注意力锁定在目标上。突破性思维,想想都很简单,可实操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近日在远大空调内训,我出了个游戏题:“谁能在10秒钟之内把手举得最高?”我一再关照,要学着用从结果出发、整体感、单纯化三个纬度想问题。

  • 标签: 潜意识 突破性思维 触发 整体思维 远大空调 单纯化
  • 简介:除《观我生赋》外,北朝颜之推的文学观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有不少直接提到作家作品的地方,比如光赋家赋作就有19处以上,其中《勉学篇》6处,《文章篇》8处,《书证篇》4处,《杂艺篇》1处。涉及的赋作有王延寿《灵光殿赋》、左思《蜀都赋》(《三都赋》之一)、潘岳《闲居赋》、曹植《鹗赋》、吴均《破镜赋》(已佚)、潘岳《悼亡赋》、潘岳《射雉赋》(2次)、曹植《鹞雀赋》、班固《西都赋》、杜道士《画师赋》等。

  • 标签: 文学观念 颜之推 伦理色彩 《颜氏家训》 《观我生赋》 《三都赋》
  • 简介: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在词汇上,处处皆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大,只要查阅字典就可能迎刃而解。就是很熟悉的词,也可能茫然,甚至误读,这是由于不知古今语义的差异,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理解而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品质恶劣的意思,而是卑微鄙陋,地处偏僻、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查查字典,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上。

  • 标签: 古代散文 方法问题 解读 《出师表》 古典散文 现代汉语
  • 简介:宋元小说话本表现出浓厚的女祸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女妖以色祸害男性;贪花恋色让男性破国亡家亡身;妇人贪淫狠毒;妇人之言,亡国祸家。这种女祸观念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压迫的体现,时至今日,仍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意识中,值得我们反思。

  • 标签: 宋元 小说话本 女祸观念
  • 简介:在传统意义上,意识形态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詹姆逊对它做出了独特的解释.本文从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精神分析学对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其理论中意识形态与历史、乌托邦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思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难以克服的困境.

  • 标签: 经典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学 詹姆逊 历史与乌托邦
  • 简介:在以性别意识来研究张爱玲的文章中,往往把张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和男性意识对立起来。事实上它们的关系更为复杂,张爱玲的小说《心经》正体现这一点。小说中女性主体与男性主体均表达了和解的可能性,这里和解的含义不是压制或者融合,它包括了和解中的冲突性,并以人性为价值尺度对和解的走向做出积极的阐释。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男性意识 《心经》 和解
  • 简介:<正>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怀有一种强烈的自觉性意识,它表现为对生命自觉地关怀和热爱。赛珍珠怀着对养育自己三十多年的中国的热爱,视中国普通农民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以自己强烈的生命体验意识到了占旧中国五分之四人口的普通农民的生命存在,把他们视作中国“巨大而强劲的生命漩涡”,深刻而细致地反映了中国农民丰富而独特的生命观,并密切地关注他们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融进了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发展他们健康的生命力的愿望,以及自己对完满生命境界的思考。作者以博大的人道主义的胸襟密切地关怀着生命,使得《大地》浸润于沉稳而宽博的生命意识之流中。

  • 标签: 《大地》 赛珍珠 生命意识 中国农民 中国小说 生命力
  • 简介:责任是19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上虽有重责任之风,却也不乏虚伪的责任话语。乔治.艾略特将责任视为挽救社会分裂的力量,成为维多利亚时代一种极有代表性的思想。对责任观念的思考贯穿在她的小说之中,通常还会卷入小说的中心冲突中,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上她对"邻人"、"家"、"社会"、"情感"等概念的认识也体现了她的责任观她在作品中很少"谈"责任,却通过人物和情节对责任观念进行阐释,与当时流行的责任话语形成了对照,这与她个人的信仰历程以及对作家责任的认识不无关系。

  • 标签: 责任 乔治·艾略特 维多利亚时代 社会维系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谈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陈墨(以下简称“问”):1986年,您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天命斋”,是出于何种心态?陈骏涛(以下简称“答”):是因为自己年届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嘛,这是孔老夫子说的。问:专业工作才做了没几年,就到了五十岁,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 标签: 艺术魅力 文学观念 现代 传统 知天命 “问”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流"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流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流"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李强诗歌中表现出的质朴的浪漫、轻盈的思考、琐碎的诗意以无限贴近生活的方式均匀散布在诗歌框架中,具体呈现为风、草木、萤火、泥土、雪地等自然意象的大量使用,草木枯荣、时间短长、哀与喜、痛苦与欢乐种种人生况味闪烁着诗人向上而充盈的生命意识。李强的诗歌常对所经历的世界表达关注、欣赏、热爱,除了张扬生命礼赞外也常隐含对生命存在的思考,面对苦难和痛楚,人除了一蹶不振,还可以选择坚强,过去已逝,未来可期,这也是始终飘扬于李强诗歌意象上的一面生命旗帜和标签。

  • 标签: 李强 意象 生命意识
  • 简介:<正>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犹太文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它带来了犹太文学在美国的又一次繁盛。探究这种文学现象的衍变过程与基本特征,有助于把握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走向及其精神状态。犹太文学说到底还是一种移民的文学,但融入了大屠杀后意识(PostHolocaustCon-sciousness)的犹太小说,被称之为“新移民小说”,也就是“移民幸存者小说”(Immigrant-SurvivorsFiction),以区别于早期的犹太移民

  • 标签: 大屠杀 幸存者 移民小说 犹太人区 犹太小说 小说主人公
  • 简介:本文从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和李健孙的小说创作出发,分析华裔文学中男子主体性的缺乏,历史的断层以及由此遭到的排斥.通过寻找理想的父亲形象和重塑华裔的阳刚之气,赵健秀和李健孙重新确立了华裔男子的主地位.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男作家 主体意识 赵健秀 李健孙 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