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不张扬不呛鼻不浪漫,素雅内敛,像煞我们的传统审美,恬淡而深邃,袅然缥缈之际,承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五千年中华历史!中国,是以柔克刚的最好典范。腊梅,水仙花

  • 标签: 中华历史 传统审美 对我说 我自己 清新活泼 上海话
  • 简介:又到了粽子飘香的季节,我这远离故乡,早已在外安家落户的游子也免不了生出一丝淡淡的乡愁。乡愁牵引处,是母亲包的三角粽,那透亮的金黄米粒被包裹在褐色的粽叶里,是低调的奢华。

  • 标签: 乡愁 故乡 游子
  • 简介:名将良马,好笔佳墨墨为“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钟爱之物,“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商代甲骨文已出现墨书.为石墨之迹。

  • 标签: 古墨 “文房四宝” 中国文化史 书画家 甲骨文 商代
  • 简介:《莲》为《聊斋志异》中婚恋故事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莲的美好通达、李氏的妩媚多情以及桑生的有情有义是作品之所以成为完美婚恋故事的原因所在。该故事通过以色欲为基础的三角恋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一夫二妇婚姻模式的颂扬,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认识。

  • 标签: 《莲香》 色欲 一夫二妇 婚恋理想
  • 简介:一条可爱的刁江竹鱼,竟然让我对烟雨中的都安九渡念念不忘,那是个让人感慨万千而又魂牵梦萦的地方。

  • 标签: 刁江
  • 简介:铁凝的成名作《哦,雪》标示着铁凝文学创作底色的形成:对人类和生活永远的体贴和爱。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背景下,这一底色集中表现为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上体现出的诚和义的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展现在小说在人物关系、事件构成的场景选择中突显的人物性格之诚义,另一方面又展现出铁凝在80年代初期文化中对真实个体感知关注的时代内涵所在,以及叙述速度的节奏调整中营构的纯净诗意氛围所隐合的情义。

  • 标签: 铁凝 20世纪80年代文化 诚义叙事 香雪
  • 简介:"把我埋在马兰."这是林俊德在临终时的交待.马兰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而坐落在罗布泊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作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而让他走上科研道路却是一纸小小的电报.

  • 标签: 令汗 林俊德死 死终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1883—1924)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小说家,他在生前几乎无声无息,死后经过若干年,却变得遐迩闻名,对后续作家产生很大影响。去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今年又是他逝世六十周年纪念。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刊上登载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许多研究专著和卡夫作品集,以纪念这个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二十

  • 标签: 卡夫卡式 西方现代派文学 二十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 奠基人 小说家
  • 简介:2011年秋,奈儿正式邀请周迅成为中国形象大使。周迅与奈儿的合作已久,早在2007年1月春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周迅成为奈儿秀场的头排座上嘉宾。

  • 标签: 形象大使 香奈儿 周迅 中国 2007年 时装周
  • 简介:2002年1月20日至2月3日期间,由纽约"妇女企划与制作中心"和"剧作家视界"联合推出的戏剧在纽约百老汇首轮上演,将麦勒斯这位曾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美国"神童"女作家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①该剧由美国当代著名女同性恋作家萨拉·舒尔曼创作,以麦勒斯坎坷人生中的一些主要事件和社会关系为线索,同时穿插其作品中的若干场景和对白以表现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观,有效地达到了人物现实生活及其艺术世界两者有机结合的戏剧效果.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 小说 文学研究 美国
  • 简介:<正>读契柯夫众多的短篇小说,篇篇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在他的作品里,见不到“似曾相识”、“耳音面熟”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契柯夫根据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需要善于量体裁衣。他抓住一个典型事件,把人物穿插集中在同一时间、同一场面上,围绕着体现主题的人物性格来开展叙述,铺设情节。他的短篇小说朴实无华,却又扣人心弦;篇幅短小,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万》就是这样一个短小精悍的好作品。

  • 标签: 艺术特色 人物性格 作品 概念化 刻画人物 八十年代
  • 简介:<正>虽然说不太频繁,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多了。我常常在黎明醒来,沿着莫斯科空旷的街道徘徊。晨曦之中,昨夜的路灯还放射着疲倦的微光。黎明的莫斯科焕发着朝露的清新气息。房子的墙壁上有露水珠儿,公园的铁栅栏上有露水珠儿,纪念碑铜像的肩膀上也有露水珠儿。鸟儿——这是莫斯科清晨的主人,像在森林里似的鸣啭啁啾。一只鸽子,咕咕叫着,在红场上漫步。黎明时分,瓦西里·布拉日尼科夫教堂前面的马路宛如

  • 标签: 瓦西里 铁栅栏 科夫 安卡 七个人 我们俩
  • 简介:卡夫曾在日记中提到他在《乡村医生》中获得了满足感,这种“满足”可能指接近了以两种宗教观为基础的卡夫卡式的信仰与追求。作品中两者克服困境走向一致,实现了卡夫所说的精神上的满足。

  • 标签: 卡夫卡 《乡村医生》 精神满足 信仰追求
  • 简介:斯托帕德剧作《阿狄亚》采用不同时空交错、并置的结构,使19世纪初英国乡村庄园里的贵族生活和百年后人们对庄园历史的探究实现"穿越",表现工业化进程、西欧革命和战争对贵族社会的冲击,借以反思19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展现当代人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从而使剧作与以往的社会批判和道德谴责之作判然有别,在思想与艺术上实现了对先贤时俊的超迈。

  • 标签: 斯托帕德 阿卡狄亚 衰落 反思现代化
  • 简介:本篇是美国当代多产作家约翰·奥哈拉的一部最具个人创作倾向的中篇小说。作者以冷峻客观的叙事手法,揭示了好莱坞一位女明星纳蒂·杰克逊成为制片人的摇钱树之后的无可奈何的心境,她在孤独与烦闷中与化学家格雷厄姆之间所发生的不正常的两性关系终于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彻底毁灭。

  • 标签: 莫里斯 电影厂 杰克逊 马歇尔 女明星 格雷
  • 简介:服饰描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着非凡的作用。在《沉香屑第二炉》中,人物的服饰显示,作为母亲的蜜秋儿太太摹仿男权秩序建立了"母系铁闺阁",而在这一系统内,她的两个女儿同时沦为"被杀者"和"杀人者"。

  • 标签: 服饰 母系铁闺阁 摹仿
  • 简介:对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图卢斯功不可没。庞德的精英主义美学以及意象主义、漩涡主义的观念都与图卢斯有关;叶芝从图卢斯的作品中学到了摆脱早期风格、直面现代世界的方法;弗罗斯特用图卢斯的两个提法构建了自己的不确定性诗学;史蒂文斯在图卢斯身上看到了反传统的榜样;明斯借助图卢斯达到了反崇高的反讽目的;艾略特出于宗教目的,推崇维吉尔而贬低图卢斯,但最终图卢斯却成了后现代诗歌反击艾略特的武器。

  • 标签: 卡图卢斯 古罗马 现代主义诗歌
  • 简介:<正>弗朗茨·卡夫(1883—1924)是一位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德语作家”,在其短短的创作生涯中,除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书信、随笔以外,还写了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三部小说均于卡夫卡死后才由其挚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勃洛德整理出版。这些小说的写作时间难以准确地断定,一则因为卡夫本人并没有对别人说过,这些作品写成于何时;二则作品手稿亦未注明日期。例如,马克斯·勃洛德认为,《审判》的主要创作时间是在1918至1919年;而·赫尔姆斯多夫和威廉·埃姆利希则认为,《审判》的创作时间是1914至1915年。可见说法不一。

  • 标签: 卡夫卡式 长篇小说 资本主义社会 创作时间 短篇小说 资本主义制度
  • 简介:卡夫作为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建立并开拓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维度,发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独特的表现方式。其中,形象的哲学与寓言型象征、细节的真实与钟摆式结构、手法的怪诞与逻辑的悖论、祈祷式写作与平直的叙说是这种叙事维度的基本呈现。

  • 标签: 卡夫卡 现代主义 叙事 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