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在台上演奏的时候,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意志,其次控制自己的身体,然后控制钢琴,最后控制住所有听众。滑翔伞亦是如此,控制意志、控制身体、控制伞,最后,则会感到自己控制了整个天空和地面,翱翔在无比的自由和喜悦之中!我尚未真正高飞过,但我能想象,自由高飞的那一刻,将会是我人生中最美丽、最值得回味的一次经历。冯这样说。

  • 标签: 滑翔伞 意志 冯页 滑翔运动 地面训练
  • 简介:伊雷娜从眼睛的余光看到,在她经过时两个男孩停止了玩耍,盯着她.别在今天,请不要在今天.她目光集中在人行道上,把袋子抓在胸前,继续往前走.只要再走几步,她就可以回到安全的家……她的城堡.“嘿,老太婆,你真臭.”男孩此前一直在自家门前的院子里踢球.现在,他们走近低矮的篱笆,球躺在草坪上被遗忘了——他们要玩一个新游戏.伊雷娜想走快点,但臀部的关节炎让她无法加快速度.

  • 标签: 纸城堡
  • 简介:<正>“我与《外国文学研究》”征文圆满结束后,读友来稿仍源源不断,令我们鼓舞与感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王捷同志写道:“也许我的这些文字已经赶不上贵刊‘我与《外国文学研究》’的末班车了,但不要紧,重要的是参与!”。他以编辑同行的切身体验赞扬我们刊物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昨晚我将贵刊的最早一期与最近一期放在一起,久久凝视而思之,前者如同一颗稚嫩的幼苗,茎孱干弱,后者却象一颗参天的大树,枝繁叶茂,这里油然升发一种坚持精神,一种蓬勃的生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新加坡华文文学 文字 文坛 作家作品 文集
  • 简介:<正>●马来西亚归侨张毅原是广州师范学院教师,退休后仍不忘外国文学事业,最近从旅居地美国芝加哥寄来新作。他并曾写作旅美游记和新加坡游记。●“纪念征文”公布后,首件来稿出自天门市中药材公司青年职工贺晓梅之手。为奖励她对外国文学及本刊的热心,杂志社研究决定授予她“《外国文学研究》之友”资格。

  • 标签: 外国文学研究 游记 芝加哥 欧美文学 现实主义传统 内倾性
  • 简介:<正>今年十一月一日,京城飞落初雪,大地一片银白。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让我忆起另一个落雪的日子,并为之勃然情动。——作者记得,远在1982年底,我刚刚从魏家胡同

  • 标签: 漫天飞舞 纸书 平民百姓 天会 苦尽甜来 告诉我
  • 简介:唐诗中称引屈原及化用其辞赋文句意旨之作甚众,通过检索《全唐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诗歌的屈骚接受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新视角。藉此通道,本文意在考察比照中窥测唐代诗人接受屈骚的种种具体情状。

  • 标签: 唐诗 屈骚 接受 定量
  • 简介:加拿大华裔作家崔维新的凸现了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的重要特征:在语言上,它表现了移民语言从杂糅向规范英语的过渡.在内容上,它揭示了华人家史和族裔史上的隐秘故事,批判排华政策.在主题上,作品突出华人个体以推翻旧有的华人刻板形象,重书家史以解决身份困惑.

  • 标签: 《纸影:唐人街的童年》 加拿大 崔维 语言 小说
  • 简介:<正>莫泊桑(1850——1893),这个被誉为“短篇之王”的文坛流星,虽然在文坛上痛苦地一闪而过,然而这颗流星所放射的光却是那样的耀眼。如果我们对其中短篇小说作一整体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潜藏着一个独特的情韵系统,即“悲怆而凄然”。然而,在我们体味到这一情韵时,不禁要思索:在莫泊桑的小说里为何见不着明快乐观的基调呢?为何作家的字字珠玑却谱就为一种悲怆凄然的情韵呢?笔者拟在本文中对这种情韵及其成因作一探讨。在莫泊桑中短篇小说中,抗战激情与伤感,小人物的痛苦,金钱社会里人情世态的变异,爱情婚娴的畸型、幻灭等等,令读者心中感到一种抑郁。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在其作品中,凄然与得意,悲与喜相交相融,而以凄然,悲泣占据情感领域,形成一股巨大的情感上的冲击波。由此,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的情韵便由其情感领域中的几种情绪元素总构为一个“悲怆而凄然”的系统。而构成这一情韵

  • 标签: 小人物 中短篇小说 作品 人情世态 莫泊桑 爱情婚姻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