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明斯是20世纪著名的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颇受非议,认为他的诗歌形式离奇,晦涩难懂。这种观点只强调到他诗歌中的偏离因素,而忽略了其中的连贯因素。本文拟从“偏离”与“连贯”的理论出发,探讨诗歌语言偏离的空间以及内在连贯的体现手段,分析明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揭示明斯诗歌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肯明斯 诗歌 文学评论 创作模式 价值观念 语言风格
  • 简介:威尔·弗格森(willFerguson),加拿大著名小说家和旅行作家,1964年10月12日出生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北部一个小村庄,16岁时弃学离家周游世界,沿途打零工,后又返回家乡完成了高中学业。中学毕业后,弗格森参加了加拿大青年志愿者团体卡蒂马维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基洛那的博物馆、南安大略省的一家疗养院和魁北克省的一个自然保护公园区工作过,

  • 标签: 弗格森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人性 发掘 青年志愿者 加拿大
  • 简介:本文以《通往维根码头之路》为起点,解读著名政治作家奥威尔有关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社会角色等基本的政治观点,结合奥威尔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分析他政治观点的形成以及这些观点对他的其他作品的影响。

  • 标签: 背景 社会主义 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 简介:<正>尼扎尔·格巴尼(NizārQabbānī1923—)。叙利亚诗人。生于大马士革一个有艺术传统的富绅家中。1945年于大马士革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界,1945—1966年期间,曾在叙驻开罗、安卡拉、伦敦、北京、贝鲁特、马德里等使馆任职,精通英语、法语,曾访欧洲各国,开扩了眼界。1966年辞职,定居于贝鲁特,并创办一家出版社。从1955年其第一部诗集《褐色的姑娘对我说》出版,至今

  • 标签: 艺术传统 爱情 民族解放 自由体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 简介:自从巴赫金以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拉雷以来,拉雷就与民间笑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赫金的一家之辞一直独霸文坛。本文将另辟视角,以精英和民间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拉雷,以拉雷的个案研究来辨析民间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拉伯雷 精英 民间文化 话语权
  • 简介:丹尼尔·加(DanielGarber,1880—1958),美国印象派风景画家,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北曼彻斯特的一个农业家庭。1897年6月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辛辛那提艺术学院学习两年。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五年。加的艺术创作受垃圾箱画派的影响,采用平凡的题材,具有浪漫现实主义的特点。

  • 标签: 丹尼尔 国画家 浪漫现实主义 宾夕法尼亚 风景画家 曼彻斯特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斯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大量的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的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与混合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鲍威尔斯的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性.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杂糅和混合,鲍威尔斯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上来透口气》是作者前、后期创作的过渡。小说围绕着日常与例外、胖子与瘦子、现在与过去、名字与自我这四对关系来组织情节,巧妙展现了个体与公共世界间的冲突,表达了主人公保灵寻找独立的主体性,以及这一追寻破灭的悲怆心情。这部小说既脱离了奥威尔早期创作只注重刻画孤独个体的沉闷,又没有后期作品偏重呈现公共世界的残酷,忽视个体丰富性的政论风格,因而是奥威尔小说艺术的成熟之作。

  • 标签: 乔治·奥威尔 《上来透口气》 个体 公共
  • 简介:正本书是关于以赛亚·林1928—1946年间书信的汇编。林交游甚广,存世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80年。书信不囿于学术问题,反映出林纷呈的视角和多彩的人生。主题广泛:与父母及妻子的关系、庞大的社交圈、八卦闲谈的爱好、与学者和批评家的交流等等。

  • 标签: 书信集 时间跨度 学术问题 社交圈 批评家 汇编
  • 简介:<正>人们对阿拉世界的启蒙,大抵来自童年时代读过的《一千零一夜》中迷人的故事。年岁渐长,好奇的触角往往进一步在阿拉的书籍中或土地上探索;饶有兴味地寻找那惯于夜出私访的国王——哈伦·赖世德的足迹;倾听咖啡馆里关于沙漠骑士安塔拉的说唱……这千百年丰富的文物古迹,这交织着细腻的东方奇闻轶事,一切的一切,莫不令人对阿拉世界的文化遗产感到谜一般的神秘莫测。

  • 标签: 古诗 沙漠 讽刺诗 黄金时代 作品 诗体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斯格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金斯格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斯格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2007年10月,美国文库(LibraryofAmerica)收录了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EdmundWilson,1895—1972)的作品。创建于1979年代表着美国文学和文化权威评价的美国文库,从1982年起开始对美国建国以来的文学作品和文字遗存进行整理,择精品重新出版。对作家而言,其作品如能被收入美国文库,意味着他本人进入了美国文学的名人堂。威尔逊的作品被收入,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 标签: 美国文学 威尔逊 文库 文学作品 头衔 骑士
  • 简介: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家翁托·艾科建构了一套以读者为中心的开放作品阐释理论体系,其理论内核主要由文本、读者和方法论相辅相成的三部分构成。它们指的是创造性的、多元而歧义的现代开放作品;知识和美学积淀深厚的虚拟“模范读者”以及具有图书馆和百科全书般组合和联接能力的批评策略。这一理论体系显示艾科对现代和经典开放性艺术作品的一种真诚的批评态度,他教给我们对抗文学迷宫的方子,给重读经典和叙事结构分析以理论上的启迪。

  • 标签: 翁伯托·艾科 开放作品 模范读者 百科全书
  • 简介:A.金斯格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斯格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这首《诗经·卫风·兮》写卫国的女子因丈夫行役,自己辗转相思几至成疾,它和《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等一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闺怨诗;“自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诗句素来脍炙人口,而其余的诗句也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而已。

  • 标签: “闺怨诗” 《诗经·卫风·伯兮》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布克奖小说《狼厅》和《提堂》生动再现了都铎王朝的辉煌时代和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丰功伟绩,展现了当代小说家调整视角、反思历史的创作心理.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克伦威尔由铁匠之子成为国王亨利八世的权臣、从乡野草根到朝廷重臣的传奇一生,探讨其性格及形象中的英格兰特性,解读英国民族共同记忆对历史人物的建构,审视曼特尔正视民族身份认同问题、重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创作思想.当代英格兰特性不仅仅局限于体现其民族的独特性,更体现了英国民族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是英国民族共同体精神的重要表征.

  • 标签: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提堂》 克伦威尔 英格兰特性 共同体文化
  • 简介: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的早期作品“温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的种种杂乱、不协调和非理性现象,以及对英国社会生活中某些政治与历史事件的议论和回顾,蒲阐述与论证了他的“和谐”伦理思想。

  • 标签: 蒲伯 “温沙森林” “和谐”
  • 简介:本文以《德家的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