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十七文学”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时期女性典型艺术形象的研究,以柳青的《创业史》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为具体文本,通过文本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来具体分析阐释这个时期中的文学女性形象特征。

  • 标签: 十七年文学时期 《创业史》 《青春之歌》 女性形象
  • 简介:英国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受到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多次提到今天中东地区在过去时代的一些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记录的“历史”,成为他梳理和撰写这部全新的世界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和依据。

  • 标签: 文学著作 英国牛津大学 历史学家 丝绸之路 中东地区 史料来源
  • 简介:想到这个题目时,我十分兴奋,以致午觉都没有睡成,失眠了。关于扫瞄世界文学,在1995年我做过一次,那时我横扫的基本是20世纪的世界文学,虽说也捎带上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和18世纪、还有部分19世纪的世界文学,但主体绝对是二十世纪的。那毕竟是二十一年前了,我的阅读范围还不够广阔,对于某些作家,不过是读了他一两本书。后来我逐渐扩大阅读的范围,从二三本到了四五本,我选择的重要作家,就把他所有的作品读完。

  • 标签: 小说家 《海上劳工》 司汤达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白鲸》 巴尔扎克
  • 简介:文学前辈给甘孜州唯一的纯文学刊物取名《贡嘎山》,一定是因为一开始他们心中就有了一个未来的标杆: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蜀山之王,王者之峰,擎立于天地之间,'万山拥笏尽来朝';也是一个康巴文学的高标,更是康巴精神之象征。文学是凡人的劳作。因为我们有梦想、期待、恐惧、希望,渴望与天地、人心交流;因为我们的眼睛看见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全方位触摸世界.

  • 标签: 天地之间
  • 简介:小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流变和转型,或狭义的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演变,话题覆盖面很大,一般只能宏观面讨论,不太容易深入。我主要想通过案例分析、以案例为中心的方法来提纲挈领地讨论这个话题。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新时期文学 《萌芽》 转型 流变 新媒体
  • 简介:当下叙事现场中,有一些被称作“乡土80后”的青年写作者,他们笔下的乡土世界,隔着万水千山、隔着迥异的人文风俗和地域风情,面目清晰又个性独特。但他们在面对故乡的时候,尽管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却也的确集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点:在其笔下,渐渐勾勒出一种溢出现代化视域、自在的乡土社会。比如近年来创作活跃的甫跃辉、郑小驴、马金莲、宋小词,比如这篇短文中要讨论的青年小说家——曹永。初读曹永,是令人惊艳的《捕蛇师》,关于民间一种神秘而罕见的“招蛇术”的讲述,渲染着乡村神秘文化的符号意义和仪式感,展现了贵州边地独特的乡土传奇景观和传统崩塌过程中的世道人心。而后又读到他的《愤怒的村庄》《红骨髓》《我们的生命薄如蝉翼》等作品,曹永的叙事轮廓在我心里逐渐清晰起来:大山深处的“野马冲”“迎春社”,在对乡村日常生活的描摹中,自然而然勾勒出贵州边地那相对封闭安静的乡土世界里最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现实图景。同另一位贵州青年作家肖江虹相比,曹永的叙事着力点不似肖江虹那般乐于展示地方乡村经验中内在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内在价值和内在趣味,他往往落笔更狠,更愿意撕扯开边地奇观背后凛冽甚至残酷的人性真相。

  • 标签: 视域 乡土社会 文学 青年作家 地域风情 艺术风格
  • 简介:主持人语:中国当代文学多年来一直青睐乡土文学和大历史叙事,作家、读者、研究者也都习惯地将其视为当代文学的“主流”,以此了解和感受我们的家国、历史,加之莫言:贾平凹、阎连科等扛鼎作家对地域文化的关切和挖掘,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了解了足够多的“小说中国”,阅读了足够多的“中国叙事”。

  • 标签: 中国叙事 语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历史叙事 乡土文学 地域文化
  • 简介:文学批评的门槛并不高,如同当下的文学创作,稍微过了识字阶段的人都可能随意操持起来。文学批评的深潭本应是清澈的,但现今变得浑浊不堪,造成了广泛的焦虑。有趣的是,人们乐于谈论高深艰涩的问题,指摘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开出了系列的复杂药方。“你不说我还明白点,你一解释我就彻底不懂了。”如斯情况比比皆是,叫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没法自我感觉良好。有人笑言,诗人是诗歌的敌人。文学批评者如无写作的焦虑,很可能陷入勤奋但蒙昧的泥潭,走向文学的反面:或者只闷头读文学作品,唯印象是举,或者一心只读理论书,借文学之名贩卖术语、名词,这颇似动画片里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站在文学门外的二个逗趣的角色。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精神 文学创作 自我感觉 文学作品 批评者
  • 简介:军事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积累,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面临着新时期的挑战。首先,自新时期以来,军事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自觉承担了现实主义的使命担当,并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说,在塑造中国当代文学的脊梁、增强当代国民精神的血性上,军事文学功不可没。

  • 标签: 文学 军事 取向 中国人 现实主义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地频繁。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在韩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与韩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进一步研究中韩古典文学,笔者以《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为课题,从比较中韩古典文学的意义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促进中韩古典文学发展的策略。

  • 标签: 中韩古典文学 比较 意义 策略
  • 简介:时间:2018年10月21日下午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杨庆祥:这次我们的主题是讨论青年批评家傅逸尘刚刚出的一套书,叫《'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这是我们课堂上讨论的最厚的一套书,单本也是最厚的。这是傅逸尘这些年辛勤工作的结晶,是'军旅文学'的一个集中展示,所以我觉得这套书很重要。傅逸尘长期从事军旅文学批评,我很早就认识他,好几次他建议在我们联合课上讨论军旅文学.

  • 标签: 军旅文学 军事文学 新生代
  • 简介:《鸠摩罗什》的出版是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值得特别关注的事件。对于徐兆寿这样一个有非同凡响抱负的作家,我们很想知道,这部作品寄托以及实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臆?它为文坛增添了什么样的新品质和新境界?在我看来,阅读《鸠摩罗什》是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一次异常体验,在我有限的视野中,很少读到一部这样的大书,一部兼具世界性和神性的大书。

  • 标签: 世界性 文学界 神性 《鸠摩罗什》 中国文学 思想界
  • 简介:产生于10世纪初的日本物语文学实现了口传文学到创作文学的飞跃,同时真实地反映出当时日本绚丽多彩的人文社会生活。集'悲情'与'美'为一体的《源氏物语》至今仍被视为日本文学最高美的理念。进入平安时代后,盛唐文化滋养下的日本羽翼渐丰,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这一时期假名文字的产生推动了日本本土化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本文以物语这一文学形式为主,分析其产生及发展状况等。

  • 标签: 物语文学 平安时期 紫式部 《源氏物语》
  • 简介:“世界华文文学”堪称本学科最妥适的名称。早期的“海外”一词带有中国本位,对中国之外的华文作家并不适用。鉴于中国“书同文”而“言殊方”的特点,采用“华文”比用“汉语”更符合于各地作家方音也许不同,但都采用汉字(即华文)书写这一共同点。史书美建构的“华语语系文学”概念带有将“中国”视为殖民者的意味,颇为荒谬;她所要对抗的所谓“中国中心主义”也纯属无稽之谈。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或“一环”等命题,都是台湾作家提出的,表达其归队于中国新文学脉络以求跟上其前进步伐的愿望。世界华文文学应将整个中国文学包含在内的说法并不现实,反而会消泯自己的特点和特殊价值。两者关系应有如两个互有重叠的交叉圆。中国文学中具有跨境流动性和能见度、进入境外读者视野的部分,具有学科属性上的双重身份:既属于世界华文文学,也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否则仍仅具有纯然的中国文学的单一身份。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学也可做如是观。因此“世界华文文学”的定义应是:全世界以汉字书写的具有跨境流动性的文学

  • 标签: 世界华文文学 中国文学 交叉圆 华语语系文学 跨境流动性
  • 简介:大陆学者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后,重新“发现”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的“共相”时,“发现”有不少诸如“日本语文学”、眷村文学、后遗民写作,还出现诗文双绝的余光中等众多由“移民特性”或“遗民性格”所带来的“殊相”。台湾文学本来就是一座重镇,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文学中,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台湾文学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大片空白。台湾部分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重新挖掘和“发现”台湾文学,另一些“激烈本土派”则“发明”与中华文化无关的“台湾文学”,还“发明”(其实是伪造)“台独文学史”及随之而来的“台湾语言”、“台湾文字”,并“发明”了“张爱玲是台湾作家”这种违反史实的作家定位。大陆学者通过“发现”进而“识别”、“揭示”或“解释”这种隶属于中国文化的总体版图,却在长期诡谲曲折的历史变动中出现了众多异质的“有中有台”的台湾文学,与台湾“激烈本土派”所“发明”的“有台无中”的“台湾文学”,不是一种平行关系,也不是一种对等关系。

  • 标签: 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研究 发现 发明 激烈本土派
  • 简介:从前我教过西班牙和西语美洲文学史,也教过西班牙语报刊选读,现在想起来才发现有盲区,因为“报刊”有点偏义复词的味道,让人往往重“报”轻“刊”,错过了“文学杂志”这一片美好的风景。实际上,从诞生的时候起,文学杂志就是新文学、新作家最好的实验室,往往起到催化剂、营养液的作用,加上最近几十年“场域”之类的理论,以及过刊出版、电子化的项目,都让人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和研究起这种特殊的文学载体。

  • 标签: 西班牙语 文学 杂志 实验室 催化剂 营养液
  • 简介:东南亚华文作家:为共同探讨文学艺术,加强文化交流,中国·昆明《滇池》文学杂志特为侨居东南亚的华文作家搭建母语文学平台。我们将打开一扇文学之窗,让中国读者及中国文学界了解并关注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写作。自2018年11月起,《滇池》文学杂志专辟刊中刊'东南亚华文文学'版块,逢单月出版.

  • 标签: 文学杂志 《滇池》
  • 简介:互文性作为现代文本理论,指的是从文本中抽出的语义部分超越存在的文本而指向的先前的一个文本,而典故由来已久,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二者虽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但却在人文精神的传承过程中起到相同的作用,本文将文学典故在作品中的运用当作一种文学现象,和本文的互文性放在一起,通过考察文学典故的互文性运用,不仅可以追溯文学渊源,更可以见证人文精神是怎样传递。

  • 标签: 互文性 文学典故 文化意蕴
  • 简介:一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出版)是欧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山和奠基之作,它所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争议,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至今仍无人能及。《小说史》的开创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它开启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中国大陆的新民主革命框架视野下的文学史的写作方式。在此之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于1951年出版上卷.

  • 标签: “重写文学史” 文学史 海外华人学者 现代性 中华文艺 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