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尽管《繁花》的意义已然超越上海,不应仅仅被视作一部地方性小说,但上海无疑仍是理解《繁花》的基本门径。小说巨细靡遗地营造出一座纸上的上海城,并借助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叙述方法。而尽管已有不少论者对小说中经过改良的上海方言与承担叙事功能的对白多有论述,但关于"上海方言"而非一般对白如何成为叙述的有机力量,还有继续讨论的空间。金宇澄以上海为方法,在丰富小说文体的同时打开了理解记忆与历史的多元可能,足可称誉;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如何能够继续作为一种小说方法,仍有待追问。

  • 标签: 《繁花》 金宇澄 地方性 空间 方言
  • 简介:画为无言之诗,然非诗也。画能明道,然非道也。万物出于本心而生于素纸间,万物合乎道,则气韵生焉。气韵生则情溢于画。情溢于画则慧心明发。此乃画之道也。

  • 标签: 万物 气韵 明道 本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就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的比较而言,很少直接的、专门的论述或著作。当然有些文论、著作会提及,但比较意味不浓,没有深入分析;或者像杨东、贾永圣的《生态与生命的交响——袁鼎生生态美学与封孝伦生命美学比较研究》只是涉及两个领军人物的比较,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本文将从整体上去把握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之间的异同。

  • 标签: 生命论美学 生态论美学 相异走向 生命概念 共通互融
  • 简介:(一)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二)主"留",即行笔要停、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 标签: 论书 人书俱老 魏植 人观 二王 秦、汉
  • 简介:按旅游路线,先西贡后河内……抱歉,我说了胡志明市的旧称西贡,只因小时候在家乡潮州,华侨里多有西贡番客,说惯了。此行的华裔地陪是第三代潮州人,说起西贡很有感觉,除了河内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西贡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家居环境、幸福指数乃至常住人口,无不胜过河内。

  • 标签: 旅游路线 潮州人 政治文化中心 经济命脉 家居环境 经济发展
  • 简介:关于蒲松龄提出的“孤愤”,现有研究聚焦于“愤”,对于“孤”则相对忽视,实则二者密不可分:作者是以个体的关系之孤、环境之孤、不公之孤三种形式,全面展现和表达时代之“愤”、社会之“愤”,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祛孤泄愤,以此来获得现实中不可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实现个人价值。蒲松龄的“孤愤”说,是传统“发愤”说的重大发展,体现了清初小说创作刻画现实的深刻程度和以艺术改造世界的高超水平,对后世的小说理论和创作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蒲松龄 孤愤 祛孤泄愤
  • 简介:摘要弹词在清代走向繁荣,它具有故事完整、描写细腻、语言雅俗共赏、形式灵活多变等特点。在这一时期,弹词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女性弹词的大量涌现——不仅女作家和女性讲唱者数量增多,而且内容上也是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反映各个阶层妇女们的生活以及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 标签: 女性弹词 女作家 女性讲唱者 女性视角
  • 简介:摘要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运动掀起了女性解放的狂潮,而实际上,西方女权主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源起于法国资产阶级和启蒙运动后。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标志着第一阶段的女权运动以推动立法为主,强调女性与男性平等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后第二阶段的女权主义运动,也即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主义在西方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在西方这股“热潮”的影响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女性主义文学”在林白、陈染、海男等“新女性作家”的身体力行之下,女性文学逐渐被“浮出历史的地表”,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却又特立独行的华彩篇章。

  • 标签: 镜子 阁楼 浴缸 女性主义 意象
  • 简介:曹尔堪是清初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诗词作品数量众多,但大多散佚。《杜鹃亭残诗》《客装》《里音》《曹顾庵残诗》是现存的几部诗集,但流传不广,其诗主要是以《八家诗选》作为传播的载体。另有《南溪诗文略》,今已不存。其词集目前可见的主要有《未有居词笺》《南溪词》《京华词》这三种别集,此外,《秋水轩词》《广陵倡和词》两部合集分别收录其词作7首、12首。明刊本《未有居词笺》原题明曹堪撰,经过比较和分析可以判断,“曹堪”即曹尔堪,而《未有居词笺》乃收录曹尔堪少年词作的一部别集。

  • 标签: 曹尔堪 《杜鹃亭残诗》 《未有居词笺》
  • 简介:话石主人是清后期的一位著名的《红楼梦》评点者,主要著作有《痴说四种》和《红楼梦本义约编》,生平无法详考。他的评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点形式,其主要方式是逐回评点。他的评点对人名的寓意、小说结构、前五回的作用的分析很有价值。

  • 标签: 话石主人 人名寓意 前五回作用 小说 结构
  • 简介:櫽括体词产生于宋代,在清代得到发展。清代的檃括体词体现出清人对宋代词学传统的接受,反映了清人尊体与辨体的词学观念,他们借櫽括古人的作品来抒发一己之情感。清代檃括体词的范围更广,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清代的檃括体词在对原作进行改写时,尽量在谋篇、意境、语言韵律上保留词的体性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形态,清代的櫽括体词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櫽括体词 清代 文体形态 词学观念
  • 简介: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一系列对照可以看到,其原型人物应为曾是吴敬梓好友的汪思遛。在汪思迪的著作中,有很多是科举用书。在科举书市场上的春风得意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名利之心,或许是汪思迪与吴敬梓之间的交谊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就小说人物而言,匡超人充分汲取了汪思迫的选家身份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名利心,但同时又将汪思迪较为正面的性格面相做了种种转化和遮蔽。更为重要的是,吴敬梓将个体士人与士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整个士人群体的生存困境作为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的命意所在。从原型人物汪思遛到小说人物匡超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小说人物的生成过程,也能对小说的创作过程、时间等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

  • 标签: 《儒林外史》 匡超人 汪思迴 原型人物 本事
  • 简介:摘要通俗歌曲的演唱历史可以追随到19世纪初,当时的通俗歌曲与古典歌曲在唱法上大多相似,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通俗歌曲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开始利用话筒来展现自己的技巧,此时,通俗歌曲也开始与古典歌曲才有了根本上的变化。目前,通俗歌曲的唱法与美声唱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也有很多著名的歌唱家也在演出时演唱通俗歌曲。并且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对于我国音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总结,通俗歌曲的演唱特点应该具有一些特点的分析

  • 标签: 通俗歌曲 演唱 特点
  • 简介:《红楼梦》中有十多次丧礼活动,重点描写的有三次:秦可卿、贾敬和贾母的丧礼,其中秦可卿的丧礼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贾敬的丧礼次之,贾母的丧礼最差。《红楼梦》的丧葬习俗以汉族习俗为主,其他民族习俗为辅,带有民族融合的色彩。《红楼梦》中的丧礼还是重要的交际活动,使主要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环境,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的没落和世态人情的淡薄,带有明显的讽刺色彩。

  • 标签: 《红楼梦》丧葬 殉葬“烧饭”
  • 简介:摘要美声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歌唱技能的培养及有关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流行歌曲占据主要音乐市场的当下,美声要想在大众群体中赢得更多的认可和喜爱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再现其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因此,美声的演唱需要在融入声音的基础上对技巧、语言、形体等进行灵活应用,精准、完美的向受众者诠释音乐作品中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具有感染力的深刻情感,进而引发受众群体情感共鸣,使其感受到美声带来的精神和灵魂震颤。本文对美声演唱中的情感体验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美声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 标签: 美声演唱 情感体验 讨论
  • 简介:明前期台阁文人论创作,多标榜性情之自然流露,反对文辞雕琢,追求"不求其工而天真呈露"之效果。但在实际创作中,或出于逞才竞技追求"速而工",或为符合"性情之正"而加以修饬锻炼。以文辞为职事之作者身份、追求颂世鸣盛之创作旨归,决定了台阁体难以摆脱雕琢之弊。加之题材狭窄有限,台阁体发展至后期雕琢繁缛愈演愈烈,造成了文坛啴缓、肤廓之风流行。尽管台阁文人诗学观与实际创作存在较大差异,但追求自然、反对雕琢仍是大部分台阁文人的共同主张,显示出台阁诗学观念的一致性;而对创作过程中一挥而就、若有神助之"速而工"者则多有不同看法,显示出明前期诗学思想的复杂性。

  • 标签: 明前期 台阁诗学 创作论 不求其工 速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