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自然,自在已然的大存在,这是本人对自然的一个简赅而确切的定义。它是不籍外力的“自在的”存在。“自在”极言其无处不适宜,无处不合理,无处不恰到好处。在狄拉克看来,只有最精密的数学,庶几描绘其构成。

  • 标签: 画家 艺术创作 “书道”法自然 绘画技巧
  • 简介:陈岗龙博士的又一部学术专著《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既是作者近十年来学习和研究蒙古民间文学的一次总结,又是我国第一部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以多层次、多视角探索蒙古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之作。

  • 标签: 民间文学 多视角 边缘 学术专著 作者 比较研究
  • 简介:人类最初的舞蹈是原始巫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舞蹈起于原始巫。远古巫觋形象和巫物的出土和发现,为“舞起于巫祀”提供了有力证据。新石器时代陶盘上的连臂踏歌纹饰,甲骨卜辞和先秦文献中有关求雨巫舞的记载,古巫作法之“禹步”,文献记载和当代民间还保留下来的圆圈舞.各种形态与不同功能的巫舞与祭祀舞,从舞步到舞式,从舞具到舞饰,无不隐蔽着令人莫解的文化符号。

  • 标签: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舞法 原始巫 巫祀 艺术功能
  • 简介:大曲、曲是中国音乐史中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关于两者的关系,至今仍比较模糊,尚无定论.本文主要对'曲就是大曲'这一观点提出质疑,并从两者的起源、结构、音乐风格、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最终得出结论:曲与大曲有着巨大的差别,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曲不是大曲.

  • 标签: 法曲 大曲 起源 结构 音乐风格 伴奏乐器
  • 简介:中国美学以自然为本体,自然即为道,美的最高境界是道,也就是自然;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一直将神看做是美的最后归属.道在中国文化是有与无的统一,它不是言语的对象,中国古代文论认为"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与此相关,美学重视象,认为美在意象形以及意象的升华--境界,对意象与境界的把握是通过体验来完成的,因此中国美学重视体验的方式.西方美学以神为本体,而神又是通过言来布道的.言与逻辑、分析有必然联系,与之相关,西方美学重视认识,美是认识的对象.这就形成了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

  • 标签: 本体 自然 认识
  • 简介:在绘画中构图是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是一幅佳作的基本框架。在中西方绘画中十分重视对画面的构图研究。本文从中西方绘画的构图特点着手,对中西方绘画构图原理及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找出两种绘画构图形式之间的差异点。通过对中西方绘画的深入探索,为我国绘画构图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中西方绘画 构图 差异 比较
  • 简介:产生在雪域藏族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上千年来以它特有的魅力被多民族所接受,并各自得到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其独具的博大、渊深、丰厚与多彩.这种多民族共同发展一部史诗的现象,将为我们在民族关系和文化发展方面提供好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现就在《格萨尔》学中具有独特意义的藏蒙《格萨尔》音乐试做一比较研究.一、关于流传系统与音乐形态藏蒙两族在历史上以政治、军事等方面关系密切,特别是通过藏地宗教和文化对蒙区的大量渗透,将这种关系深刻化、永久化.《格萨尔》现象就是这种关系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格萨尔》音乐 藏族 说唱艺术 蒙族 民族音乐 比较研究
  • 简介:公公家里有一个大鱼缸,里面养着很多鱼。每次去看公公的时候,我都喜欢趴在鱼缸前,观赏成群结队的小鱼儿欢乐地游来游去。有一次,我发现鱼缸的水很浑浊,于是提议用盆子来给它换水。公公慈祥地摸了摸我的头,说:“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喔。”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一、"无法而"美学观念的脉络延承"无法而",语出《石涛画语录·变化章第三》:"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乃为至。"其意思为,不拘守于法度而又能自存法度,这才是至高无上的法度。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画家本身来说,由于创作技巧及人生修养达到炉火纯青,作画时似乎不循法度而信手挥洒,但实际却自然地暗合于,这样的"无法而"其实是极高的,即所谓"至"。再从画面本身来说,看上去似乎是漫不经意之笔,其实却是内在条理层次井然,乍看下似乎无所依循,然而却法度谨严。

  • 标签: 齐白石 绘画 美学观念 人生修养 创作技巧 法度
  • 简介:徽州民居和晋中民居分别是明清时期中国南北方官商住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宝库。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以两地民居的柱础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两地民居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建筑形制等差异的基础上,从柱础数量、柱础形制、柱础装饰题材和雕刻技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出两地民居艺术特点差异性的根源所在。

  • 标签: 晋中 徽州 民居 艺术特点 比较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变迁,戏曲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危机,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对戏曲演员职业教育的反思是戏曲传承方面的有力探索点。高安采茶戏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赣中地区为轴心传播范围辐射四周,具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早期对采茶艺人的教育培养,均为单一社会音乐教育模式的'剧团随团培养',对当代采茶艺人的培养采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相结合,即'院团合作'模式,该模式培养的艺人,在表演上既具有科班扎实的基本功,又不失传统的采茶韵味。本文选取高安采茶戏为个案,进行纵向对比,对研究整个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有借鉴作用。

  • 标签: 院团合作 高安采茶戏 演员职业教育 音乐教育
  • 简介:目前在我国,“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是大多数人对歌唱方式的划分形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把参赛者划分为以上三种演唱形式进行分组比赛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过,真正从事演唱工作或教学的人都知道,其实各种唱法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划分,如歌唱家波切利、莎拉布莱曼,他们演唱的不少作品都是把美声和通俗唱法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的;

  • 标签: 通俗唱法 民族唱法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中央电视台 美声唱法 演唱形式
  • 简介:本文从活动时间、祭场布置、表演人员、演出形式、神树信仰、五方观念、水火崇拜、天马神话等方面,对日本花祭与中国傩堂戏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 标签: 花祭 傩堂戏 相似与差异
  • 简介:舞蹈是创作的艺术,舞蹈是表演的艺术,在一部舞蹈作品中,编导的创作造就了演员的表演,而演员的表演完善了编导的创作,二者在作品中各有光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着各自的规律和特点的两个独立环节。那么,具体在舞蹈作品中,

  • 标签: 舞蹈作品 演员 编导 相互依存 创作 表演
  • 简介:藏戏是我国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民族戏曲剧种,有着东方式的三、四面观众的广场演出样式。而西方戏剧指奠基于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宗教戏剧,逐步走向现代话剧、歌剧、舞剧三种形态分流,而以话剧为基本舞台样式。这样两种戏剧的比较研究,首先要弄清二者在发展渊源上的关系。

  • 标签: 西方戏剧 藏戏 演出样式 现代话剧 民族戏曲 古希腊
  • 简介:2011年中国艺术学升为大学科门类,由5个一级学科构成。但5个一级学科需要有二级学科来建构。然而,目前为止,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如何建立,这是当下应该亟待解决的课题。作为一项跨视域研究的比较艺术学,是整体把握世界文化和宏观研究世界不同文化之间艺术的学科,是沟通世界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比较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是艺术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 标签: 比较艺术学 二级学科 跨视域
  • 简介:漫瀚调的曲调虽来源于蒙古族鄂尔多斯地区的短凋民歌与汉族的爬山调等,但在长期的民间传承及音乐实践活动中、已逐渐发生变异而打上了自身个性化的烙印。这些个性化印迹的形成,有的是在原蒙古族短凋民歌曲调基础上的改造,如强调了原曲词的某些因素,使之更加强化而构成了新的特征,有的则是在蒙汉两种语言的音乐化过程中,又重新创意性地发展了某种个性化因素.从而赋予了漫瀚调新的音乐生命。

  • 标签: 漫瀚调 旋法 切分节奏 附点节奏 跳进音程 大跳音程
  • 简介:在高师音乐教学及其他一切专业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分析是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高师音乐专业的实际情况,在理论作曲技术理论课的教学中应倡导“综合音乐分析”。因和声学是多声部音乐技术理论的基础,所以本文侧重论述在和声教学中如何实行“综合音乐分析”。“综合音乐分析”包括下列一些内容“综合分析”所分析的对象主要是18、19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派、

  • 标签: 音乐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维也纳古典乐派 和声结构 和声分析 高师音乐教学
  • 简介:通过比较粤港多元文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环境、宗教对传统节日产品的传承和发展,研究当地人对传统节日、外来节日及生活产品的心理变化。基于传统工艺及新科技手段探索传统节日产品的设计创新方法,提炼出针对多元文化语境地区中国传统节日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探索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手段。跨地域、跨文化的研究能让传统节日文化产品的创新更加深入和层次丰富,能更有效地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标签: 粤港 传统节日 产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