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新编梨园戏《子》是一部颇具黑色幽默的剧作。一方面,子为求绝对的贞廉,不断避离世俗,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物质也加以否定,充满荒诞意味;另一方面,子的求索表达的是民族的一种精神追求在时代中的变奏,闪烁着哲思的光芒。此外,剧中“门子”的插科打诨与“歌队”的设置,也在不断消解舞台与现实的阈限,完成对现实的指涉。《子》一剧,笑中含泪,引人深思。

  • 标签: 《陈仲子》 新编梨园戏 黑色幽默 人格范式
  • 简介:目前,“格萨尔学”正在我国初步兴起。鉴于我们在对它所属的各门子学科进行研究时,常常遇到因概念含混而使得研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或由此而引出—些错误结论的情况,有必要建立起“格萨尔”这个科学的概念。“格萨尔”一词,系由藏语GesarsyiSgrung音译而来,所以采用音译,当然首先是为了使新建立的概念在直接感觉上同原来已经存在和使用的有关概念区别开来。

  • 标签: 格萨尔 子学科 说唱艺术 概念区别 说唱艺人 文学形态
  • 简介:“岭”,“岭”即以格萨尔为雄狮大王的岭国,实际上是指史诗《格萨尔王传》;“”为故事,合起来整个意思为“格萨尔故事说唱”。“岭”说唱艺人一般称为“恳”,或“岭者”,意为“格萨尔故事说唱家”。它流传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特别是在牧区家喻户晓。

  • 标签: 格萨尔王传 西藏 曲艺 说唱艺人 农牧区 故事
  • 简介:则是乾隆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镂心苦吟,“并力作诗人”,以求自异于众。乾隆中叶,朴学兴起,黄则徘徊于诗歌与经术之间,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最后回归诗文“小道”。其诗被时人及后世论者推许为“诗人之诗”。然而,在朴学大盛之际,他未能与时代学术相割裂,深受考据学影响,以学为诗,以学入诗,开辟出一条融性情与学问合一的诗歌道路。本文考察考据学兴起过程中黄则诗心的变化与诗歌艺术的嬗变,揭示其诗歌与考据学的关系及艺术特征,并对“诗人之诗”的历史定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黄仲则 考据学 诗歌艺术
  • 简介:1983年出生于安徽省五河县。2005年至2009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工作室,获学士学位。2010年至201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工作室读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光华,获文学硕士学位。2014年9月于北京798见心会馆举办“野水孤舟——昭绘画作品展”2014年10月,作品《古庭》入选“南京国际美术展”2014年11月15日于北京丹凤朝阳美术馆参加“‘纸墨味道’学院派青年画家六人联展”2014年11月25日于广东深圳罗湖区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野水孤舟——昭绘画作品展”2015年1月11日于北京高碑店东辰民族艺术大厦国际艺术中心美术馆参加“艺质同构——中央美术学院优秀青年艺术家六人展”2015年1月18日于北京798艺术区正文堂参加“清·奇——水墨三人邀请展”

  • 标签: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学院 798艺术区 2009年 硕士研究生 2010年
  • 简介:、长岐的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们以《曲折的婚礼》、《在吉祥的日子里》等多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逐渐确立了在自治区戏剧创作领域的领先地位。1986年,新编历史剧《北国情》在“华北五省区剧本讨论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剧团反复搬演。这标志着阎、长岐的戏剧创作已走向成熟,使他们从地区性剧作者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剧作家。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后期,是阎、长岐的创作高峰期。在此期间,他们涉猎各种戏剧体裁和题材,神话剧《敕勒吟》、实验体话剧《倒腾》等一批有新意的剧作次第诞生。从《北国情》、《契丹女》,到《东瀛女》,再到《舍愣将军》,都在全国最高级别的戏剧评奖中榜上有名。阎、长岐的创作组合,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新时期戏剧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阅读阎、长岐的剧作,总有荡气肠的感觉———《舍愣将军》那史诗般的恢宏气势、《倒腾》中震聋发聩的万众疾呼、《西口情》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敕勒吟》中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拼杀,无不令人为之动容,为之掩卷暇思。已故著名剧作家范均宏先生,在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剧本讨论会时,曾就《北国情》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这部戏程式上的多...

  • 标签: 剧作评介 剧作家基本功 基本功阎甫
  • 简介:~~

  • 标签: 作品
  • 简介:字子游、子由,于艺堂主。一九六六年生,湖南怀化人。二00一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高级研修班。二00四年至二00八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画艺术年鉴》执行副主编、《画风》丛书执行主编。

  • 标签: 陈子游 中国画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 高级研修班 《画风》 副主编
  • 简介:丹青以他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我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丹青。

  • 标签: 陈丹青 油画 社会批评 文学随笔 文化论
  • 简介:"More"是一个充满饥饿感的英文单词,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中.它也是一个美国香烟的品牌,并且有一个洋气的音译的中文名字——"摩尔"。这种外形纤细的香烟,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也在那个时候,不少男孩子们突然热衷于收集进口香烟的包装纸,而"摩尔"是他们不愿缺少的一个品种。

  • 标签: 英文单词 九十年代 香烟 中国人 中文名 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