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有一种美,平凡质朴,不着痕迹,但却最能打动人心,那是母亲之美。画家高群以女性细腻的情怀,隽秀无华的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鲜活,灵动,不事雕饰的稚子之趣。这是她对童年时代的回忆,也是一位母亲眼中纯真无邪,自然天性的儿女之态。

  • 标签: 高群 艺术形式 女性情怀 表现技法 意境
  • 简介:孙培增是一位以山水和人物画闻名于画坛的著名画家,这位豁达随和、心宽体胖的齐鲁汉子,却是一表斯文,谈吐举止之间通透着温文尔雅的气质,甚至有时给人一种带点女性腼腆情态的错觉,

  • 标签: 情态 山水 天然 精神 著名画家 人物画
  • 简介:晁以道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董其昌谓之:“此宋画也。”是论见于董氏《画旨》。故知,宋人作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皆重形态,造型精准,笔墨严谨,可视为传统写实绘画之典型,较元明文人画更具骨力。近代画家学宋人者不乏其人,而周怀民以宋人之法写时代风貌,继承与创新并举,必然画史留名。一周怀民(1907年―1996年),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江苏无锡人,生长于城郊钱桥村一清贫人家。周氏5岁就学村塾,15岁考取官费无锡土木工程学校,因习工程制图进而接触绘画,乃矢志于艺术。

  • 标签: 师造化 天然 写实绘画 《画旨》 时代风貌 土木工程
  • 简介:国画与书法是中国文化最具普遍性的艺术形式。其基础理论与历史上的经典样式在深层文化血脉上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历代大师以卓越的人格与率真的艺术个性养成了持续影响后世的不朽作品。本期,岳书法从书画家自身的天赋、向自然取法的意向以及技法表现上的浑然天成论述了书画的天然境界。萧风梳理了历代书家对颜真卿书法中“篆籀气”的阐述。总结了颜真卿书法“篆籀气”对后世书法的影响。唐薇结合历史上的版本与文本较为全面地赏析了张光宇创作的《民间情歌》。指出了《民间情歌》的时代性与生命力。以上论文使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绵延不断的。文化传统是与现代紧密相连的。艺术生命力是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

  • 标签: 中国书画 天然 艺术生命力 中国文化 民间情歌 艺术形式
  • 简介:自然美是一个难题,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一读古典画论,“外师造化”、“天然画图”、“畅神”、“物之神”等等概念和说法,特别引人注目。这些也许就是对自然美的“认识之网”上的重要“结节”。我想结合古典画论与自然美有关的一些论述,对自然美的本质问题作一些考察和探索。一对于自然美存在于何处的问题,至今我国美学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种倾向:一种认为自然美是审美者的主观赋予自然事物的;一种认为自然美存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直率的主观美论公然说:“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之后,就立刻溶解于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或者说:“自然中本来无所谓美,在觉自然为美时,自然即告成表现情趣的意象。”为了不至于使唯心主

  • 标签: 画论 外师造化 美的本质 审美者 形式感 美论
  • 简介: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和美术史的发展逻辑仿佛已阻碍了千百年来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绘画进路。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当代多元文化生态中.绘画仍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焕发出新的活力。究其原因,其主要一点是当代绘画在创作上对图像的利用。本文试图从当代社会文化理论和绘画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当代绘画创作的资源转换问题:由“自然”资源转换为“图像”资源,而这一转换与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并行。同时.当代绘画的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建立在对圈像资源利用的基础上。

  • 标签: 视觉转向 拟像社会 时代精神 图像资源 当代 绘画艺术
  • 简介:我曾经参加过很多书法家团体活动,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参加,那就是10月10日至15日"中国书协新文艺群体书法家基层采风服务团走进河北雄安新区"活动。

  • 标签: 资源 书法家 团体活动 协会组织 新文艺 中国
  • 简介:资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它的释义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自然资源既有世界共同的也有为某地区所特有的;而文化资源则个性大于共性,也就是说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他地区所无法取代的独特之处。文化资源在艺术领域大体可分为图像资源和材料资源以及心理资源。图像包括民间艺术符号和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再现与描述;材料类则指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艺术工具和媒介,如中国画所用的纸笔砚墨等。而心理资源更多建立在一种哲学和宗教基础上。之所以将文化资源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是基于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存国际文化舞台上所承受的身份和当代美术教育面临着的

  • 标签: 文化资源 美术教育 中国当代艺术 心理资源 土特产 中国画
  • 简介:自东汉中期至南朝,书法问题的讨论孕育并形成了一组核心审美准则:"工夫"与"天然"。这组概念的前身是西晋的"工巧"与"笔势""精熟"与"妙有余姿",南朝初期的"字形"与"自然"。这些两两相对的概念组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最终定型成"工夫"与"天然"。其间,因着这两种性质。

  • 标签: 历史问题 审美趣尚 天然 工夫 分野 父子
  • 简介:年近古稀的南京文史专家浦效信先生为喜迎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近日突发奇想,巧创令人称奇叫绝的奇石版“世博纪念扇”。

  • 标签: 上海 雨花石 老专家 字样 中国 天然
  • 简介:幼儿园是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社区是幼儿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民间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园和社区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亲密关系。

  • 标签: 社区资源 民间美术 美术文化 利用 传承 幼儿园
  • 简介: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也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本文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资源利用和产业开发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朱仙镇木版年画 资源利用与开发 文化产业
  • 简介:一直以来.我们幼儿园教师习惯于使用”搬来就用”的美术课程资源,很少将自己周边的生活资源有效地利用.同时也忽视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可开发的依据.大量可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造成浪费.有效支持幼儿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活动资源显得尤为不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优质的美术活动资源.而是缺乏挖掘美术活动资源的“亮眼睛“。当我们看到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围着教师.操作、玩耍着他们毫无乐趣、毫无体验,甚至与他们的兴趣相悖的东西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期初.备课组长翻阅着幼儿用书.繁忙地思索、计划本学期的美术课程内容安排.将儿的所有美术活动圈定在个人的主观预设中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人力、财力.机械地操作着美术课程资源,一天下来已疲惫不堪、效果甚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呢?如何让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儿童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创作成了我探究的课题,以下是我利用生活资源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应用。

  • 标签: 生活资源 美术活动 尝试 应用
  • 简介:"江南"作为长江以南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丰富诗性向往的文化概念。在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自1927年开始,随着国立艺术院校的设立和发展,以上海、杭州和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将写生从室内逐渐拓展到室外。许多重量级人物,如王远勃、吴恒勤、钱鼎、丁光燮等,在20世纪前期,曾创作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江南题材作品,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们对其依然处于"看不见"的状态。本文通过对一批散佚经典之作的图片著录的研究,反思20世纪前期江南风景题材油画相关艺术资源的丰富性。

  • 标签: 江南 室外写生 西湖 图片著录
  • 简介: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经历了一百年的嬗变,开始在中国高等教育占有一席之位,从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之进行宏观审视,在繁荣的背后同时交织着一个个问题的网络.另一方面,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产生嬗变又依据于两大重要背景:一是西方高等美术教育近千年的历史;一是中国传统美术千余年传承续接的历程.也就是说我们在探索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又有着极好的可利用资源.分析问题,发掘资源都是为了寻找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未来走向更科学、更合理的路径.

  • 标签: 高等美术教育 文化选择 学科定位 问题 资源
  • 简介:视觉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促使人类新的认知方式手段的形成,新的认识方式下传统艺术资源的发展、传承与保护面临着挑战。艺术资源的视觉转化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必然,在艺术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推动传统艺术资源在视觉文化中实现文脉的创新性传承,推动艺术资源从视觉文化拓展的角度进行演绎与创意性设计,使艺术资源切合当代视觉文化娱乐性、消费性特点,实现在推陈出新下的保护与发展,对传统艺术资源的运用、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足石刻 艺术资源 视觉转化
  • 简介:将地域性美术资源渗透到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渗透——促使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渗透——促使美术专业人才的特色化。

  • 标签: 地域性美术资源 高校美术 专业人才培养 作用
  • 简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大学公共美术课程研究与探索的新的切入点。本文阐述了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开发与利用上海文化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分别从上海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保护、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分析,了解上海地区大学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上海文化历史记忆的独特价值。

  • 标签: 公共美术 课程资源 上海 开发 利用
  • 简介: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与社会交流的越发密切,不断促进海峡两岸社会文化的相似度、认同感增强。伴随之,在两岸工业设计领域大范畴的交流过程中,工业设计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教育在不断地体现着相近化与融合化的趋势。诚然,尽管海峡两岸的社会各领域交流处于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是无论从时空的局限性还是社会的局限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以文化教育领域为代表的两地社会交流的程度及形式。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是两岸交流融合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因体制、

  • 标签: 工业设计教育 MOOC 海峡两岸 共享型 社会交流 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