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林风眠先生艺术哲学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为’为艺术战”.他“为艺术创作战”.也”为艺术教育战”.二者殊途同归于他对民族的大爱。儒家,道家、禅宗的哲学思想在他“为艺术战”的一生中实现了合流,这使得他的百年人生分外开阔与厚重。

  • 标签: 林风眠为艺术战 艺术创作 艺术教育
  • 简介:一、禅宗的士大夫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宗教气氛“脱脂”的越来越淡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越来越浓厚,当佛教最终“脱脂”为一种见性工夫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时,禅宗也同时完成了从一种外来宗教转变为适合于中国士大夫口味的宗教的过程,禅宗要求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就是理想世界,

  • 标签: 禅宗 美学思想 黄庭坚 佛教中国化 中国士大夫 外来宗教
  • 简介:“生命”组画1944年1月23日,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EdvardMunch]去世,他的油画1008幅、版画15391张、水彩画和素描4443幅、雕刻7件全部捐赠给奥斯陆市。1要对全部作品进行研究显然是一项过于浩大的工程,而“生命”组画。却为人们探究他的艺术风格、生命哲学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

  • 标签: 生命哲学 蒙克 死亡 艺术风格 爱德华
  • 简介: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逐渐成为设计史论研究中的一门显学.从目前现有的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成果来看,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大都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以文献考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且叙事结构过于宏大.近几年,随着法国年鉴学派、新史学、美国文化史研究方法等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新艺术史写作方法涌入中国后,这可能会给中国设计思想史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将推动中国设计思想史学术研究向着纵深发展,以更宽的视野挖掘古人的设计智慧,产生的学术成果将指导我们当下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设计思想史 精英文化视角 器物研究 民间立场 思想单元
  • 简介:徐悲鸿(1985—1953),原名寿康,别署江南布衣、东海王孙、黄扶等。江苏宜兴人。七岁学书,九岁随父徐达章学画,早年入上海震旦、明智大学学习。后东渡日本,翌年赴法,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弗拉孟画室学习西画。,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国立艺术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在绘画创作上,他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在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上吸取西画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上,他推崇自然天真之美,书风雄强洒脱,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 标签: 书法风格 徐悲鸿 美学思想 中央美术学院 大学学习 高等美术学校
  • 简介:中国美术界对于文人画的研究。自新文化运动之后,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20世纪80年代的“系统论”为核心的美术批评方法论冲击,90年代中期,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现代性”研究之后,似乎对来自异域的思潮,有了反思和静观。

  • 标签: 新文人画 思想内涵 王森然 20世纪80年代 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陈洪绶传世画论的考察,提炼其绘画创作的"师古"与"修正"理念,进而通过研究在他对周昉、李公麟、贯休和蓝瑛、丁云鹏等人作品风格、技法的学习状况,考察陈洪绶对这一理念的实践。

  • 标签: 陈洪绶 师古 修正
  • 简介:中国服饰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可以说是“神在内而飘忽其外”,是一种意境之美。而意境是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国美学精神的鲜明体现,它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致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无限超越性的审美境界。中国服饰的这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它包括有地理因素、人文因素、思想因素、历史因素、传统因素、民族因素等。但其中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对于中国服饰文化这一特点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服饰 意境之美 服饰文化 中国美学精神 传统哲学思想 传统美学
  • 简介:明清时期,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文人,由于在仕途上难以施展抱负,遂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个人生活环境的艺术化创造,并对日常生活事物给予空前的关注.他们不仅参与各种事物的设计,还创作大量与此相关的著作.这些著作常以小品的面貌呈现出来,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所蕴含的室内设计思想,包括设计之人、设计之物、设计之道、设计之技等四个层面.其历史价值表现在,文人通过著书立说,构建了一套室内设计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维系文人身份、矫正社会风气,对当时宫廷、民间设计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对当今复兴与发展文人设计传统,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 标签: 江南文人 室内设计思想 历史价值
  • 简介:“中国文艺复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艺术思想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命题之一。邓实(1877—1951)、黄宾虹(1856—1955)之间长达四十四年的友谊,对研究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段源自1907年的交往,在黄宾虹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点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不久他移居沪滨,和邓实、黄节(1873—1935)等国学保存会创建人共襄“古学复兴”的大业,全力协办神州国光社,出版古典美术文献,开始了他现代文化人与艺术家的生涯。

  • 标签: 黄宾虹 邓实 现代主义 民族主义 思想关系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