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照理说,我是不可能踏入曲艺这一行的,更不该说相声。为什么呢?首先欠缺地利:我生长在台湾,不养在大陆那片水土,没那环境。其次违背天时:在我人生最黄金的学习阶段,两岸关系是敌对的,比起现在信息大量而迅速的流通,很难想象当年连收听大陆广播都是违法的,怎么接触曲艺?还有第三:我父母反对。我年轻时比现在漂亮多了,每回他们看完演出总觉得遗憾:"你站在台上主持节目挺好看的,等张嘴一说相声,怎么丑了?"。

  • 标签: 两岸关系 马季 说书的 买猴 华人世界 马三立
  • 简介:侯阳高腔是婺剧高腔中的一个分支腔种,但关于其命名的涵义问题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本文从腔调衍进中的侯阳高腔、“侯阳”腔名既往释义辨疑、侯阳高腔真实内涵解意、“喉阳”腔名命人文阐释等四个方面,将“侯阳高腔”置入腔调衍进史的背景之中,对其命名涵义给予概念讨论、学理辨识,进而提出个人新解。笔者认为,当下见诸地方戏文献的所谓“侯阳高腔”其实是“喉阳高腔”的通假,“喉阳高腔”称谓是综合采用“声歌演唱特性”和“艺术风格特征”两个艺术因素给予命名的,高度凝练了此高腔的腔调艺术特征。

  • 标签: 婺剧 侯阳高腔 喉阳高腔 命名意义 辨考
  • 简介:<正>曾永教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获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71),任教于台大中文系三十四载,诲人不倦,育才无数,学术卓越,著作等身,曾荣获国家文艺奖(1982)、中山文艺奖(1993)、胡适讲座教授(1997)、台湾大学讲座教授(2000-2002)、四度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88、1993、1995、1998)、国科会特约研究计划主持人(2001-2007)以及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任期

  • 标签: 文学博士学位 曾永义 戏曲学 台湾大学 中国文学研究 研究奖
  • 简介:亚"一均七律只能容三宫场,故一均只能有三宫"的理论不确!因为宫场这一概念并非中国所原有的,中国有无三宫以上,当参验事实.宫场框架被提出之合理性,须建立在中国所有的音阶都包括此五正声为前提,但中国与日本唐传雅乐调都包括有不含五正音的音阶.中国有四宫(音阶),且正就是燕乐之四声调--声调就是音阶无关调式,所以古曲的主音才不与声调名相合,燕乐也才无徵调(音阶),宋元后角羽两调(音阶)才会失传.声调若只是调式,则笛上既有七律,就能吹出七调式么!那又为何只列出三种调式而不全部列出(七种或)五种调式呢?中国现仍有的以徵音、角音、羽音为主音的曲调,又是何时何地何以重现的呢?可知非是!

  • 标签: 一均三宫 均·宫·调(式) 调名 调号 “五声框架”说
  • 简介:《韩朋十记》,明初改本戏文,演韩朋拒黄巢而罹难,男女十人仗义救之,故名。《徐氏家藏书目》著录,未题撰者。《远山堂曲品》标作《韩朋》,注日“即《十》”,列入“杂调”。《祁氏读书楼目录》、《鸣野山房书目》亦著录。《重订曲海目》、《曲录》均误人清佚名目。《曲海总目提要》称为“明时旧本,不知何人所作”。日本《泊载书目》有《新刊韩朋十记》一本,称“明武夷景山乐天安云宾考释”。现存明万历十四年(1586)新安余氏自新斋刻本,凡二卷,题’《韩朋十记》;明万历间金陵富春堂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题《新刊音注出像韩朋十记》。《曲海总目提要》叙其事日:“古有韩朋,又名韩凭,世所传青陵台事,夫妇化为蝶者,即其人也。剧以韩、李夫妇笃于烈,宁死不忍离析,故借用其名耳。黄巢、李存孝,亦不过随意点入,非必其时其事也。”《远山堂曲品》评云:“李、郑救韩朋父子,程婴、公孙之后,千古一人而已,惜传之尚未尽致。中唯《父子相认》一出,弋优演之,能令观者出涕。”可见为弋阳腔的本子。

  • 标签: 《远山堂曲品》 南戏 总目提要 弋阳腔 著录 刻本
  • 简介: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于《耆夜》篇有“作歌一终”、“作祝诵一终”,于《芮良夫毖》有“作毖再终”等词语,并有相应的诗歌文本。古代典籍尚有“三终”的记载。“终”是音乐作品的一个独立单位,“一终”可以是一首独立的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部音乐作品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上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乐段结构。“再终”(“二终”)和“三终”则是一部音乐作品的两个或三个组成部分,在音乐上应为两段体或三段体结构。同时,“再终”和“三终”也有可能是两首或三首独立的单乐段音乐作品。

  • 标签: 清华简 《耆夜》 《芮良夫毖》 “作歌一终” 音乐
  • 简介:他有着一张秀气的脸庞,微笑和害羞的时候,单纯可爱,仿佛漫画里的追风少年。然而精致和温柔并不是他的唯一,他的性格中执著和坚定的成分更多,就像那句:"只有音乐,让我有意义!"完全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他还有很宏大的理想,想把自己的音乐变成大型交响乐……这就是黄达,一个为梦想而奔跑的男子!

  • 标签: 黄义达 就这样 那女孩 对我说 第一张 我自己
  • 简介:2001年第三、四期发表了王秉的(以下简称王文).本文不同意王文为籥下的结论--匏类、多管笙属乐器;应为竹类、单管、无吹孔、多音孔、斜吹边棱乐器.

  • 标签: 单管 多管 王秉义 古代乐器 中国
  • 简介:北宋沈括在前人律之积的词语基础上,针对汉代管积数式的一体两用现象,首次提出了积之数概念,并以其为核心,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对管律律数进行了多项分类;同时又以其为钥匙,解开了《史记·律书》“律数”段落中两组律数之间的内隐关系以及后一组律数究竞为何数之谜。

  • 标签: 沈括 《梦溪笔谈》 实积之数 《史记》律数
  • 简介:在1992年举行的“万卯百奖庆祝会”上,得知他获得那样丰硕的成果,使我感到惊喜。六年后的今天,得知他累积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已达到2900余件,在全国和省市级获奖170多项,使我又一次感到惊喜。而今,他是年产百件以上作品的高产户,又是年年获奖的丰收户。天津市向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颁发“鲁迅文艺奖”,至今搞了五次,他每次都榜上有名。

  • 标签: 歌词创作 文艺作品 文艺工作者 探究 成果
  • 简介:云冈石窟第12窟中雕刻的“吹笛”类乐伎,笛头吹口处有凸起如“觜”,笔者认为此类乐伎演奏的乐器应为“觜笛”。通过史料文献的考证,“觜笛”是唐以后对“胡篪”的别称。西凉乐乐器“觜笛”多处雕刻在云冈石窟中,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唐朝时期少数民族音乐逐渐渗入宫廷,使之相互融合,形成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繁华景象。

  • 标签: 云冈石窟 义觜笛 民族融合
  • 简介:二簧腔是京剧唱腔的两种主要腔调之一(另一种是西皮腔),它与由其衍生的"反二簧腔"一起,对京剧唱腔的特点及其音乐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二簧"一词的具体涵义还缺乏了解,对二簧腔形成地探讨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笔者经研究发现:"二簧"之初是指两根弦的胡琴."二簧腔"早期是清乾隆年间十分流行的"胡琴腔"的别名.今存京剧等剧种中的板腔体二簧腔不同于乾隆年间的"二簧腔".我们对京剧中所唱的二簧腔形成地的探讨不应囿于今天的行政区划,而应联系京剧的传统演唱语音、有关的史料记载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方言语音探讨其形成地.种种迹象表明,二簧腔可能形成于以鄂东北为中心的"楚语"方言区.

  • 标签: 二簧腔 京剧 唱腔 “二簧”
  • 简介:一、清震观及其歌台碑全文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东四村在清代属凤台县,村中清震观大约肇始于唐。据乾隆版《凤台县志·寺观》载:"清震观在东四村,有天宝元年石幢,或者旧寺也。"同书"辑录"条对此石幢介绍

  • 标签: 凤台县 鸣凤 宗经 晋城市 十三年 山西省
  • 简介:近期,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谭源材的专著《中国古典戏曲学论稿\》(下称《论稿》)。谭源材60年代初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在著名戏曲学家王季思门下受教,但到山东近三十年来,大量的行政及社会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因此,他多是忙里取闲利用业余时间做戏曲理论研究。他深知自己的工作特点,所以所写文章厚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宏观把握 戏曲理论 戏曲学 戏曲创作 春风文艺出版社
  • 简介:埙,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本身就是脑与手创造的产物.埙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文化中,其工艺制作本身,是当时生产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由于人工的乐器制作,是扩大人的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在埙的物化形态中,实际上凝聚着当时已经通过立美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审美听觉心理形态,这是就埙的制作与运用中"脑与手的创造"及其实践的、美学的意义而言.从另一个角度讲,埙的研究,在一般的研究者那里,原本是用脑之事,但是在陈秉那里,却在更高的层面上复归到"脑与手的创造",在一种努力恢复历史"原本的生动"中、或者说是在一种真正的实践研究中来研究埙,从而成就其研究的特色,因而以此为题作此书评.

  • 标签: 陈秉义 《古埙艺术》 辽宁画报出版社 书评 音乐史
  • 简介:河北省武安市固村元宵节期间演出的大型社火傩戏《捉黄鬼》,以队戏捉黄鬼为主,同时还有请神、祭神、送神、镇宅等仪式,以及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花车、旱船、狮子舞、龙舞、竹马、武术等。在整个《捉黄鬼》演出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固村民称其为"长竹"(笔者认为"长"应为"掌"),他当是宋代乐舞引舞人和宋金杂剧引戏人"竹竿子"在当今的遗存。他不是巫师,也不由巫师扮演,而是由村民扮演。他不是剧中的角色,而是每出脸戏开场词和全部或大部分唱

  • 标签: 演出 角色 仪式 元宵节 村民 扮演
  • 简介:小停村位于河津县城东南5公里处。相传刘秀被王莽大将王匡追赶时,路经该村小憩,故名。该村西南接辛庄村,东面与万荣县南阳村隔沟相望,北与柴家乡北张村相邻,村子三面环沟,村中有沟。小停村民风淳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每年正月有社火,平时有逢六古会。

  • 标签: 题记 戏台 西河 精神文化生活 万荣县 社火
  • 简介:引言有关杨荫浏的研究大都提到传教士郝路在杨先生人生中的重要性,但对郝氏本人及其在华事迹却都语焉不详。本文即以郝路本人为焦点,考证其人、其事。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详述郝路本人的家庭背景及其所属的差会;

  • 标签: 传教士 杨荫浏 老师 家庭背景 本人
  • 简介:一、明清不同时期同款式的四个瓦当版本上个世纪90年代,温州陆续发现一批印制有戏曲人物、传奇故事的瓦当①。在这些瓦当中,有一个款式留存特多,1998年拉网式排查时,竟还有113枚(均为滴水,下同)。同调查其他瓦当做法一样,这些瓦当都已按采集

  • 标签: 明人改本戏文 赵氏孤儿题材 瓦当 温州 明清戏曲 元明南戏
  • 简介:《跳神》与《还傩愿》形同异考略宋运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由北京(如中国傩戏学会)学者牵头,国务院文化部审批,省(区)、地(州)、县民委出资,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所谓“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傩文化——活化石现象”,大有中国本土...

  • 标签: 屯堡人 “弋阳腔” 假面 黔中 屯堡文化 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