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一九五六年六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曾发起组织古典名剧《琵琶记》的讨论,事后由剧本月刊社编辑出版了《琵琶记讨论专刊》。董每戡《琵琶记简说》、戴不凡《古典名剧琵琶记》、何其芳《琵琶记的评价问题》等论著也相继问世,一时间出现了

  • 标签: 大团圆结局 赵五娘 传统美德 琵琶 封建道德 思想倾向
  • 简介: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已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课程评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的评价要素中,有关对学习评价的探索和研究更显得重要和迫切."评什么,怎样评",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积极打破技能测试产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既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使用权广大学生在课改实验中能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建立学习信心,从中获得全面发展.

  • 标签: 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 进行学生
  • 简介:评价的合理性问题在思想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相对论者大都否认评价的合理性问题的存在,认为评价的合理与否是一个不可选择的命题.本文认为音乐审美价值是具有客观性的,这决定了音乐审美评价的合理与否是可以作出判断的.音乐审美价值的客观性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客观性.音乐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在纵向上体现为历史文化的客观性,横向上体现为类价值观.音乐审美评价中的类价值观的标准体现为感性丰富的有序性,突破与创新,表演、创作技术与精神性内涵等特征.音乐审美评价的合理性模型体现为"真"、"美"、"善"三个层次,即合事实、合逻辑、合目的三个层次.

  • 标签: 价值论 合理性 相对主义 客观性 历史文化的客观性 类价值观
  • 简介:<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逝世至今已近二十八周年了,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纪念他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和所做过的努力,开了多次纪念会,音乐家和音乐工作者们也写了一些文章,他的部分作品不断地在音乐会节目中出现,并且应用到教学中,这一切都证明刘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可贵的遗产。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对刘天华先生的评价是否已经完全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否已经给予全面的正确的分析和估价呢?我认为还没有。1958年的教育革命、教学改革运动,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教学观点,使我们对刘天华的认识进了一步,打掉了对他的盲目崇拜,在教学中把他放

  • 标签: 刘天华 民族音乐 历史唯物主义 作品 艺术观 音乐家
  • 简介:从以上西方学术界对复调产生的认识来看,不同时期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历史音乐学想搞清的问题似乎是,一个声部以上的歌唱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不管是生理说、乐器说还是模仿说,其思路都一样,主要考虑的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奥尔加农这种歌唱方式如何会产生。而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音乐学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史前的原始或民间多声部音乐,以及这种前历史多声部音乐如何向历史演变。这

  • 标签: 复调 起源 音乐理论 威尔夫 评价方法 音乐文化
  • 简介:《第四交响曲》既是肖斯塔科维奇“狂飙”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狂飙”性格达到最高潮的一部作品,它在雪藏了25年之后才得以首演,但对今仍舆论界和理论办公室性为失败客,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音乐分析,揭示了肖斯塔科维奇运用“述衍互融”,“同构异态”等极富个性的材料处理手法,对奏鸣曲工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造,并促成各个乐章密切关联,进而使《第四交响曲》成为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的做法,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第四交响曲 音乐分析 评价
  • 简介:就理想状态而言,音乐审美评价活动的过程应包括:确立评价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形成价值判断三个主要环节。评价参照系统又包括价值主体、评价视角、评价视域、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在与不同的参照客体相比较时,评价的结论会是不同的。获取评价信息包括获取价值客体信息和获取参照客体信息。就思维方式而言,价值判断可分为直觉评价和逻辑评价类型。就过程而言,形成价值判断有三个环节:前评价阶段、审美直观阶段和评价表达阶段。

  • 标签: 评价参照系统 价值主体 价值客体 评价视角 评价视域 评价标准
  • 简介:<正>读了《音乐学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辑联抗同志的《我看李叔同》(以下简称《我看》),感到作者对李叔同的评价求之过苛,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跟李叔同的历史真貌,相差甚远。本文愿谈谈我的一些不同看法,就教于联抗同志,亦请大家批评指正。

  • 标签: 李叔同 评价问题 实事求是的精神 历史真貌 音乐学 不同看法
  • 简介: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223—263)撰写的《声无哀乐论》,自问世后其思想向为历朝历代人关注。直至20世纪的近代中国,当人们在学习、研究了中国以及西方、东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后,对《声无哀乐论》这一笔古代遗产的思想价值,不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对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了这一古代智慧的不朽。从其在思想史上的价值来看,《声无哀乐论》的思想,也为今天建设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即使从今天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理论建设来看,这部论著也从学理层面提供了至今看来仍然富于启迪、依然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认识成果。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思想评价 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特色 学科理论建设
  • 简介:近期,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谭源材的专著《中国古典戏曲学论稿\》(下称《论稿》)。谭源材60年代初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在著名戏曲学家王季思门下受教,但到山东近三十年来,大量的行政及社会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因此,他多是忙里取闲利用业余时间做戏曲理论研究。他深知自己的工作特点,所以所写文章厚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宏观把握 戏曲理论 戏曲学 戏曲创作 春风文艺出版社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他们学习兴趣浓,能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并能自信、大胆地上台表演等等.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原因,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对学生的评价问题.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通常是以"考试"代替评价,具体如表一:

  • 标签: 小学 音乐教学 绿色评价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标准》
  • 简介:本文在提出课程与评价功能分类理论的前提下,设计出以能力-素质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践行过程中能动地整合知识,扩大视野,发现未知,形成创新型个性为取向的该专业“能力-素质本位的学生主体性-形成性自激自控发展标准和评价体系”框架,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真正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操作;在教育者有力指导下,使学习者形成学习的内在激励机制;继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教与学互动的运行机制。

  • 标签: 教学模式 激励机制 素质评价 音乐学专业 高师
  • 简介:一部倾注生命的学术著作——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评价凌绍生蔡仲德先生的音乐美学著作——《中国音乐美学史》(以下简称《史》著)洋洋六十余万言,记载、编纂、建构、评述了中国三千年的历代乐论文献史、音乐美学思想史。这是一部值得理论界关注的有关中国音乐美...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史》 中国音乐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音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