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阳高民歌独特的艺术特征源于阳高方言的沃土,本文试从“方言学”的角度,分析阳高民歌中声母、韵母的特点以及字调对旋律的影响,探索阳高民歌和方言之间的联系。

  • 标签: 阳高 阳高民歌 阳高方言
  • 简介:<正>旋律的对称5.横纵交错的对称序列线在现代序列音乐中,序列线象一串佛珠一样,可以完全平放在桌子上,也可以局部“折叠”起来或“悬挂”起来,成为水平线和垂直线交替的序列线。如意大利现代作曲家达拉皮科拉(1904-1975)的钢琴曲《音乐年表》:

  • 标签: 节奏 意大利 主题 对称序 音乐语言 对称结构
  • 简介:<正>日本狂言是一种短小精悍,以科白为主的喜剧,大体形成于室町时代(1392—1573),其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引进的唐朝散乐。散乐百戏被日本本土化后成为"猿乐",包含了歌舞杂耍、滑稽模仿的内容。"猿乐"发展过程中

  • 标签: 中国题材 奈良时代 谣曲 滑稽模仿 猿乐 散乐
  • 简介:作为陕北民歌歌词载体的陕北方言,体现并承传着汉语"单语素"、"双音步"的特点,这决定了陕北民歌歌词词拍的基本结构形式为"2".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并以此作为基本节拍系统;这是在长期与以"2"为基本结构形式的词拍相互交融、相互制约中,受词拍的重要影响而形成的,从根本上来说,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体系也是受陕北方言"单语素"、"双音步"的韵律结构所决定.陕北民歌乐曲音调与陕北方言声调相互关联、彼此互载:曲调跟着声调走,声调融于曲调中,只不过这种关系除了少数按声调谱曲的作品外,多数不在表层即谱面上所记录的曲调,而在深层--"音腔".

  • 标签: 陕北民歌 陕北方言 深层关系
  • 简介:鲍元恺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在创作时善于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其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总是尽可能保留着我国五声性质的旋律线条,这些民歌式的旋律似乎也成为了作曲家个人的一种符号式的象征。同时,作曲家善于使用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巧,经过多声部等和声语言艺术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本文主要论述其作品中的调关系交替技术。

  • 标签: 鲍元恺 和声语言 调关系交替
  • 简介:<正>引言李小强、王小忠等注释的《西厢记》"方言俗语注释本"(以下简称"方言注释本")认为《西厢记》是蒲州"当地作家,用当地的语言,描写当地的传说故事",因此,该书对《西厢记》中大量的"蒲州地区的方言俗语"进行了注释。但细读全书后可见,该书对所谓"方言俗语"的注释并不

  • 标签: 《西厢记》 方言俗语 注释本 关汉卿 元杂剧 武汉臣
  • 简介:纷繁复杂的汉语方言是困扰声乐教学的一个难题,地处江浙一带的吴语方言对学生语音的影响就是一个显在的例子.教学中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该方言语音的特点和习惯;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克服其对声乐教学的负迁移,并借助良好的发音与歌唱方法,那么,方言语音习惯并非不能克服.

  • 标签: 声乐教学 吴方言 发音习惯 语音特点 普通话 声母
  • 简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语言从声调、韵律,或修辞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各地区民歌也产生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对于演唱者来说,除了对音乐旋律上的把握之外,歌词本身的韵律和内容对完成整首民歌的演唱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说,有针对性地或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不同方言对地方民歌的演唱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方言 民歌演唱 必要性
  • 简介: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方言剧《茶壶就是喝茶的》经过修改重排于2015年5月7日晚亮相济南市群星剧场。主创班底阵容强大:由总政话剧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王宏执笔,总政歌剧团导演胡宗琪执导,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楷夫担任舞美设计,上海话剧中心一级灯光设计师胡华庆担任灯光设计,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赵晓丹担任音响设计;同时由济南市曲艺刚创演。

  • 标签: 曲艺演员 总政话剧团 灯光设计 艺术基金 总政歌剧团 舞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