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引论曲式作为音乐要素于音乐时间过程中分布排列的结构综合体,音乐整体与部分多样统一的逻辑关系的结果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体现,一向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曲式作为可感知的自我统一体,具有自足的单个实体的品质,它与和声、节奏、配器等一样,是音乐结构的一种存在方式.

  • 标签: 节奏 结构功能 作品 曲式结构 传统音乐 片断
  • 简介:<正>迄今为止的认识史表明,在人类已进入科学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宇宙时代的今天,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状态中的客观大千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一个难以穷尽其奥秘的认识对象,一个难以事事、时时、处处加以精确描述的“谜”。在我们的对象世界电除存在着一定时空条件下相对明晰、相对确定的事物和现象之外,尚有许多界属不清、性状不明、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扑朔迷离、游移不定的事物和现

  • 标签: 民族音乐 模糊思维 非此非彼 信息时代 认识对象 发展状态
  • 简介:“苦音”调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各省和其它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七声调式结构,这种调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其三级音和七级音在音高上具有游移性。有人称之为微升fa和微降si.亦有人认为其性质属中立音或四分之三音,这两个特性音级的存在造成了整个“苦音”调式结构的模糊性。长期以来,许多音乐工作者对其调式结构属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其中,一些同志也对其音乐本身进行了严格的实际测音,以取得音律上精确的数据。如姜虁先生对秦腔《游西湖》一剧“幽会”一场的“苦音”插曲进行过测音(1)结果如下:

  • 标签: 四分之三音 音乐工作者 民间音乐 七声 结构属性 西北各省
  • 简介:<正>民歌,是表达人民生命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唱出的与自身命运、生活、劳动紧密相联的“心之声”。一首民歌,无论或长或短,都具有那种“以运动着的乐音表现客观事物的动力结构”,又有着文学范畴的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歌词语言。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构成歌调,通过人的演唱,成为“空间运动、时间行进”的歌唱艺术。欣赏民歌,不是用人的视觉得到外在的实体形象,而是凭借人的听觉——耳朵的接收,引起

  • 标签: 意象思维 民歌 思维活动 人类情感 相结合 语言
  • 简介:民间音乐的任何一种地域特色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外域”音乐相联系、相对立而存在,是“一与多”之关系的存在。地域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着“特色”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即模糊性),因而决定了我们对于“特色”的认识之相对地清晰,绝对地模糊

  • 标签: 音乐风格 模糊性
  • 简介:为教学需要,笔者在近几年来对某些国家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接触。其间,感受到在东方部分古典音乐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旋律现象,即:常用某些特性旋律音调作为基础进行变奏。这种特性旋律及其变奏,在中国称作声腔、曲牌、主腔、腔韵,在日本称为型,在印度称为拉格,伊...

  • 标签: 类型化 古典音乐 福建南音 旋律型 调式音阶 即兴演奏
  • 简介:钢琴音乐作品的织体写法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单声型的陈述,无论在和声、调性、节奏、层次、色彩等方面,也随着时代、流派、风格等的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对常见的陈述类型、表现功能两方面进行初探,供读者参考。(一)陈述类型基本形态:这类织体可能是单线条的,也可能是多线条单层次的,其中包含八度或双八

  • 标签: 单声 主部 琶音 表现功能 五度 多调性
  • 简介:德国音乐学家海因里希·贝塞勒(HeinrichBesseler,1900—1969)的听赏类型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内容,是以欧洲的音乐历史发展为背景的。它探讨了从文艺复兴的16世纪到浪漫主义的19世纪音乐风格的变化,和与之相对应形成的不同的音乐听赏方式。音乐与听众关系类型论是音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分类理论。贝塞勒首先提出了“交际音乐”和“表演音乐”的分类,之后德国音乐学家康拉德·尼曼(KonradNiemann)又补充了“转播音乐”的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划分大致概括了西方音乐历史上音乐与听众关系的不同状态,它的理论意义是使人们更全面历史地理解音乐的不同社会存在状态,而不应总是局限于我们今天熟悉的“表演音乐”类型的音乐。这种建构于西方音乐上的类型的理论,对于整个音乐学也具有理论意义。

  • 标签: 音乐社会学 音乐听赏类型 音乐与听众关系类型 “交际音乐” “表演音乐” “转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