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12月,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在首都北京举行。山东京剧院优秀老生演员刘建杰登台演出(《打金砖》,他在剧中饰演汉光武帝刘秀。他台风大气,唱腔洪亮苍劲,表演细腻传神,博得观众热烈地掌声和叫好声。刘建杰荣获本届大赛金奖。首次参加全国大赛,就赢得金奖,时年29岁的刘建杰在菊坛火了一把。

  • 标签: 刘建杰 山东京剧院 老生演员 《打金砖》 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 唱腔
  • 简介:<正>话剧《权与》演出和发表后,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鼓励和肯定。我思索了这么一个问题,要写出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深入生活,掌握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呼声,也要驾驭好自己手中的武器,掌握戏剧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我十分幸运地赶上了一个美好

  • 标签: 戏剧结构 创作过程 深化主题 财经纪律 老干部 领导干部
  • 简介:<正>语言是歌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和依据。作为一个民族的歌唱者,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以其达到用歌唱的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对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颇不熟悉,歌唱起来吐字、归韵、收声不清楚,不能对语言作正确处理,他就不可能成为本民族所欢迎的好歌唱家。因此,正确的吐字和语言的形象化的处理,是歌唱完美表现的极重要的手段.下面就歌唱的咬字、吐字和语言处理,约略地谈点自己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的体会.

  • 标签: 语言处理 咬字吐字 歌唱艺术 民族语言 正确处理 字尾
  • 简介:中国画是最具有民族特质的一种艺术体系,在整个世界画坛独树一帜.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和中国独特的艺术审美密切相关联.几千年来,中国绘画审美也经历了"真趣"到"理趣"到"天趣"的一个发展历程,在每一种审美心理的指导下,必须会产生历史上各代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审美心理对我们今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同样也是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中国画 审美心理 “六法” 绘画技巧 张彦远 审美情趣
  • 简介:“咽音”这一术语——是以意大利文(Vocefaringea)翻译过来的。这一术语对许多学习声乐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其实咽音练声早在50年代起就已在我国掀起,但真正了解咽音练声法人并不多。造成此原因的,除传授此练声的师资较缺乏外,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过去大部分学习声

  • 标签: 咽音练声法 歌唱家 男中音 声乐研究 学习声乐 歌唱发音
  • 简介:20世纪捷克著名作曲家莱奥斯·亚纳切克(LeosJanacek,1854—1928)一生涉足音乐创作、评论、教学等多种领域,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继承了19世纪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以来的捷克民族乐派以及捷克民间音乐的历史传统,为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歌剧《耶奴》创作于1894—1903年,作品以独特清新的风格展现出捷克民族音乐的特征。

  • 标签: 亚纳切克 歌剧 成熟期 20世纪 1903年 音乐创作
  • 简介:(1960年1月13日著名导演艺术家焦菊隐先生看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56班排演的法国古典名剧《阴谋与爱情》(席勒作)后,应邀作了一次学术性讲话,其中重点回答了导演如何处理激情戏的问题,现将怎样处理激情戏的部分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标题是整理者拟的。)

  • 标签: 焦菊隐 导演 激情 《阴谋与爱情》 中央戏剧学院 古典名剧
  • 简介:作为歌剧《奥赛罗》的助理导演,我认为莫利乔·迪·马蒂亚先生对《奥赛罗》中的群众场面的处理是非常有特色的。《奥赛罗》的第一幕借鉴了一些音乐剧的手法,非常强调戏份,他对群众场面的处理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茶馆》演出中的群众场面。其实,

  • 标签: 李卫 《奥赛罗》 歌剧 助理导演 莫利乔·迪·马蒂亚 群众场面
  • 简介:<正>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通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等许多同志的创造性劳动,在国内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给老舍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在《茶馆》的演出中,总的说来,他们是忠于老舍的作品

  • 标签: 茶馆 结尾 老舍 观众 北京人艺 时代特征
  • 简介:我观赏过两次越剧《魂断铜雀台》的演出。第一次获得一个很深的印象是,全剧的导演处理很不一般——不仅表现在对导演章法、技巧的严谨与机智的运用上,更突出地还表现在导演努力运用我国传统戏曲写意的美学原理,来创造越剧的写意的表现手段,从而试图突破越剧五十年来已形成传统的写实性演出样式,而且取得了效果。坐满剧场都已经习惯了写实样式的越剧老观众对导演的写意处理,同样享受到了越剧审美的满足。我不能不为导演这勇敢的探索和取得的

  • 标签: 铜雀台 传统戏曲 写实性 美学原理 面对自己 画象
  • 简介:《桃花扇》在《试一出》和《加二十一出》中以戏中人与戏外人的重舍身份分别推动了全戏的发展。从戏剧手法来讲颇有斯坦尼“推倒第三堵墙”的意味,但从这种“老夫就是戏中之人”的提挈穿插方式中,可以更进一步看到的是作家对现实与历史关系处理上的演化痕迹。如果说《长生殿》是承接了《汉宫秋》一类借翻谱新词直接抒发己意的话,《桃花扇》则可以说是融合了《鸣凤记》式的悲壮和《汉宫秋》式凄婉的一部借“情”写“情”之作。

  • 标签: 《桃花扇》 “情” 历史剧 《汉宫秋》 明清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