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上海电视台的纪录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其间出现过高峰,也出现过低潮。我觉得,目前上海的纪录出现了创作上的困惑。我把它比作创作上的一个疲劳期、一个缺氧期。应该说,纪录在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期。据了解,各工业发达国家对纪录的投入都在大量减少,唯有中国出现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纪录现在有一些浮躁现象。电视是个很浮躁的东西。而电视人是不能浮躁的。这儿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除了考虑纪录要有出路,还要考虑主创人员的劳动要有所得,而量的规定(如我们《纪录编辑室》每年要出40小时的节目),也是促使我们的纪录趋于浮躁的原因。有时节目不够长,就象兰州拉面似地拉拉长,于是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跟踪纪实”。这也可以说是运作机制造成的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困惑 浮躁现象 运作机制 工业发达国家 疲劳期
  • 简介:<正>我在音乐创作工作上还是个小学生,很少有什么经验可谈。但在今天新闻纪录电影遍地开花的时代,我很愿意借此机会,呼吁全国电影音乐创作同志们更多、更广泛地交流经验;希望各地作曲家们更多地关怀和支援新闻纪录电影的音乐创作工作。因此,我鼓起了最大的干劲和敢劲,写一些几年来从事这一工作的体会。为的是向同志们做更多的请教。(一)纪录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新闻纪录是电影艺术的尖兵”。在大跃进的时代里,这一英明的论点,显得更英明了。的确,新闻纪录可以最及时而真实地纪录和报道我们时代最先进的事物和人物,从祖国各个战线上反映和纪录我们伟大的大跃进的时代精神和人民新的生活面貌。而我们丰富、光辉、多采的生活,又赋予新闻纪录多么

  • 标签: 音乐创作 纪录片 电影音乐 影片 电影艺术 小学生
  • 简介:东视的纪录创作,在两年多前的93年底才开始学步,起点很低。在这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正式进行过纪录创作。大多数编导是从各类专题拍摄转入这个领域的;将近一半的人当时刚转为专业电视工作者。不知是勇敢还是愚蠢,东视的纪录创作在还没有学会走路时,就有意绕开成功的大道,专找没有路标的小道跌跌爬爬地行走。当时正值上视的纪录创作呈现高潮,《毛毛告状》等佳层出不穷,比较聪明的办法是跟着走。但我们没听忠告,于是就少了与奖牌、鲜花结缘的机会,多了挨骂的份儿。对于初创时期的这段历史,我们确实不知该怎样去评价。要说勇敢吧,它使我们整整化了两年多时间,仅出了一、二部好片子(当然,成绩平平还有其他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电视工作者 逆向思维 初创时期 时代精神 专题片
  • 简介:大型纪录项目《腾飞的翅膀》是在2016年12月启动的。第一次前往北京新机场建设工地采访的时候,机场主体结构的总工程师段先军就给我们打了几个很生动的比喻:建成后的北京新机场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地下的轨道交通系统相当于放进去一个北京火车站;地面的大跨度空间装得下一个水立方;最大的混凝土楼板面积拖得起整个鸟巢;79个近机位的飞机如果首尾相连,可以从长安街的东单排到西单。

  • 标签: 纪录片 创作手记 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工地 总工程师 主体结构
  • 简介:更多强调现场实地真实记录的纪录,很早就有局部运用动画元素来丰富相关表达的做法。最先局部运用动画的纪录是宣教题材和军事题材,以后逐步发展到一般纪录。动画在纪录创作中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弥补其中部分内容或是因为无法直接拍摄、或是难以直接生动展现的不足,从而具有几乎难以替代的一定传播功能及影响力。但是,纪录局部借助动画来丰富相关表达并提升传播效果的做法,与部分学者所谓的“动画纪录”不能混为一谈。

  • 标签: 纪录片 动画 维尔托夫 军事题材纪录片
  • 简介:<正>长期以来,新闻纪录的发行放映渠道未能畅通,观众难以看到纪录电影。有的影院在故事前加映新闻纪录,是在观众乱哄哄地入场找座位时放的。造成观众对新闻电影的隔膜和冷落。我们新闻电影工作者理所当然地为此深感不平和苦恼。“五·四”青年节,我和总编辑赵化、总摄影师任福棠、摄影师黄志刚、李学明参加中国青年报举办的“愿当代青年的艺术形象为银幕增辉”的电影招待会。宣布了先放纪录《夺标》,后映故事《夕照街》,顿时剧场一阵骚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曾说过:新闻纪录电影是被“遗忘的角落”。现在纪录同故事一起放映,我是忐忑不安的,这无疑是一次无情的“民意测验”。长达八十分钟的《夺标》,观众能坐得住吗?没想到在放映过程中,剧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并时时发出

  • 标签: 纪录片 纪录电影 夺标 新闻报导 故事片 摄影师
  • 简介:纪录的命名纪录(DocumentaryFilm)最初源起于法语(documentaire),原为形容词,意为"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后来具有了名词性质,表示纪录某些事实或事件.

  • 标签: 纪录片 影视美学 定义 纪录电影 叙事手法
  • 简介:约翰·格里尔逊使用“纪录”这个术语来专门描述不同于新闻、旅行、教育等某种特定纪实电影形式。然而,除了某种观察的属性,真正让纪录与其他种不同的是,它有必要“在组织阶段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力量与野心”。

  • 标签: 纪录片 叙事 格里尔逊 纪实电影 新闻片
  • 简介:《迁徙的鸟》是"优质纪录专业户"雅克?贝汉的经典力作。雅克?贝汉满怀着法国浪漫情怀诗意地记载阐述了这些候鸟们的生命圆弧,他带着我们近距离接近鸟群,探寻着鸟的灵魂深处,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气魄,更感受到了自然界生命生存的本能和希望的动力。同时,他还努力传达了"和谐"的意识:人与鸟类的关系;文明与自然的矛盾。

  • 标签: 纪录片 《迁徙的鸟》 法国纪录片 浪漫
  • 简介: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有点启发,说“中国纪录为什么卖不动?”说有一个国家的节目制片人带着100万美金来中国选购纪录。可是在中国转了半个月,仅选了7部片子,问起原因:看不懂。再深入探究,对方说“好像中国纪录都是一个风格,解说词特别少”。

  • 标签: 中国纪录片 解说词 节目制片人
  • 简介:一.一个新方向先来看一下这两个场景。它们是两部纪录新作的开场段落。它们的一些处理方式表明,纪录与那些实验性的、充满个人风格和政治意图的散文或报告之间的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

  • 标签: 纪录片 行为 政治意图 个人风格 实验性
  • 简介: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是日新月异、多姿多彩的生活,每个人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纪录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把镜头对准各种人物和事件,每一个事件都成为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情节,于是情节的链条必然贯穿于纪录的始终。

  • 标签: 纪录片 情节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个人 事件
  • 简介:与其他叙事活动一样,纪录的叙事活动也由"叙"+"事"组成."叙"就是叙述主体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而进行的叙事行为."事"即故事或本事,它有着自己的内在构成.可见,在纪录创作过程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交织存在:一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是讲述者的声音.

  • 标签: 纪录片 叙事声音 追忆性 声画 记录特性 叙述者
  • 简介:纪录:人类生存之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实”存在。真实首先是一种哲学上的形而上学的假设,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是人类的理性为了达到对世界的理解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它指的是一种绝对状态,是无法由人的实验或观察来证明的,科学也只是用某种假设近似地去描述世界。其次,在我们日常经验中所使用的“真实”的概念,是依附于一定条件之下的,没有这个条件,也就无所谓真实。任何一种所谓真实,都是某种方法的产物,方法决定结果。就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个体的经验决定着他们对真实的判断。比方说,如果世界是一个苹果,我们作为写生者,看到的只是苹果的一个侧面,所以我们留在画纸上的素描与我们所看到的苹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真实性 形而上学 摄影镜头 现代文明 美学风格
  • 简介:纪录和娱乐,几乎是两个完全没有共同点的概念。一直以来,纪录是有深度、有人文关怀、有追求的代名词,而娱乐,好像就等于浅薄、搞笑、迎合观众口味。纪录创作需要编导者沉下心来,甘于淡泊,在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和表现,所以创作者往往有一种比较清高的心态,不屑于迎合普通观众,

  • 标签: 纪录片 娱乐化包装 节目制作 电视创作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