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以空间为切入点,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从“空间”到“地方”:历史、记忆与怀旧。通过对承载一定历史意义,凝聚独特在地经验的香港旧社区的呈现,许鞍华的电影将“空间”建构为充满集体记忆与怀旧色彩的“地方”,以此来对抗全球化时代“无地域空间”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侵蚀。二、跨界往返、离散叙述与身份追寻。许鞍华电影中的人物经常在不同的国家、城市、地域跨界往返与流转,与此对应的是香港作为“中转站”与“流徙地”的文化割裂与身份游离。

  • 标签: 许鞍华空间 “地方” 离散文化认同
  • 简介:纵观中国电影的历史,无论是“十七年”时期的《阿诗玛》、《五朵金花》,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青春祭》等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均成为中国电影史学建构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主流电影”的概念外延正在被“华语大片”吞噬,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尤其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更成了被产业遗忘的角落。所幸电影频道提供的电视电影制播平台,为我们对这一电影血脉的葆有提供了可能。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中国电影 《五朵金花》 民族生活 电影产业
  • 简介:叙事作为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但是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或者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加以研究则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当时,受俄国形式主义以及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

  • 标签: 文化认同 买家 俄国形式主义 六十年代 结构主义
  • 简介: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主体关于自我描述和定位的主动性认知过程,这其中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社会性元素,包括个人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文化风格的认同、民族身份的认同等[1]。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都不可或缺地涉及到身份认同的问题。身份,意味着对个人特征和具体阶层的确定;认同,则重点解决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以及个人身份的确立问题。从电影创制者的角度来说,妥善地处理好身份的再现与认同问题,艺术作品才能够被赋予与之匹配的精神文化内涵。

  • 标签: 纪录片 谱系 台湾 叙事 精神文化内涵 身份认同
  • 简介:抗战片作为宣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题材类型,在我国影视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不论是用作献礼片还是地方政绩,在宣传官方意识形态方面其作用不可小觑,电影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传播媒介被广泛地运用。在展现红军骁勇善战的红色电影中,为前人立传树碑的影片俯首皆是,在成长模式、英雄模式的电影文本书写下,在一次次战火硝烟和浴血奋战的抗战史诗中塑造了众多光辉鲜明的英雄楷模形象。《红星闪耀》却反其道而行之,从邓小平办《红星报》这一事件人手,将战争退到幕后,从另一个更平民化的角度将英雄人物从传统模式中释放出来,对这位领导人进行“去英雄化”的叙述。

  • 标签: 权力话语 皈依 个体 干涉 国家意识形态 官方意识形态
  • 简介:戏曲电影是电影大家庭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多世纪以来,戏曲电影在国内外的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人民对古老文明而又生机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伴随着戏曲电影的诞生,戏曲电影研究从未止步。目前,综观戏曲电影研究,系统的、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展开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的学术研究,建构戏曲电影民族审美文化身份认同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框架十分有必要。

  • 标签: 戏曲电影 民族审美文化 身份认同
  • 简介:由管虎导演,黄渤、闰妮主演的电影《斗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鳏夫与一头奶牛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故事,其中隐含着大量有关空间以及空间对主人公身体、心理、命运的规训和支配信息。该部影片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以及社会空间的压迫与消解,也通过对主人公生存策略的展现,对小人物的遭遇、命运作出了深刻思考与探寻。

  • 标签: 空间认识论 《斗牛》 小人物策略
  • 简介:在全球化语境下,印度电影纷纷走出国门。针对印裔移民,印度电影输入至北美、南美,同时,2017年伊始,印度电影迅速打开了中国大陆观众观影的一扇窗,在对好莱坞大片的万分期待中,为印度电影留有一席之地。一时间,一股不同于大陆电影的印度电影潮流冲刷了观众对电影的认识,并愈发发酵升温。印度电影如《摔跤吧!爸爸》(2017.5.5)、《神秘巨星》(2018.1.19)、《小萝莉的猴神大叔》(2018.3.2)、《起跑线》(2018.4.4)、《巴霍巴利王:终结》(2018.5.4)、《厕所英雄》(2018.6.8)密集般地占据中国电影市场.

  • 标签: 印度电影 全球视野 文化 比尔 想象 中国电影市场
  • 简介:本文以近年涌现出的代表性微电影作品,尤其是刚刚结束的中国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为例证,对其作为新兴媒介在自我定位与认同上的模糊、发展路径上的多元选择、以及审美风格上的杂糅性质,做了较为全面的厘清与评估;阐释了微电影建立在剧情和纪实两种叙事特征上的,“拟在场性”的表现主义纪实美学;辨析了存在于微电影内部的,关于“真实”、“客观”涵义的多重理解方式,以及“表演”和“再现”之间的微妙平衡;进而发掘出微电影横跨“主流”和“边缘”、以民间立场和视觉承担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的价值潜能,指明了其从“作业”走向“作品”的理想发展路径。

  • 标签: 微电影 杂糅 表现主义 纪实 客观 价值伦理
  • 简介:边:伴随着入世,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也有十年了。201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20亿美元,成为北美、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电影市场。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国产片与进口片的角力一直是一个核心话题。今天中国电影面临的竞争态势与当年刚引进分账影片和刚入世时肯定是不一样的。在今天的发展态势下,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 标签: 中国电影市场 价值观 空间 产业化发展 市场竞争力 竞争态势
  • 简介:《野马》是土耳其女导演丹妮兹·盖姆泽·厄古文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影片讲述一个逃离父权家庭的"越狱"故事,作者通过对场景空间的细腻体察,对影像空间的精心建构,完成了女性经验的独特表达和女性解放的影像叙事。本文从空间与电影叙事、空间与性别政治、空间与女性经验、空间与媒介环境四个方面,对影片的空间呈现与女性表达进行分析。

  • 标签: 《野马》 电影空间 女性主义
  • 简介:对于电影这门艺术形式而言,如果影片能够在灵活多变的时空、旖旎炫目的场景方面更加从容自如,当然更能够在视听层面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观赏欲望,毕竟硕大的银幕与还音透彻的多声道音响还是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不同影片在题材和总体风格上毕竟也有各自的限定,就好像《红星闪耀》这类虽然不排斥革命浪漫主义,但同时需要以写实主义总体基调呈现的革命历史题材,与《霍比特人》和《碟中谍4》这类影片显然不是同一概念。

  • 标签: 场景 革命历史题材 影像 空间 革命浪漫主义 艺术形式
  • 简介:空间是文化、社会的反映。电影的空间研究随着新文化地理学在文学研究中的逐步应用,而日渐延伸成为电影理论界的关注重点和研究对象。作为表意形态,迪斯尼动画空间异域性、梦幻性和同质化的特点,呈现出其对不同文化倾向和文化意味的杂糅与整合。因此,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迪斯尼动画空间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进行探寻,将对全球动画创作与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 标签: 迪斯尼动画 空间 异域性 梦幻性 同质化
  • 简介:现代舞台艺术依赖灯光效应是不言而喻的。灯光在今天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几乎重构了人们对舞台艺术传统的价值观念、认知观念、戏剧观念、剧目表现形式,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舞台表演艺术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角色。它已不再以它自身的原始身份出现在舞台上,而是带着新的形态、

  • 标签: 舞台艺术 思维空间 灯光 舞台表演艺术 价值观念 艺术传统
  • 简介:脱口秀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之日起,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荧屏宠儿,而在中国,脱口秀的出现及其发展进程却相对滞后,时至今日才呈现出一种方兴未艾的竞进势头,与其他节目形态分庭抗礼抢占各大电视台的收视高地,其网络传播的速度非常迅疾。在网络视频节目中,脱口秀以其批判风格淡化了大众文化的平庸特性与消极色彩,在娱乐沸腾的时代保持着一种相对理性的姿态,也算是流行媒体文化中的稀缺资源。

  • 标签: 脱口秀 批判 消遣 网络传播 40年代 20世纪
  • 简介: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徐克是一个极富有号召力的名字。1999年,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经典电影选举,经过13个专业团体投票后,挑选出50部电影给公众投票,其中,徐克有三片入围,与王家卫并列为入选影片最多的导演。而据《电影双周刊》2000年初组织的世纪100部最佳香港片的评选中,入选影片最多的导演也是徐克,共有7部影片入围。

  • 标签: 影片 电影市场 导演 王家卫 99年 空间思维
  • 简介:《赛德克·巴莱》的公映在海内外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但影片主人公莫那·鲁道的后人赛德克族人,对片中有关"雾社事件"的民族主义叙述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疑虑。本文即由此为出发点,结合台湾原住民的历史际遇,试图讨论在他者文化不断干预、解读与命名之下,台湾原住民如何面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赛德克 文化身份认同 他者
  • 简介:影视作品中空间感的构成,是摄影师运用光影艺术、空间对比等视觉构建手段,将二维平面的视觉感知通过镜头运动转化为三维空间的现实想象,以完成视觉信息的完整传递。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三维立体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感受的同时调动自身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联想,从而全方位感知现场氛围。本文就以几部优秀影片的精彩片段为例,从光影、对比和运动拍摄3个方面来解析空间感的表现技巧并说明他们的意义。

  • 标签: 视觉构建 光影空间 对比空间 行动视觉空间
  • 简介:影片《盗梦空间》赢得2011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摄影师沃利·菲斯特是导演诺兰的御用摄影师,在三次提名之后终于得到第一座奥斯卡。本文从摄影角度来分析影片摄影师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来协助导演带给观众一次全新的梦境之旅。

  • 标签: 手持摄影 造梦 自然照明 交叉剪辑
  • 简介:通过回顾梳理已有文献,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对深港电影近三十年来合作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后期深港电影合作历程;第二部分着重阐述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深港电影共同面临的困境及做出的努力和探索;第三部分立足当下,探讨了双城互动背景下深港电影合作的未来空间及其可能.

  • 标签: 深港电影 现实困境 互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