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2月16日--3月1日,我院应台湾世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和电影团体的邀请,组成了以张会军院长为首,学院各主要教学管理部门、对台工作部门、各个系和二级分院的主任、院长以及博士生导师、著名电影人等22人为成员,阵容强大的赴台、港电影教育考察代表团,途经香港踏上了台湾,先后访问了台湾世新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台湾电影资料馆、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湾岭东技术学院、台北影业公司、宏广股份有限公司(动画制作)、YAOX5D公司(动画、立体动画制作)、台南艺术学院;回程中又访问了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会晤了两地若干所重要影视高校、影视动画制作公司、数字技术公司等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400多人次.

  •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台湾省 香港 访问活动 教学研讨会 电影资料
  • 简介:<正>在《香港电影的秘密》(《香港电影的秘密》英文名为PlanetHongKong:Popularcinemaandtheartofcinema.大卫·波德维尔现为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传播学院退休荣誉教授)一书的开头,大卫·波德维尔如是写道:"在潮热的三月天夜里,我逛到弥敦道,抬眼竟望见霓虹灯重重耸立,犹如森林。一行又一行闪烁或艳红或鎏金的中文字,高伸至几层楼,我熟悉的名字,也穿插其间,如银红混色的Toshiba(东芝),碧绿的OK(卡拉OK)。"(《香港电影的秘密》,[美]大卫·波德维尔著,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3页)这短短的几行文字已

  • 标签: 香港电影 大卫 学院派 秘密 好莱坞电影 香港文化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邓丽君的绵音柔曲在大陆的蔓延,香港电影伴着流行歌曲和蛤蟆镜、喇叭裤风行内地,人们从录像厅租来《赌神》系列和香港的功夫片也成为当时的时髦娱乐。对于香港电影,我们有着太多说不尽的故事和喜爱的面孔。有人说香港电影是庸俗的商业产物,然而综观近百年来香港电影的起伏与今日的蒸蒸日上,这个人口仅680万的都市却能够年产电影一二百部,也曾经是两岸三地唯一可以在票房上抗衡进口大片的电影市场,如此的“东方好莱坞”怎能让我们一言以蔽之?作为华语电影的一部分,对香港电影的正视也是对中国百年电影的另一种审视。

  • 标签: 香港电影映像
  • 简介: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意外雄起让我们悲喜交集。细数起来,最令人意想不到的雄起也许是近十多年来社会大众被唤醒的近乎狂热的消费冲动。它如此贪婪、迫切、饥不择食,无所不爱,整个社会的夸张表现足以让后人为之瞠目,怎么看都不像两千年来从容不迫的古老民族应有的举止。作为当事人,也许我们应该为这种冲动辩护,前因、后果都有情可原:它是被压抑了一百多年之后的强烈勃发,它又反过来强烈刺激了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敏感性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就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穿越的时代。

  • 标签: 香港电视 追问 消费冲动 社会大众 商品生产 当事人
  • 简介:<正>《开国大典》于1989年11月9日在香港“影艺”影院上映,至1990年3月1日落画,共上映113天,打破了国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50年代在港连映107天的最高纪录,仅次于美国片《时光倒流七十年》而居中外影片在港映期最长之第二位。在这期间,九龙的银都、屯门、新艺、南昌四家影院及澳门的永乐戏院也曾先后加入联映(每家上映5—8天),满足了九龙和澳门观众的要求。此片合计在港澳共映出597场,观众36,797人次,票房收入1,175,738港元。时值北京风波之后,海外出现了一股反华、反共的逆流,此片在港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属不易。香港南方影业有限公司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一些港报评论慨叹此片“生不逢时”,否则,按本片的质量,至少可以在“双南”线十几家影院同时联映,而不是长期在一家影院独家上映;若然,其票房收入和观众人数均将打破内地影片在当地的最高纪录,而不是目前这种成绩。

  • 标签: 最高纪录 香港 毛泽东 澳门 南昌 港元
  • 简介:香港电视近日风云再起。一众幕后制作人包括监制、编导、剧本审阅、编剧、资料搜集等近日成为电视台挖角对象。在电视工作了那么多年,经历过电视最辉煌的年代,也经历过最低潮的年代,而眼下这股挖角潮,的确许久没看见过。如果不是有几个免费电视台密锣紧鼓筹备启播,一班幕后制作人恐怕再过十年八载,工作条件也没有太大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挖角是件好事。

  • 标签: 香港电视 资料搜集 电视工作 制作人 电视台 经历
  • 简介: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香港2008年的电影市场逆势上扬,总票房收入、华语电影票房收入、外国片票房收入均高于2007年。展望2009年,香港电影业人士充满信心,因为今年上映电影中,有许多具有很强票房号召力的大片。因此,2009年的香港电影市场有望延续逆势上扬。

  • 标签: 电影市场 香港 票房收入 国际金融危机 华语电影 电影业
  • 简介: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如香港大学阿克巴·阿巴斯教授所言的畸形的文化,即政治上缺乏主体、经济上恶性发达的现象。

  • 标签: 香港大学 殖民时期 政治主体意识 资本主义制度 生活状态 物质消费
  • 简介:一《新宿事件》真的很让人失望,这是导演尔冬升迄今为止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但这种野心却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它让尔冬升以前最擅长的东西都变得空洞。尔冬升在《新宿事件》里,想把一个枭雄的成长与灭亡,与日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风格 导演 职业化 史诗 题材
  • 简介:有些人曾经预言一旦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后就会出问题.自从回归后,香港电影业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导致生产水平在1998年已跌到最低点.两年后,有迹象表明电影业随着产量的恢复爬升而脱离危机.这一复苏归功于政府打击盗版,并且通过扶持世界各地举办的香港电影节来促销香港影片.特区政府还建立了一个电影发展基金会和电影办公室来为电影制作人提供财政和后备支持.同时,在香港与祖国大陆及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泰国之间合作制片日益增多,预示着正在统一亚洲各地市场的"泛亚主义"的兴起.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制作人 电影业 影片 回归 支持
  • 简介:2008年12月21日,在举办历届获奖影片展映、第八届参赛动画片以及美国优秀动画作品展映专场,并开展高峰论坛、动画大师论坛、动漫研究发布及动漫理论建设研讨会,进行历届获奖学生作品交流会、原创动漫作品拍卖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后,作为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内容,

  •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动画作品 动漫作品 文化创意产业 高峰论坛 获奖影片
  • 简介:《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是研究电影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对其中各类文章分析梳理,找出隐含在其中的电影教育观念及其发展的一些线索。北京电影学院建校50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电影教育和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的电影文化和教育教学传统,既有开放性,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教育 教育观念 变迁
  • 简介:约访林奕华的时候,他正为新剧在台北的演出奔忙,5月初又会到北京来。从2007年携《包法利夫人》进京起,他每年有很多时间在内地创作,"通过不断在两岸三地的交流,把香港的那种同质性打破",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也看到北京、上海的步伐、对物质的追求跟香港七八十年代很像。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也打造

  • 标签: 香港电影留恋
  • 简介:本文勘察在国内研究中长期忽视的香港电影批评问题。业余写作方式主导香港电影批评的书写,其电影批评观念逸出学术规限,强调"迷影情结"的不可或缺,由此把电影批评视作迷影人主观观念表达,构筑视野开放和文字多元的电影批评概念。结合香港电影批评的历史发展,可总结出四种样式的"香港电影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港产电影的中文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港产电影的外语批评(多为英语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非香港电影的批评,不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香港电影的批评,这正警醒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观念确立和反思。

  • 标签: 香港 电影批评 迷影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简介: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同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年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再是香港电影产业能否复苏或者再次振兴的问题,而是作为能指的“香港电影”这个词变得进一步的模糊,其外延边界变得进一步的难以确定,而其内涵所指则变得进一步的缩水。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文化 转型 影视创业 产业发展
  • 简介:在2013年的香港电影市场中,香港合拍片成为内地电影票房的绝对主力,香港本土片后继乏力,表现惨淡。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电影市场依然被好莱坞所占据。2013年的香港电影在产业格局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合拍片在整体质量上的提升,香港与内地影人更加面对现实的紧密合作,视觉大片和中小成本制作共舞的格局,商业化营销模式的日趋成熟,新技术的不断尝试,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思考,都使两地电影业和电影人的合作不断加深。尤其是香港合拍片在市场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积极推动作用,为整个华语电影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香港合拍片 融合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