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闽西谚语:'风水先生指一指,石匠师傅累半死。'这是说营建工程要听从风水先生的安排。所谓'风水',是相地的一个俗称。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清人范宜宾注郭璞《葬书》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 标签: 范宜宾 葬书 地形环境 相宅 水则 青乌
  • 简介: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应是两个民族各自丧失部分特征,获得部分新特征,而形成新的民族.民族融合有三种不同类型,即结合、一体化和同化.中华民族的融合有五种不同情况,华夏诸族融合为汉族;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汉族融入少数民族;起源相近、经济、语言、文化相近的少数民族的结合;不同起源、不同经济、文化、语言的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华民族经过四次大融合,从春秋战国到秦是第一次,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第二次,从辽金元到明是第三次,从清到现在是第四次.

  • 标签: 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
  • 简介:华夏之祖有古华胥,有熊、有蟜,炎帝、黄帝3种说法,而以炎、黄二帝为华夏之祖说比较可信,且为国内外人士所公认。究期原因,主要是炎帝、黄帝支裔族多,分布广泛,影响大,被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公认为盟主。炎帝部族比黄帝部族早500多年,细究而俗称始祖为炎帝神农氏。炎帝支裔族在黄帝氏族兴起前和以后迁布很广,和黄帝及东方少昊部族融合为华夏族团后,形成影响广泛的华夏文化。

  • 标签: 炎帝 黄帝 华夏文化 中国历史
  • 简介:七曜在早期经过中亚、西域一带传入中原,不免染上这一地区的色彩。对于此事,如要进行深入确切的探讨,恐怕不得不求助于数理天文学的方法,但由于史料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迄今尚近于空白。而就较为表面的层次言之,则已有若干有力的证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七曜值日的各种译名。这些七曜值日的“胡名”,通过汉字音译转写而保存下来。它们最早起源于何时,至今无从详考。今人的考证只能从唐代译成的《宿曜经》(全名《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出发。《宿曜经》卷下载有“诸国人呼七曜”之名,包括“胡”、波斯、天竺诸语对七曜名称的音译;伯希和、沙畹认为所谓“胡”指康居,故以康居语求出其对音。这里将《宿曜经》所录各语音译、伯希和与沙畹所求得的康居对音,以及三种敦煌七曜文献中所用的七曜名称,列成一览表如下:

  • 标签: 七曜 伯希和 音译转写 具注历日 引人注目的 康居
  • 简介:汉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形成的以汉族为代表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在历史上它对周邻民族产生过很大影响,不断地扩大着文化圈。有的地区民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与兴盛,有的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其大部分成员被融入汉民族中。当然,与此同时汉民族也受到周邻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文化,并且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亦有大量的汉族被“胡化”成为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 标签: 唐朝 西域地区 民族融合
  • 简介:现行小语教材,习作内容与课文内容的联系往往显得朦胧,这虽然给教者安排读写训练增加了难度,但也为彰显教者的教学智慧留下了空间。其实,读与写互为相关,居高临下地审视教材,就能把握读写联系,理清读写线索,明晰读写目标,

  • 标签: 读写训练 课文内容 习作内容 教学智慧 教材 小语
  • 简介:众所周知,传世的明太祖朱元璋画像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容貌,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自明朝以来即有种种猜测,如谈迁"疑像"说等。其实,为朱元璋"易容",其子成祖朱棣是主要推动者。因朱棣信奉相人,相学不仅被他用来自证其篡夺具有天命,也成为永乐朝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主要工具,朱元璋的历史活动被加进许多神异的元素。随着朱元璋传说的大量衍生,其容貌也被一些符合相理的奇异符号所改造,乃形成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异像"。这也证明,相学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认知世界、解读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此背景下,一些著名的相士,如袁珙、袁忠彻父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为我们观察明代前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在当时的政治生态和话语环境下,相人成为一种标准,在选官、用人、立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决策中,相术也发挥了特有的影响力。

  • 标签: 相人术 明代前期 袁忠彻 袁珙 朱棣 谈迁
  • 简介:一、天花在中国流行的记载天花又称痘疮,是一种为害极大的烈性传染病。患此病者,常有生命危险,侥幸治愈者,也常要留下痘疤(俗称麻子)。史载天花自东汉以后从国外渐传入我国。清代袁牧所著《随园诗话》卷二曰:'痘神之说,不见经传。苏州名医薛生白云:‘西汉以前,无童子出痘之说。自马伏波(名援)征交

  • 标签: 牛痘接种术 《随园诗话》 人痘接种术 烈性传染病 薛生白 生命危险
  • 简介: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农学著作。此书语言平易朴实,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很多口语,这是由此书阅读对象决定的,也是贾思勰有意为之的结果。他在《齐民要·序》中说:“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

  • 标签: 朴实 札记 时代 著作 语言 南北朝时期
  • 简介:萧公权先生是一位仙风道骨的学人,颇有些道家的风采,个头不高,'麻雀般的精神,总是跳跳跃跃的'。他出身哲学,研究政治学,又能兼及历史,自然较传统派更上层楼。他以所受的西方政治学训练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后来居上,成就一学科的扛鼎之作。研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政治学,他没有像同时代很多人一样涉身政界,却常有政论见诸报端,自嘲曰'是亦为政'。

  • 标签: 中西学术 传统萧 公权先生
  • 简介:2013年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到变革期。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军民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系统界定军民融合的发展内容和导向,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富国强兵的应有之义。本文在重新明确“新时代”军民融合战略定位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 标签: 军民融合 战略
  • 简介: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 标签: 宋代以前 古羌族 民族融合 民族迁移 民族发展 羌族史
  • 简介:罗山是宁夏中部最高的山,原在同心县北部、吴忠市红寺堡移民开发区东南部。山之东为韦州平原,西为红寺堡平原,也是红柳沟与甜水河的分水岭。山体南北向延伸50公里,宽2~5公里。北段称大罗山,主峰海拔2624米。南段称小罗山,海拔2000米左右。1982年批准为自治区罗山自然保护区。今天的罗山,林木极少,草灌稀疏,

  • 标签: 民族融合 得名 移民开发区 自然保护区 红寺堡 同心县
  • 简介:清代嘉应州人于18世纪中叶开始迁移到西婆罗N(WestBomeo)开采金矿。19世纪中叶,华人金矿公司遭到荷兰殖民地政府迫害和消灭,嘉应州人和大埔人等客家族群越过边境,进入砂拉越。他们最后在打马庚(Tebakang)定居,建立一个以嘉应州人为主的华族社会,并且与马来人及比达友人(Bidayuh)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多元民族社区。本文主要探讨嘉应州人的此段史,对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海外华人 嘉应州 迁移 应和 19世纪中叶 金矿公司
  • 简介:西藏地区因为其特殊的地形,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和威胁,长期居住在这块高原上的藏民族,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为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安全生活生产的保障,这些传统的防雷主要有哪些内容,这些技术对当今的防雷工作有什么样的借鉴和指导?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西藏自治区防雷办主任桑旦。

  • 标签: 防雷工作 民族传统 生活实践 雷电灾害 高原地区 西藏自治区
  • 简介: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等南下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批割据政权,战乱连年,民生凋敝,对经济、文化造成严重破壤。伴随着这些政权的兴灭,引起各族民家主动或被动的大规模流动迁徙。这一时朝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其时佛教在中国漠地弘传已有相当基础,这些政权大都优遇僧人.礼佛斋僧,盛建塔寺,组织佛典翻译,支持佛教发展。这样,民族迁徙与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兴旺,为此後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又成为联结与融合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少数民族接受汉地先进文化的津梁,从而对於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对於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巩固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十六国”时期 民族迁徙 佛教传播 民族融合
  • 简介:在近代史上,德国贵族之所以牢牢地掌握着国家统治权,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相互融合,利益日趋一致。一方面,贵族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化,另一方面,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断贵族化,而且相互之间通过频繁的联姻加强联系。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为贵族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基础。

  • 标签: 德国 贵族 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