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明初武职具有职合一,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犯罪难革四个特点。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官化。明朝采取署职与"以某官体统行事"两种虚授武职调整官阶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实授武职则表明武官俸级与世袭等级,两种武职与所任差委都要入衔,武官结衔从而叠床架屋。武职官化是明代武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 标签: 明代 武官 武职 阶官化
  • 简介:本文讨论南北朝的位制度,计划对南朝与北朝位体制的演化步伐之异,提供一个宏观的比较,以期说明,魏晋以来位变迁的阶段性可以概括为“魏晋一南朝一北朝一隋唐”,即,北朝领先於南朝,北朝的位体制更接近唐制。

  • 标签: 体制变迁 南北朝 南朝 隋唐 魏晋
  • 简介: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依照周礼"改定内官",使北魏的嫔御制度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汉化。本文通过考察两种史料中"贵嫔"、"贵华"、"充华",发现前两者属于新体制的"夫人",后者则是其中的九嫔。同时,《魏书》中用来称呼帝王嫔妃的"夫人"、"嫔"是为了表明这位嫔妃的名号属于礼制中的夫人或九嫔,而不是嫔妃的泛称。结论认为新制度袭用了汉族王朝遗留下来的很多称号,北魏自己创制的名号也不背离嫔御名称方面的文化传统。

  • 标签: 北魏 嫔御 名号 改制
  • 简介:宋代内臣在官阶迁转到内东头供奉官时,需要从内侍两省转到枢密院管理,进入武序列迁转,是为常规迁转路线上的“止法”。但对于在御药院、内束门司等要近机构担任差遣的部分内臣而言,他们可以在官阶保持为内束头供奉官的情况下,将供职时的劳绩折算为应迁转的次,待转出时可以直接获得较高的秩。内臣的这段经历被称作“寄资”。作为一种特殊的品管理制度,寄资在两宋随政治制度的发展形势屡经废置,在时人的认识中也由“侥幸之门”变为“祖宗法”。以时间为轴考察寄资制度的演变,可以帮助我们在制度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宋代内臣作为官僚的属性,并进而思考内臣品管理制度所可能体现的内外秩序。

  • 标签: 寄资 内臣迁转 内侍官阶 内外秩序
  • 简介:收入和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生活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前,广州市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支出增长较微,农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农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改革了农村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收入和支出迅速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2000年的22年中,广州市农民生活从贫困状态,依次跨上了维持生活、“小康”和富裕三个台阶。

  • 标签: 广州市 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责任制 小康社会
  • 简介:本文以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44年在澳门出版的《英华韵府历》为例,探讨当时外国传教士编纂的汉英词典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的过渡现象——该书收入的字词,虽全部标以官音,但部分字词只在粤语或某些方言区通用;此外,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系统出现之前,该书亦肩负起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各种中国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系统的使命。

  • 标签: 卫三畏 汉英词典 澳门
  • 简介:村落公共空间是区别于私人宅院的一个村民共有的、重要的公共场所,是村民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仪式集会、游艺游戏的场所,同时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承村落的道德价值和审美情趣。就西藏广大的乡村而言,其公共空间涵盖的范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诸如村委会、甜茶馆、寺庙、道路、晒场、山川等等。在这些公共空间内,因权力、职业、长幼、性别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体现出鲜明的序关系。文章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以空间为分析视角,对该村村落公共空间,以及此空间内的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西藏 村落 公共空间 村民阶序
  • 简介:鸦片战争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然而清王朝在战争中的失败是否促使当时大多数士人去重新认识并了解西方世界,进而发生思想转变,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议题。本文以道光年间“理学复兴”的代表人物李棠为例,尝试探讨鸦片战争对他的影响。研究以李棠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日记为中心,展示出他如何一直以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外在世界的变化。这一个案,或许有助于我们重新省思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问题。

  • 标签: 理学 李棠阶 《李文清公日记》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