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夜里,久久不能入睡,勉强睡着后,我又梦到了那位有着高高的个子、消瘦的脸庞、高度近视而又忧郁迷离的眼睛,沉默愤懑、不吭一声的老人,面无表情地从凄风苦雨里走来,一动不动地凝视着我。我的心要碎了,只能连连摇头,无言以对。或许,这将成为我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同事们心中永远的痛。此刻,我忽然意识到,焦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人艺建院已60多年了。这座被誉为'国际艺术殿堂'的大剧院,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

  • 标签: 怀念焦菊隐 梦中笔 焦菊隐先生
  • 简介:2010年在成都出土的《李君碑》为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资料。从始刻于阳嘉二年的《李君碑》记载看,东汉时期仍然儒墨并称,并可在学校公开传授墨家学说。这与史学界通常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几成绝学的定论不符。由显而绝是自然衰微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打压并无太多联系。其衰微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传承与创新。碑文"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为墨子是鲁国人提供了新的佐证。

  • 标签: 李君碑 墨学 价值
  • 简介:清末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时值壮年的林青与著名教育家严修一起创建了天津第一批民立、官立小学堂。民国初,其又致力于社会教育,普及知识,移风易俗,为中下层民众‘劳心瘁神’,贡献了自己的

  • 标签: 社会教育 著名教育家 严修 新式学堂 兴学 直隶总督
  • 简介:在吴械《韵补》的古韵研究、朱熹的“古今之诗三变”观念等影响之下,宋元两代有不少诗学着作重视:(1)辨古今诗体之异,复兴汉魏诗风;(2)辨古体格律和用韵。元代科举考试的“古赋”进一步地要求士子认真对待“古韵”,迫使人们寻求古体、律体诗赋押韵规范(如《古今韵会举要》)。宋元诗学的这种辨体意识,到明代脱胎成了李束阳、前後七子等的“复古”诗学,同时还产生了具体支撑古诗创作的杨慎古音、古今体通用韵书(以方日升《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为代表)等副产品。可是,随着明季以後的韵研究的精密化和朴学化,本来携手并进的诗学和韵两个领域逐渐变得疏离,在清代知识菁英世界中各自发展成了专门之学。

  • 标签: 诗学 古音学 科举 诗话 韵书 元明清
  • 简介:<正>嘉庆时期(1796—1820)是清王朝由盛至的转折时期,堪称重要。而历来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嘉庆之前,即使是这一时期的一些重大问题也论述很少。本文拟对嘉庆中的原因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共议。赫赫大清,嘉庆中,究其原因,虽专论绝无,但论及所见,令人称疑。有言是封建社会固有矛盾发展为必然结果者,亦有言是农民起义打击所使之,更有人说是嘉庆帝为政过宽所致,若把这些问题说成是嘉庆中的原因似乎有理,但疵漏太多,实难成信。如前者,为什么封建社会固有矛盾必然要在嘉庆朝爆发,而不在乾隆朝或道光朝?中者,较大的农民起义在嘉庆曾爆发过几次,可是,白莲教起义在嘉庆九年就已平息,后期的天理教起义仅一年即剿灭,并未构成足以使清王朝衰败的威胁。后者嘉庆帝的确有为政失之过宽的事例,但纵观嘉庆一朝,他宽严相济,恩威并施地办理政务则应视为主流。凡此种种若称其为中之因,似觉不妥。那么,其因何在?

  • 标签: 嘉庆 农民起义 清王朝 封建社会 白莲教起义 官吏
  • 简介:本文通过对照俞樾《曲园戏》一书中曾用于制笺的戏图式与其传世戏笺实物,对戏图、笺的设计、主题、关系等问题加以探讨,并研究其题材、创作的特殊性,充分肯定其在中国传统文人自制笺史上的地位。

  • 标签: 俞樾 《曲园墨戏》 墨戏笺
  • 简介:在清初至民国的校勘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在底本上著录参校本行款,并标识参校本行款起讫的校勘方法,该方法被称为“勾勒行款”,具有学术史上的“典范”意味。本文从题跋书志中勾稽史料,结合若干善本实物,重建勾勒行款典范的形成、普及、嬗变的历史场景,理清其内在学理脉络,指出古籍物质形态与文本错讹具有深层的内在关联,而这正是“勾勒行款”得以建立的学理前提。

  • 标签: 勾勒行款 校勘学 版本学 毛扆 黄丕烈
  • 简介:走进小靴刀制作室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来到温宿县温宿镇艾肯博依村的一个小巷子里,探访制作姑小靴刀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买合木提·毛拉吾提。买合木提·毛拉吾提的小刀制作室是一间20平方米的平房,制作室的正中央放着一张方桌,方桌两角放着两个大型手动老虎钳子,中间放着一台手动打孔机和一台电动打孔机,方桌上的空隙被形状不一的锉刀,大大小小的宰子,长长短短的钉子、铁锤、钳子、夹子、锯子等工具塞得满满当当。墙的一角放着两台电动打磨机,另一角的木柜旁凌乱地放着一些钢板和铜板。

  • 标签: 制作 温宿县 传承人 第四代
  • 简介:元代的制前承唐宋,后启明清,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工匠.本文依据史籍,对元代的工进行了考证.

  • 标签: 元代 墨工 考证
  • 简介:他勇敢,但有时软弱;见了大官,他会'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但见了人世间的不平,他有时又会拍案而起。他就是-被苏轼赞誉为'文起八代之'的大散文家韩愈,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富有开创精神的文学大师。他毕生致力于倡导'古文运

  • 标签: 八代 文起 开创精神 俯首贴耳 文运 古文运动
  • 简介:(1899-1934),福建闽侯人。这是位“五四”时期与冰心比肩齐名的女作家,茅盾先生称誉其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一个女性”,是“五四的产儿”。庐短暂的一生坎坷,情路多舛,个人不幸和社会的黑暗,使她的作品弥漫了感伤的情调,她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描摹世相百态,抒写了自己及同龄人的人生际遇。庐是以《海滨故人》一举成名,在其笔耕14年光景里,出版了《曼丽》、《灵海潮夕》、《归雁》、《云鸥情书集》、《象牙戒指》等十余部呕心之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诸领域。重阅这些洋溢“五四”气息的作品,我们仿佛领略女作家的真性情,对人生对社会的奋斗与抗争,她勾勒的人物心灵图景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 标签: 庐隐 福建 作家 文学创作 诗歌 小说
  • 简介:尔山天然自生塔拉尔吾加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的尔多神山,风景秀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胜枚举。据《尔多神山志》记载:"尔多是雍仲山脉的主峰,亦叫大自在神山,又是特明空行的会聚地,神奇景观样样全。"尔多山最出色的自然景观当属天然自生...

  • 标签: 自生 天然花岗石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天然石 宇宙灵魂
  • 简介:张恺帆(1908—1991)自1926年投身革命以来,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在敌人的监狱里,在建国以后长期担任安徽省的领导岗位上,在反右倾和“文革”遭受迫害与不公正待遇中,依然保持着战士、公仆和文化人的特色。可以说:铮铮铁骨,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正如张劲夫在《怀念忠于人民利益的张恺帆同志》中所说:“我多少感到,恺帆同志书生气较重,甚至还有些名士派的风格。”“恺帆同志是个革命者的材料,不是一个做官者的材料,他也不计较官位,对乌纱无所谓。因此,从不讲做官之道,不会做官,他却是一个真诚的人民公仆。”(《解放日报》1992年5月15日)

  • 标签: 墨海生涯 张恺帆墨海
  • 简介:《编书与读书》(书海出版社1992年版)是重庆出版社编辑秦树艺同志的一部新著,依据内容及文体而划归三辑。第一辑写“专业编辑工作的点滴感受”。编辑有许多琐细但关系重大的工作,然而因为屑小很少有人撰文议论;但树艺同志却注意并且认真著出文章来。如《为了一个标点符号》、《把好看清样这一关》、《寄信与收信随想》等。第二辑提倡“著一点书评。文章的篇幅不妨短小

  • 标签: 专业编辑 出版社编辑 缘编 作者观点 书海出版社 一本
  • 简介:“四”是一个有趣的数字,有人不喜欢,因为它与“死”字谐音;但很多人却爱用它,如“四季平安”、“四海同心”等,又有“四大天王”、“四平八稳”等词,在香港就有“四大天王”男歌星,

  • 标签: 黄公望 “死”字 “四” 天王 歌星
  • 简介:桂人书画文献,民国时期孙鲐《粤西画识》专记画人。上卷“乡先贤”(50人),下卷“仕宦及流寓”(50人),始于元至正间丁方钟,止于晚清,计得百人。此文与习见征引的《粤西先哲书画集序》相同,当为异名而同文。文中所列画品,今能寻查存处者,百不及一,笔者因此有桂人书画存佚隐现,尤宜记录备存,以俟他日寻访之思。今以多年留意所见,蒐辑考证为《清代广西文人痕录》。

  • 标签: 文人 广西 清代 书画集 民国时期 晚清
  • 简介:清代中期著名学者汪中之子喜孙,虽然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但对他的研究,是扬州学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意义重大。喜孙又同朝鲜学人多有交往,他所保存的《海外缘》册子就是这一交往的文献实证。这一册子中,记载了很多朝鲜权敦仁对于清代坛各种情况所提的问题,是我们研究“海外看中国”的重要文献。这一册子的作者问题,通过文献内证和其他外部证据,也可以证明应该是权敦仁。

  • 标签: 汪喜孙 权敦仁 金正喜 《海外墨缘》
  • 简介:琼瑶是名满海内外的台湾女作家,拥有广泛的影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琼瑶祖父陈西老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清末翰林、著名教育家兼书画家李瑞清,有四位得意门生,其中一位名叫陈西,是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本名陈喆)的祖父;另三位分别是享誉中外的大画家张善仔与张大

  • 标签: 李瑞清 孙中山 琼瑶 革命党人 蒋介石 祖父
  • 简介: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驻藏大臣琦善将担任西藏掌办商上事务长达26年的策林诺们罕阿旺绛贝楚臣嘉措革职流放,解决了一场可能会危及藏内稳定的政争.这是清代西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对此已有若干专门的研究,如顾祖成、张庆有和日本学者铃木中正.[1]另外,恰白·次旦平措、夏格巴、柔克义(w.w.Rockhi11)和伯戴克(L.Petech)等人的著述中也涉及该事件的历史考察.[2]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该事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西藏历史 政争 叛乱 流放 琦善 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