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是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争论最激烈的—个问题。赞成历史是科学的鲍威尔(FrederickYorkPowell,1850—1904)曾说:"今天的新史(newhistory)与旧史(oldhistory)截然两途。写新史学的史学家,相信历史是科学的一支,而非文学的流变,止写作优美的、有艺术性的及有艺术性的叙事。"①极享声誉的比瑞(J.B.Bury,

  • 标签: 历史研究 西方史学界 艺术想象 Powell 治史 史学方法
  • 简介:本文分别介绍了该论文集的主要内容,即对西域的考察史和研究(包括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两类),并逐一对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评论。作者认为,我国对清代新疆史地的研究已然相当深入,成果也较多;考古研究与文化研究两方面论文的学术水平则适呈强烈反差;有的方面还需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意,才有可能实现开展边疆史地研究的初衷。总之,该书反映出我国西域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不多,理论和文风问题还很突出。

  • 标签: 西域研究 西域传 考古工作 历史研究 克里雅河 李嗣业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四十年代晚期,中国大陆有三家名为《客观》的杂志,分别是上海《客观》半月刊,代表人贾开基;重庆《客观》周刊,发行人张稚琴,主编储安平,编辑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广州《客观》半月刊,发行人兼主编凌维素。但过去对上海《客观》的代表人贾开基,对重庆《客观》周刊主编储安平,均有大量研究文章或介绍主编的有关事件及评论,

  • 标签: 民国时期 杂志 广州 创办人 四十年代 中国大陆
  • 简介:柯林武德试图将历史学建立在一种新的客观性概念的基础上。他指出:历史中的客观性是在绵延不断的"历程"中得到体现的,在这一历程中,历史当事人的思想与后来的历史学家对它的反思不是"两个"思想而是"一个"思想,历史体系是历史与历史学家的统一。在历史体系中,历史学家即使不受纯粹历史"事实"的制约,也必然受整体"历程"的制约。柯林武德的这些观点使得一种新的史学"客观性"观念成为可能。

  • 标签: 柯林武德 后现代主义 客观性
  • 简介:明未民族战争尤其女真的崛起,是明未农民起义的有力策应.努尔哈赤从起兵始就把矛头指向明王朝,但在具体战役的实施和轻重缓急的安排上极其谨慎.他与蒙古修好,使矛盾缓和,先统一内部,以防备明朝.在此期间,努尔哈赤为长久发展,在内政上采取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措施,包括:创建八旗,实施军政合一的制度;建国后,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西去占领辽东;发展农业,以解决各民族的生计问题;改革政诒,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夹集权.再加上以德治人的统治者个人素质等综合因素,是后金军事上战胜明朝,政治上打败蒙古,使整个蒙古社会转型的重要客观原因.

  • 标签: 清代 蒙古 女真 后金 社会转型 明未
  • 简介:本文对八十多年来校读法作为一种治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和学者们对这个名称的使用理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同文献学、校勘学混同与重合,六十年代初彭铎发表《古籍校读法》,对校读法的概念、具体进行的方法、涉及的范围作了论述,七十年代末彭先生又发表《古籍校读法与语法学习》,对校读法的作用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彭铎继承陈钟凡、孙德谦之说而加以发展,确定了校读法的基本形式,使校读法作为一种学习与研究古文献、古汉语的方法同校勘学、文献学相辅相成,鼎足而三。

  • 标签: 陈钟凡 校读法 彭铎 《古籍校读法》 《古籍校读与语法学习》 《文言文校读》
  • 简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学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过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尤其是有关共产国际、联共(布)和中国革命问题文献翻译成中文出版,使陈独秀的研究逐步取得了新的进展,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陈独秀的功过是非,趋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 标签: 陈独秀 中共 第一人 王若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 简介:一、五十年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轨迹1965年至2015年,是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建立民族自治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西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治区内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蒸蒸日上。因此,可以说,这50年是西藏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内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如下的阶段性特征:

  • 标签: 经济发展 十年 历史客观 三次产业 经济增长 经济区经济
  • 简介: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城市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笔谈所组织的一组文章,从社区建设的基  本问题、社区建设中的若干具体问题和西宁市的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社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多角度的探讨。

  • 标签: 城市社区发展 条件
  • 简介:新中国的中共党史、地方志事业,起步于50年代,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如何认识和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史志工作,我想结合自己十多年来史志工作的实践,作一点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 标签: 史志 市场经济条件 史志部门 邓小平理论 资政 存史
  • 简介:过去五年间,西藏实施各项利寺惠僧政策,全力改善僧尼修行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全区寺庙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还为僧尼每年提供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为改善僧尼修行条件和生活环境,西藏1787座寺庙实现报纸、文化书屋、广播电视全覆盖,1785座寺庙实现通路,1779座寺庙实现通水,1751座寺庙实现通讯。西藏将全区寺庙僧舍维修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维修改造寺庙僧舍3万余间。

  • 标签: 生活环境 僧尼 西藏 修行 最低生活保障 保障性住房
  • 简介:郑和七下西洋,创建了世界航运史上的伟大壮举。15世纪以及明朝中期,在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处于世界各国发展前列的文明古国中国,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成功,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基本保证。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科技保障 明朝中期 15世纪 文明古国 基础条件
  • 简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无数风流人物,在中华灿烂辉煌的古文明的基础上,大展宏图,创建了无数丰功伟业。明朝三宝太监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经历28年,七次下西洋,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继续远航到达非洲沿岸国家。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科技保障 中华民族 古代文明 古文明 东南亚
  • 简介:中世纪英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方式与法国和德意志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它是在氏族公社瓦解的基础上产生了诸多的封建因素,如:大地产制正在形成;从土地中产生出了个人依附的政治关系;以及国王给予基督教教会的特殊权利,使其介入了国王的世俗事物,等等.这些社会条件已经使英国从氏族公社制走向了封建制度,诺曼人的征服加速了这个过渡的步伐.英国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方式决定了其封建制度发展的特质.

  • 标签: 英国 封建制度 王权 地方贵族
  • 简介:本文立足于民族地区产业技术现状,逐层分析了民族地区实现产业技术跨越所要依托的技术、经济、制度和文化等诸多条件,并阐述了这些条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对技术跨越行为的制约机理。

  • 标签: 西北 民族 产业技术 跨越 条件
  • 简介:成吉思汗五次征伐唐古特国的自然条件[法]单泰陆(MikhailSANTARO)我提出这篇短文,是为了对唐古特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同时还想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赐教。在史籍中,对蒙古人所称之唐古特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中均有不同的名称和记载。在《蒙古...

  • 标签: 成吉思汗 唐古特 贺兰山 蒙古国 自然条件 《蒙古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