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岁月如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迎来了六十个年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新中国建立以后,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既没有成熟的经验,又没有现成的“本本”。

  • 标签: 五四宪法 毛泽东 国家繁荣 民族独立 共同富裕 历史任务
  • 简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的中国或者中华民族及概念,是经历漫长的过程而渐进发展和最终定型的,但是难以否认我们古代多民族国家正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或中华民族的基础和前身,五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是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历史。中国的内地和边疆组成的广袤疆土至今一直是汉族和蒙、回、藏等诸多少数民族共同栖息的家园。

  • 标签: 华夷秩序 文化多元 大一统 多民族国家 现代中国 中国历史
  • 简介:天文星占在中古时期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富有权威的实用性知识,又是富有政治文化色彩的符号秩序。天上的星官与地上的皇帝、宫廷、百官、州郡一一对应,星空因此成为华夏帝国在天上的投影。在这个投影中,夷狄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位置。借助昴宿与匈奴的对应,在华夏的天文图景中,北方的夷狄获得了一个永恒却又边缘的位置。十六国时期,君主们重视昴宿星占的实际作用,但在宣传中一般回避昴为胡星的说法,而尽量采用分野说加以缘饰。在重视昴宿之外,一些十六国政权还努力使紫宫、心、房、大角等象徵帝国宫廷或皇帝的星象与自己关联起来,显示出他们利用华夏的符号体系维护自身合法性的努力.

  • 标签: 星占 华夏帝国 华夷秩序
  • 简介:民国前期贾汪矿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深入,呈阶段性起伏波动之势。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约束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矿区的有序发展。1920年代末国家权力全面扩张,政治失意、经济受损的乡村“保护人”即曾为地方利益代言的乡绅投向逐利性基层国家权力,转化为渔利型掮客,导致矿区失序。1933年国家权力重新调整后,新崛起的地方精英与职能强化的地方政府致力于乡村利益和社会公正,修复了矿区秩序。矿区政治和秩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政权建设中制度变革特别是国家权力配置不断调适的结果,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忽视这种阶段性特征,单纯说政权建设成功或失败有失偏颇。

  • 标签: 政权建设 贾汪矿区 地方精英 乡村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