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名人传记》编辑部:从1996年起,我订阅《名人传记》已近二十年,时间证明了我对贵刊的喜爱。现对贵刊2013年上半月第4期《李安:心中卧虎》一文中的一个用词提点不同意见,也算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吧。文中柴静说:"会不会有人劝你说,你做艺术片很成功,但做商业片就差强人意,比如说《绿巨人》好像也没赚钱。"柴静这里讲的"差强人意"一词是不好的意思。其实"差强人意"一词并不是不能使人满意,而是尚能使人满意,是褒义词。

  • 标签: 柴静 《安徽日报》 名人传记 时间证明 商业片 使人
  • 简介:退下来以后,老伴说趁现在腿脚还健,多出去走走吧。子女们也是这个意思。几年来,海内海外走了一些地方,感触不少,想得最多的是:现在中国人不差钱了,什么呢?

  • 标签: 《中国人不差钱 差什么?》 杂文 杂谈 王贤才
  • 简介:五代十国由于历时较短,又处于中国古代唐、宋两大盛世之间,故对其研究并没能引起近代学者的足够重视。进入80年代后,大陆出版了关于五代史的第一部专著《五代史略》;90年代又出版了十国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即任爽的《南唐史》,五代十国史研究开始出现突破。但总的来说,对五代十国史的研究仍属薄弱。2000年6月邹劲风博士《南唐国史》出版,当视作近年来关于南唐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的序言称作者'基本上网罗了目前可以见到的南唐史料,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予以贯穿',誉之为'当代青年史学工作者的佳作之一。'本文不拟对该书进行全面评述,只想围绕可能影响其学术价值的几点问题略作讨论,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五代史略 国史研究 南唐史 史学工作者 大陆出版 近代学者
  • 简介:评“恺撒神话”郭长刚盖乌斯·优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44年)是古代罗马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西方近代史学中,可以说他是享尽了荣耀。一些西方史家不仅把他看作是古代罗马历史上的至尊至圣者,更将他本人及其事业加以神话般描述,认为他是罗马乃至整个古...

  • 标签: 恺撒 撒路斯提乌斯 政治家 元老院 普鲁塔克 西塞罗
  • 简介:<正>一九一八年(零岁)二月四日,生于天津市北马路恒德里三号。原名查良铮,另一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县袁化镇,先祖为清代文人查慎行。据说,穆旦年少时,家中藏书多为查慎行所著。祖父为清末官僚,家道随清室亡而败落。父查燮和,法院小吏。母李玉书。穆旦为独子,有姐妹各一人。

  • 标签: 穆旦 普希金 西南联合大学 南开大学 抒情诗 《文学杂志》
  • 简介:在汉代县以下的基层社会中,有各种名号的“聚”,它与“里”的内涵有别,但往往又存在里、聚重合的情况。当时有“邑聚”、“里聚”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布局分散,依山傍水者多。聚的规模有地域与时序先后的不同,大小不一,然总体上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聚内居民由于贫富悬殊,各自的财产、住宅有明显差异;大的聚落一般有聚市、庠序及防卫建筑等设置。

  • 标签: 两汉 聚落 人户规模
  • 简介:《诗·鄘风·定之方中》有句:“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关于“爰伐琴瑟”,郑玄笺云:“树此六木于宫者,曰其长大可伐以为琴瑟。言豫备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五认为:“诗‘爰伐琴瑟’特承上椅桐梓漆言,谓六木中有可伐为琴瑟者耳。笺谓六木皆可为琴瑟,失之。”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认为:“伐琴瑟,伐它以制造琴瑟。”一般都认为是“伐木以制作琴瑟”。我们认为这样解释有些“增字解经”意味,值得商榷。

  • 标签: 琴瑟 《毛诗传笺通释》 程俊英
  • 简介:阿尔泰军台的张家口至乌里雅苏台段,在服役人员上有正台和帮台之分。帮台又分察克达和哈布素尔噶两种。正台与帮台性质、待遇不同,承担的差役也不均衡。同治以后,帮台抗成为一种常态。针对帮台抗之弊,清廷采取的应对措施收效甚微。光绪时期,喀尔喀蒙古王公试图打破实行百余年之久的帮台体制,但以失败告终。

  • 标签: 阿尔泰军台 帮台 蒙古 差役
  • 简介:彝,旧写夷。中国东方,古代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日“九夷在东。”《后汉书》著有《东夷传》。在云南的西南数千里,其地方万里,俗有大百夷、小百夷、漂人、古刺、哈刺、结些、吟杜、弩人、蒲蛮、阿昌等名,故日“百夷。”

  • 标签: 彝族 族源问题 中国 氐羌族系
  • 简介:明永乐、宣德间郑和七下西洋,影响之大遍及中外,在国内其开拓精神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起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在国际上常有海外人士来我国参观,考察郑和及其下西洋时留下的遗迹。南京中保村宝船厂遗址就是其中之一,英国探险家瓦纳知道郑和事迹后深受感动,他怀着对郑和敬仰的心情乘一条长约20米的“宝龙”号木帆船,计划1999年11月下旬从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远航阿拉伯国家和非洲,也就是沿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线,再“下西洋”。

  • 标签: 明代 宝船厂 中国 郑和下西洋 建设年代
  • 简介:近80年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各种论著可谓灿若星河,硕果累累,惟有关孙中山先生照片研究的论著为数不多,屈指可数。其实照片是历史的记录,是无言的自传,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对这些留影进行系统研究,也许是孙中山研究领域里可以有所作为的一件事。

  • 标签: 全集照片 国父全集 照片补注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产品生产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近年不少学者也认为,续志编修也同样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例如,有人撰文日:“续修志书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名书、佳志,使我们的史志成果以科学的内容吸引人,以翔实的地情教育人,以更多的精品力作鼓舞人,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 标签: 续志 修志 续修 志书 史志 学者
  • 简介:孔子访苌弘.是说举世闻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公元前518年。带着对东周王朝日趋衰微、札崩乐坏等问题的疑问,访问苌弘的历史事实。其时。苌弘已盛名于世。是东周的三朝元老.是大学者、大忠臣、贤德的敬王大夫,后无辜受戮,死而血碧,

  • 标签: 孔子 历史事实 公元前 周王朝 东周 忠臣
  • 简介: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宋朝实行“牒”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 标签: 宋代 科举 牒试
  • 简介:“十二五”规划提出,改革要搞“顶层设计”。那么,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可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78年,如果这样问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恐怕无人能答。直到20年前,1992年1月,改革开放13年之后,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顶层设计 “十二五” 改革开放
  • 简介: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条目是年鉴中最小的信息单位,又是年鉴内容的主体。因此,写好条目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年鉴编撰人员只有遵循年鉴编纂的体例和统一规范进行编写,年鉴的质量和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保证。

  • 标签: 年鉴 条目 规范
  • 简介:甲骨文有“A”字,主要作表-A1-A3三种形体。关於此字的释读,丁山、孙海波以为是“梦父”二字的合文,丁山以为即殷之旧臣傅说。徐锡台将之视作一字,认为是表示一种梦病。《甲骨文字诂林》在按语中认为此字是梦字的繁体①。《新甲骨文编》将之隶定作从梦从支,不作考释②。

  • 标签: 甲骨文字 汉字 汉语 古代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之《仲弓》篇①,陈剑先生有《上博竹书〈仲弓〉篇新编释文(稿)》②一文引20简中一段话作:仲弓曰:'今之君子,孚(愎)过攼析,难以入谏。'此文注[21]同时对简文中'孚(愎)过'一词作了详细解释:'孚'声字与'复'声字常通,'孚'读为'愎','愎过'见《吕氏春秋·似顺》又《诬徒》等,意为坚持过失。《似顺》云'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与简文尤相近。'析'字从原释文,大概是以其形为'所'。

  • 标签: 仲弓析 析试 试解
  • 简介:<正>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表情达意的文字。特别是近二千多年来,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创造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典籍。其中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典籍——地方志产生、形成尤早,自周秦传承以来从未中断过。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晶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瀚、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首屈一指了。它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历史学家、方志家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全史”。为此,本文试图就中国方志文化的特点谈几点浅见,以求救于各位方家。

  • 标签: 方志文化 方志学 中国地方志 中国方志 地方性 《大清一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