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宗族与集体:结构与实践[美]苏拉米兹·帕特、杰克·帕特著杨榕生译钱杭校编者按;本文是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苏拉米兹·帕特(SulamithPotter)和杰克·帕特(JackM.Potter)教授夫妇所著《中国农民:一种革命的人类学》(CH...

  • 标签: 宗族 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集体化 集体财产 社会主义实践
  • 简介:1950年10月,苏南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苏南农村工作团的指导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刚翻身的农民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由于贫下中农缺少农具、资金不足、劳力强弱不均等因素,生产遇到困难。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组织起来,互相帮助”。于是从1953年开始,农户以邻居、亲戚组成临时性的伴工互助组,继而发展为常年互助组。

  • 标签: 农村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 集体 土地改革运动 苏南地区 1950年
  • 简介:二战胜利即将到来之际,反法西斯同盟几个主要国家的领袖开始谋划重建战后世界秩序和集体安全的问题.作为同盟的主要国家之一,中国方面也积极参与了相关工作,建言献策,参与设计.时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宠惠,作为战时国民党决策层内兼具外交家与法学家身份的元老级人物,在这方面深得蒋介石的倚赖,受命主持国际问题讨论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和阐释关于战后集体安全的问题,其所提出的方案与主张,成为中国代表团在相关国际会议提出方案的重要蓝本,也为战时中国的国际宣传和争取中国的大国地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王宠惠 战后集体安全 外交思想
  • 简介:地理位置与历史境遇会塑造一个国家的性格和命运。再具体一点说,也许应该是:地理位置和历史境遇塑造了一个国家全体民众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又塑造了这个国家的性格和命运。

  • 标签: 潜意识 历史境遇 深刻认识 人民 马基雅维利 地理位置
  • 简介:地方综合年鉴是年鉴家族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我国近2000种年鉴中,地方综合年鉴是主流品种。由于“众手成鉴”基本撰编格局.地方综合年鉴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由各撰稿单位提供的基本稿件(初稿)集撰而成。各单位、各部门提供的初稿。受制于撰稿人认识水平、文字水平以及对年鉴文体规范要求等的理解差异和熟悉程度。文稿质量高低往往参差不齐。要提高综合年鉴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初稿的质量。又由于提高编辑水平主要依赖初稿质量的提高,所以,年鉴初稿的撰写是提高年鉴质量最关键的一环。

  • 标签: 地方综合年鉴 撰稿人 文稿质量 意识 行政手段 认识水平
  • 简介:第二届修志工作提倡一种修志意识.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耐清苦寂寞、甘于奉献,深入研究地情,真实地记载一地之历史和现状,对文献资料"存真求实"、"展宽求全",著述"求精".

  • 标签: 修志意识 断想
  • 简介:前言学界关于粤东妇女集体自杀事件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目前仅见周建新教授以民国《丰顺县志》的记载为中心进行的分析与探讨。周文分析了清末尤其是光绪年间该地妇女集体自杀的过程、特点和官、绅、民的不同反应,从社会失范与控制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文献的解读,给读者不少启发。

  • 标签: 自杀事件 集体自杀 妇女 调查 研究成果 光绪年间
  • 简介:本文对集体化时期山西农民的食品消费生活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集体化时期山西农民的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属绝对贫困型,食品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消费结构属以粮食为主要能量来源的主食型消费,营养水平低。食品生产、分配、流通中均强调国家、集体利益,农民的个人利益长期得不到重视,使山西农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 标签: 集体化时期 农民 食品消费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国际法学者、外交官菲利普·诺尔-贝克关于国际集体安全的论述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外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还亲历了国联公约的起草和国联的组建工作。因此,诺尔-贝克是当时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就思想传承而言,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观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包括英国学派的主流理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他后来被指责为过于理想主义,但是诺尔-贝克毕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为世人所公认,为此,他于195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 标签: 诺尔-贝克 英国学派 国际社会 集体安全 裁军
  • 简介:1957年6月反右派斗争展开.许多民主党派人士因为“帮助共产党整风”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进而受到点名批判和不公正对待。与此同时,民主党派的地位、影响、作用受到质疑,从“一个篱笆三个桩”中必不可少的“桩”,沦为装饰性的“政治花瓶”,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挫折。

  • 标签: 民主党派 毛泽东 反右派斗争 告状 集体 文革
  • 简介:萨特确实有一种乱伦意识。在自传《词语》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大约10岁时,我读了一本名为《横渡大西洋的客轮》的书,十分着迷。书中有一美国小男孩和他的妹妹,两人天真烂漫,彼此无猜。我总是把自己想象为这男孩,由此爱上小女孩贝蒂。很久以来我一直梦想着写一篇小说,写两个因迷路而平静地过着乱伦生活的孩子。

  • 标签: 萨特 柏拉图式的乱伦 养女 母亲
  • 简介:圆通史事史识史论,是当今解史的重要向度。史域三要是史事-史学-史神。史家三品是使者-饰者-释者。史学三状是史统-史痛-史通。就其超越性而言,史学是天人之际的津渡,是扬清去浊的澄净,是东西合璧的期待,是圆观宏照的审度。尚通是其不二法门的推敲,尚圆是其终极关怀的襟抱。圆通之为德,应是史学精神之感召。

  • 标签: 史学意识 史学精神 史学圆通 史学超越
  • 简介:身处末世,遭际坎(壈)固然是李商隐诗歌悲剧性形成的原因,但其真正底蕴却是诗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理性精神,同时也根源于诗人宗教解脱的失效,使其无法回避地直面现实苦难而产生生存的虚无、悲凉感,所以其诗作的悲情抒写具有纵深性和广延性.

  • 标签: 悲剧意识 诗歌 李商隐 诗人 悲凉 苦难
  • 简介:客家华侨文化是客家人善于迁徙的注解之一,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有鲜活故事的篇章。在近现代历史上,梅州客侨文化可圈可点,其中客家“过番”歌谣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者关注和研讨。“番”在中国历史上被用来指那些未开化之地,东南沿海一带的族群用“番”泛称南洋一带土著民族,而“唐”则泛指中国,“过番”指唐人到南洋,“转唐山”指华人回到原乡。

  • 标签: 华侨文化 族群认同 客家人 集体记忆 歌谣 中国历史
  • 简介:关于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台湾历史研究》在第一辑即首先开辟专栏,发表专家学者的言论。我仔细拜读之后,颇受教益和启发。该刊创刊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专门举办这样主题的座谈会,在在反映了作为《台湾历史研究》的创始人和主编者的张海鹏老师,其一贯重视与关注之所在。

  • 标签: 台湾史 学科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 方法问题 专家学者
  • 简介:地方志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是志书的生命。在编修过程中,质量问题必须自始至终摆在首位,在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好质量关。为了确保第二部志书的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 标签: 质量意识 地方志 资料收集 篇目设置 管理机制
  • 简介:<正>本文将对公仆意识的起源,革命民主主义的公仆意识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马克思倡导的公仆意识的实质等问题略陈己见,愿与关心这一问题的史界同行和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切磋。(一)通常认为,国家公职人员成为社会的负责的公仆始于1871年巴黎公社;由马克思首倡公

  • 标签: 革命民主主义 小资产阶级 公仆意识 政府 法国大革命 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