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文艺阵地》像股清新的风,给沉寂的香港带来生气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平津后,全力进攻黄埔江畔的中国大都市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抗敌。在弥漫的战争硝烟中,上海文学社、中流社、文季社、译文社这4家最大的文学杂志社联合创办了《呐喊》周刊。该刊在启事中称“四社同人当此非常时期,思竭绵薄,为我前方忠勇将士,

  • 标签: 香港 茅盾 《文艺阵地》 1937年 日本侵略者 《呐喊》
  • 简介:香港:我人生的转折点我出生在浙江上虞,父亲在上海读完大学、找到工作以后,我们全家就搬到上海。这时我正读小学三年级。1937年暑假,我小学毕业正准备考中学时,“八·一三”抗战爆发,日本人开始占领上海。我们全家除父亲外都躲避到老家上虞的乡下去。我进了上虞的春晖中学。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学校,朱自清、丰子恺等都在那里教过书。日本人打到浙江后,我随全家又回到上海,并继续在上海的中学读书。我的整个中学时代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中度过的。

  • 标签: 香港 《鸦片战争》 “西联” 爱国主义情感 国民党政府 国立剧专
  • 简介:香港被誉为“东方明珠”。这个“东方明珠”是谁开发与建造的?从香港的一些古老的地名可以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九龙”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地名。从深圳罗湖海关跨过那条水沟似的界河往南走至海边

  • 标签: 香港 九龙半岛 壮族地名 春秋战国时期 打鼓岭
  • 简介:中国文坛泰斗郭沫若,在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中,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曾三次到过香港。从1927年的第一次算起,恰好"十载一来复",每隔十年去一次。离群孤雁隐居香港郭沫若第一次去香港,是因南昌起义失败,他到香港暂避风险。20年代中期,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8月1日,在南昌的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领导北伐战争中的共产党员和受到共产党影响的三万余人,发动了南昌起义,"八一"的枪声在召唤郭沫若。8月3日,他与张发奎商定解散了政治部,张发奎邀他同去日本,他谢绝了,而决定与李一氓、阳翰笙、梅龚彬等人奔赴南昌,并于当晚上了路。郭沫若一行于夜半时分安抵南昌,在起义军军部与周恩来、贺龙等人重逢,彼此紧紧拥抱,显得格外亲切。这时

  • 标签: 郭沫若 香港 周恩来 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 传奇色彩
  • 简介: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有“东方巴黎”之称。富丽堂皇的大饭店,气势不凡的银行、商厦,风格各异的剧院、歌舞厅,租界内一座座充满异国情调的洋房,以及黄浦江港口内停泊着的一艘艘商船无不散发出现代都市的极大魅力。相对于当时中国普遍的贫穷落后,上海的喧嚣繁华恍若有一种超然于中国土地的异域风味。上海,有着太强的诱惑力。上海,也引起了日本人的虎视眈眈。

  • 标签: 何香凝 经历 香港 战时 30年代 异国情调
  • 简介:解放初期任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在香港问题上表现了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海南岛,大陆全境解放。当时,在香港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一举收回香港,一种则认为应保持现状.

  • 标签: 香港问题 1949年 人民解放军 解放初期 远见卓识 潘汉年
  • 简介: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香港驻军事件”.邓小平为之大发雷霆,耿飚、黄华两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牵涉其中,前者写出检讨,后者以党票保证,英方谈判团首席代表、英国驻中国大使伊文思紧张得说英语都磕巴,采访黄华的女记者吓得举不起话筒……

  • 标签: 军事 香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 副委员长 首席代表
  • 简介:“九七”前夕的香港文坛古远清以香港“九七”为题材小说的评价自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揭开香港前途会谈的序幕以来,香港便有了“九七”问题。从表面上看,这回归只关涉到北九龙租约期限,其实南九龙、新界、港岛的主权都将一起交还中国。这个问...

  • 标签: 香港文学 香港文坛 香港作家 艺术发展 香港文化 文化回归
  • 简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李培德研究员对香港企业史研究用力甚深,著述宏富。本《概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了简明描述,其中的8个附表,更是一份完整的研究成果目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决定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 标签: 企业史 史研究 研究概览
  • 简介: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侵略者强占的香港,在157年以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迄今,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两年多了,在此我回想起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指战员在香港地区战斗历程,心潮起伏……。日寇南侵曾生将军在香港高举抗日义旗1938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大亚湾登陆,开始侵略华南,仅九天以后广州沦陷。为了开展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曾生投

  • 标签: 东江纵队香港 回忆东江纵队
  • 简介:<正>本文的题目是清楚的,只“文化”这两个字需加点解释和界定。《中国文化研究》总第五期所载冯天瑜先生的文章《中国文化:生态与特质》把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类,而介乎二者之间还有制度层面。技术体系包括所有生产方式与生产品总和。价值层面包括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冯先生所论不错。按此不妨说,人类心智活动的一切表现而凝聚起来的事物都可称文化。我们平常所说的哲学、科学、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雕塑、建筑、舞蹈、摄影、书法、教育、宗教、传媒等等都属于文化。

  • 标签: 香港文化 殖民地 香港政府 香港文学 中国文化研究 技术体系
  • 简介:香港报纸的历史与现状□慧斋早在1841年5月,便有英文《香港公报》在香港发行,随后又出版了《华有西报》、《德臣西报》(又译为《中国邮报》)等,至今仍保留下来的早期英文报纸则是1881年创刊的《南华早报》。1858年在香港创刊的《中外新报》,是中国近代...

  • 标签: 香港 历史与现状 中文报纸 英文报纸 《中外新报》 中国近代
  • 简介:1948年,刘以鬯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当时上海在打仗,不能回去,所以刘以鬯一个人留在了香港,靠自己的一支笔生活。1949年,他收到了《香港时报》的邀请,在副刊任编辑,他就只编新文学。他的喜好明显,不喜旧,有一次主笔写了旧诗让他刊登,他不愿接受,因此在《香港时报》工作期间也有一些难处,不久便辞职了。

  • 标签: 刘以鬯 新加坡 香港文学 意识流小说
  • 简介:1941年9月18日,这是"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又一份政治色彩很浓的报纸--《光明报》在香港正式创刊。这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在香港出版的机关报。

  • 标签: 梁漱溟 香港 周恩来 京津同盟会 何香凝 重庆文化
  • 简介:于立群是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有"抗战夫人"之称。这张照片即是淞沪会战爆发后来到香港的于立群(戴白围巾者)、郭沫若(左二)和朋友的合影,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于立群对郭沫若由相敬而相爱,并最终成为郭沫若的第三位夫人。

  • 标签: 郭沫若 香港 上海文化 抗战 围巾 朋友
  • 简介:<正>林则徐以领导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和虎门销烟的空前壮举而扬名世界,他并且首先反对割让香港岛,发动广州爱国士绅敦促怡良揭发妥协退让的琦善,他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位民族英雄.本文着重介绍他进行反对割让香港的斗争及他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态度与立场.

  • 标签: 林则徐 香港岛 清政府 妥协退让 英国侵略者 义律
  • 简介:中断已久的谈判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港英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自1997年7月1日接替英国政府,承担对香港的防务。为了实现防务责任的顺利交接,双方首先需要就未来香港的军事用地使用安排进行磋商,内容包括弄清楚目前英军

  • 标签: 英国政府 香港政府 中国政府 军事设施 用地 中英谈判
  • 简介:1937年,淞沪中日战争爆发3个月后,日军占领了上海。此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原以为那里比较安全,谁知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要梅兰芳到上海电台播音,这明明是想粉饰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梅兰芳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同时觉得,不能再在上海呆了,便想去香港演出。于是,叫好友冯耿光先行到香港安排,另托正在香港交通银行任职的好友许源来帮忙联系在香港演出的事务。冯耿光在香港的十德道租下一套房子,许源来也联系好了演出的剧场后,1938年的4月底,梅兰芳率剧团来到了香港

  • 标签: 梅兰芳 香港 1937年 中日战争 交通银行 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