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博物馆是收藏、陈列人类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场所,具有实物性、直观性和可信性的特点,能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感知和诸多的思考,而这些都是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来实现和表达的。展览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它是一个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还是博物馆为观众服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 标签: 陈列展览 文字标准 撰写 博物馆 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 简介: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热潮是甲午战争后清末留学救亡实践的产物。中国公学作为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是在清末留日学生的倡导推动下,在中国近代史上建成的第一所先有学生而后有学校的大学。考察晚清留日学生中国公学,可以充分认识清末留学救亡思潮及留日学生和中国公学创建的关系。中国公学的成立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标签: 留日学生 取缔规则 中国公学
  • 简介:第二十五届国际文物修护学会会议将于2014年9月22日至26日在香港举行,是学会首次在亚热带地区举办的盛事。届时世界各地的文保专家及学者将云集香港,就着《源远流长:东亚艺术文物文化遗产的修护》这一会议主题交流专业知识,并探讨亚热带气候为文物保存带来的独特问题。

  • 标签: 文物保存 香港 学会 国际 亚热带地区 亚热带气候
  • 简介:中国铜镜,最早见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商代与西周时期略有发现,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而衰于宋元。铜镜的最初出现,青铜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自秦汉开始,铜镜在造型铸造工艺、实用功能、艺术美观以及反映的社会内涵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的出现,学界对铜镜的研究亦越来越系统深入。20世纪80年代,孔祥星刘一曼初步建立了中国铜①

  • 标签: 神兽纹镜 刘一曼 博局纹 人物故事 社会内涵 铸造工艺
  • 简介:2013年lO月30日至31日,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发展研讨暨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理事全体会议”在西安市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科技司副司长罗静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文博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34家相关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协办,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承办。

  • 标签: 文物保护 物联网 应用 国家文物局 技术创新联盟 中国科学院
  • 简介:11月27日至28日中国钱币学会与中国金融培训中心合作,在北京昌平培训中心举办了以学习《中国钱币学会章程》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上海市钱币学会等48家省、市级钱币学会秘书长以及外汇局等16家新增常务理事单位相关负责人共68人参加了培训。

  • 标签: 中国钱币学会 学会章程 培训班 上海市钱币学会 培训中心 学会秘书长
  • 简介:为了做好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和后期整理工作,进一步推进有关学术研究,2013年7月4日至5日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随州市召开了“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研讨”,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文物局副局长黎朝斌等出席会议,

  • 标签: 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 研讨会综述 墓地 西周 湖北省博物馆
  • 简介:回顾1977年以来博物馆日的主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全球博物馆发展的成熟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完善,博物馆的目光聚焦从单纯的存在环境、职能解释越来越倾向于社区、社群关系、文l"g流动产生关联,表现出对自身能力延展一探究竟的兴趣,致力于增强其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尤其是近年来,当记忆、创新这样的表述频繁加诸于上,是否可以理解为博物馆已不满足于成为传统的“物”的功能性聚集场所,更是人类行为发生的传递者甚至是主动引导者,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平台,将要或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理念创新 博物馆发展 社群关系 自身能力 社会角色
  • 简介:为了促进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给更多的文物保护人员提供交流平台,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考古文物保护化学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十三届“考古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拟定于2014年5月在安徽省亳州市召开。

  • 标签: 文物保护事业 学术研讨会 应用化学 考古 会议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简介:俄罗斯的中国专用硬币是俄罗斯专门为驻中国的宗教团体和使领馆铸造的货币。这些货币主要铸造于19世纪,由于铸造数量少,且只能在中国进行一次性交易,交易后又可能很快被熔化,所以这些产品的实物即使在俄罗斯现在也难得一见,它们的部分图样和文字介绍,只能在少数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才能找到。

  • 标签: 俄罗斯 中国 硬币 宗教团体 19世纪 历史文献
  • 简介:前不久,收到余榴梁兄寄赠的力作《中国珍稀钱币图典·古钱》卷。全书装帧精美,图像精准,但见珍品列陈,出谱新品众多,确实使我大饱眼福。

  • 标签: 天地会 银钱 八角 古钱 钱币
  • 简介: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这一主题以方程式的形式动态展开,聚合了当代有关博物馆的若干基本概念.凸显了博物馆的普世性质以及它们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激发创造力和活力,既是近年来博物馆的特征,又是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动力,博物馆正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社会变革。为此,甘肃省博物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甘肃省博物馆 纪念活动 社会变革 博物馆发展 创造力
  • 简介:2012年11月3日至4日,由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日本国宝装潢修复师联盟和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纸质文物保护专业委员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东亚纸张保护研讨会在日本福冈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及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近100名从事纸质文物研究和保护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保护修复 纸质文物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本 东亚 文化遗产保护
  • 简介:一个好的主题应该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从这个角度讲,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记忆十创造力)=社会变革”当属此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方程式”,破译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力。自知浅陋,力不从心,但仍想对这一主题作一番思考,以期求教于方家。

  • 标签: 国际博物馆日 社会变革 创造力 记忆 言简意赅 耐人寻味
  • 简介:国际博协第25届大会研讨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的主旨乃在强调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宗旨和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倡导传统博物馆借鉴新博物馆学的理念和方法,转换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主动融入祉区,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成为促进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 标签: 新博物馆学 记忆 创造力 社区 社会变革
  • 简介:文章通过引述国际博协2015年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社会变革”,分析了国际博协关于博物馆变革社会表述的局限之处,在此基础之上,试图勾勒出博物馆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的四种模式,以补充国际博协概念之不足。综理归纳之后,文章强调之所以博物馆在中西方社会变革过程中会有不同作用,当源于不同的历史社会情境,作为他山之石的博物馆,实质上仍是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整体性吸纳当中的一个环节。

  • 标签: 中国 近代 博物馆 社会变革